“点”式渗透法在高中历史生活化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2014-06-30 12:00吴佳盈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生活教育策略

【摘 要】生活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本文以高中历史课堂为实践阵地,分析有效的教学策略,采用“点”式渗透的方式开展历史教学,彰显历史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生活教育;历史课堂;策略

李大钊在《研究历史的任务》中写道:“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我们的历史课堂中,呈现于学生面前的历史是否具有生命力呢?

一、直面困境:反思历史教学的尴尬

【场景一】课堂上,我问学生:“我们生活的地方为什么叫‘余杭?其中有什么历史渊源吗?”班里一片沉寂。学生们可以在试卷上流利地答出半殖民地半封建、民族资本主义等概念,却不能解释家乡名字的由来,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教学的一种悲哀。

【场景二】前不久去听课,一进教室,学生们都捧着书本拼命地背知识点,书本上各色荧光笔在课本上打上了种种记号。我问身边的一位学生:“你喜欢历史课吗?”学生先是一愣,然后快速地摇摇头,接着马上继续背诵起历史知识来。

二、分析原因:寻找历史课堂的症结

1.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

朱光潜先生曾说:“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着重历史与生活的关联。”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扩大历史课堂的外延,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历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民间习俗等都将成为历史教学的内容,成为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载体。

2.教学形式拘泥于讲授

我们的历史教学内容是源于生活的,当历史上那些曾经鲜活的事件转化成文物或者文献的那一刻,历史就凝固了。但这些凝固了的历史,仍是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应摆脱传统上“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形式,倡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进行多元化探究学习。

3.教学成绩捆绑于分数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应本着“以评价促发展”的原则,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三、寻找方法:“点”燃历史课堂的活力

1.点入法:在课头以生活化的内容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策略一】以“新闻事件” 点入,使历史课堂更“鲜活”

案例:《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先向同学们出示新闻图片:“2012年12月18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唐宁街10号欢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出席内阁会议,这是英国君主第一次出席内阁会议。”

设计意图:通过新闻事件,让学生思考:女王与内阁的关系如何?英国的权力中心是谁?通过问题设计,原本让学生觉得沉闷的代议制度,变得有趣、生动起来。

【策略二】以“身边实例” 点入,使历史课堂更“亲切”

案例:《辛亥革命》一课,上课前先提出一个问题:“奥运会把北京推向世界,世博会把上海亮给了全球,辛亥革命的百年庆典谁将脱颖而出?”同学们可以通过课本的相关知识提出各自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讨论,结合身边的实例,分析相关知识,了解辛亥革命与中山、广州、武汉以及南京的关系,从而理顺课本知识。

【策略三】以“地方文化” 点入,使历史课堂更“厚实”

案例:《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上课前首先出示大纶纱厂的照片,“勾”起同学的好奇心:这一企业现在是否还存在?它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诞生的?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

设计意图:用余杭地方史的图片来激发学生兴趣,以塘栖大纶丝厂为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存在于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2.点缀法:在课中以生活化的例子点缀,激活学生的思维

【策略一】点缀“角色模拟”活动,使历史课堂更“生动”

案例:《罗斯福新政》一课,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进行模拟记者招待会和编辑部讨论会,分三个场景:1933年罗斯福第一次当选后的记者招待会;1937年罗斯福连任后的记者招待会;1941年罗斯福连任第三届美国总统,编辑部开展的讨论会议。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原有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策略二】点缀“谜语竞猜”活动,使历史课堂更“有趣”

案例:《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课,在提到晋商和徽商时,出示了一则谜语:“二人山下说诗(丝)文,三炮打进四川城。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牵牛一路行。”

设计意图:学生对猜谜活动很是热衷,在激烈的讨论中,提升了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策略三】点缀“谜案剖析”活动,使历史课堂更“悬疑”

案例:《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在讲解“三公九卿”时,出示《史记》中的原文:“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材料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破解迷案,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当答案最终被破解出来的时候,学生也已经基本掌握“三公九卿”的概念和职能了。

3.点睛法:在课尾以生活化的知识点睛,激励学生学以致用

【策略一】以“辩证分析”活动点睛,使历史课堂更“理性”

案例:《新航路的开辟》一课上完后,出示一张石碑的图片,石碑的正面写着: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死于此地,他与马里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反面写着: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成为击退欧洲人入侵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生就会发现,无论是麦哲伦还是拉普拉普,他们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维护民族尊严方面,没有对错的问题。学生通过比较法,学会理性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策略二】以“实例分析”活动点睛,使历史课堂更“实用”

案例:《百家争鸣》一课上完后,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你是信奉儒家、法家或者道家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我用儒家思想,批评不认真的学生,这是品德问题,需要好好教育。”“我觉得只有用法家思想才能管好纪律,一定要严格惩罚。”“应该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方法来,等学生自我觉悟,纪律就好了。”一番讨论后,各家思想精髓已被吸收。

设计意图:学习历史知识,我们不能为了学而学,只有结合实际才能凸显历史课堂的现实意义,也只有把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处理,知识才更有价值。

【策略三】以“剧中找茬”活动点睛,使历史课堂更“通俗”

案例:《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课上完后,给出一段虚拟材料,请大家来找茬:“小李穿越时空,来到新石器时代,他发现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靠种桑养蚕为生。接着他来到唐代,发现唐朝经济比较发展,纺织作坊也比较多,既有官营的,也有私营的。后来他参观了一家私营作坊,惊奇地发现那里纺织出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禅衣,重仅49克。之后他又来到了宋代,走在大街上,他发现那时老百姓们个个都穿着棉布衣服……”

设计意图:通过虚拟的材料,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让课堂更通俗。尤其是在穿越剧、清宫戏泛滥的今天,请学生在电视剧里找找茬,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让我们把现实生活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让历史与现实进行对话,相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一定能够在风雨之后遇见美丽的彩虹!

参考文献:

[1]浦蕊.《教育与生活》.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

[2]彭孟智.《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教学要把握好“六化”》.教学园地,2009.8

[3]谢建平.《生态绿——历史教学的追求》.教育战线

作者简介:

吴佳盈(1980~),女,浙江余杭人,职称:中学一级,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生活教育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传递真爱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