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第二课堂教育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2014-06-30 18:11孙涛秦录芳
中国电力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第二课堂培养

孙涛 秦录芳

摘要: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从第二课堂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第二课堂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及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并说明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教学形式可以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创新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孙涛(1980-),男,安徽蚌埠人,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秦录芳(1979-),女,河南新乡人,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徐州 22100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21-02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它的发展主要依赖知识的不断创新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化,这就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的高等学校,如何对传统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管理体制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当前的紧迫任务。

一、第二课堂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培养应始终贯彻“学习知识,提高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即为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本质是具有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人们所说的知识,其存在有三种形态:一种是书本、文献资料上的,第二种是人的大脑里的,这两种知识是潜在的财富。而另一种则是物化了的知识,如各种软件、转基因的生物个体等,现在常说的“知识等于财富”,就是指这种经物化了的知识。[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第一课堂为主的传统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管理体制都面临着挑战,而要实现知识的物化,就要科学组织和规划第二课堂教育,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有机结合,实施规范化管理与组织运作,有利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首先,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可以突破第一课堂教学领域固有的思维模式,易于触发灵感,产生顿悟,使学生的思路得以扩展和发散,从而摆脱固定思维模式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和突破,并产生具有新思想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其次,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间甚至师生间的科研交流,活跃学术氛围,造成不同思想的强烈碰撞,从而产生互补效应,迸发创新思维。[2]

最后,传统的课堂教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大纲执行,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对学生的自主性教育一直不够重视,绝大多数学生的自主性教育意识较差,加之有些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僵化,因此难免制约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学生创新力的培养。第二课堂作为学生自主选择的教学方式,因时、因地、因境、因人制宜,采取多种措施,灵活艺术地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潜力,在积极的条件下学到新知识,扩宽知识面,从而促进学生创新力的发展。

二、确立第二课堂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第一课堂的教育,从师资力量配备、学时安排、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予以重点倾斜,而对于第二课堂教育则比较忽视,认为它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有利于拓展学生素质。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自然是输入更多的专业知识,进行更多的专业训练。于是,第一课堂教学成为在校期间的主要内容,第二课堂教育只能是学生课余的调剂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是拓展或补充,所起的作用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也未纳入正规的教育培养计划作整体规划。

在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今天,第一课堂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其局限性也在逐步显现。主要在于:第一课堂教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大纲执行,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形式单一,解决的主要是学生的认知、专业能力问题,对学生的自主性教育不够重视,学生被动接受性强。而诸如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优良社会人格的塑造、团结协作精神、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仅靠第一课堂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在这些方面,第二课堂便体现了它的优势。

第二课堂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方式灵活,并大多是学生自愿参加,满足了他们的自身兴趣和特点,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第二课堂集中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受教学计划和大纲的严格束缚,让学生按照各自兴趣和特点选择发展方向和培养领域,鼓励优秀人才冒尖。第二课堂将许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融入到了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既能切实落到实处,又易于学生接受;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将固态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活化,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丰富想象力,发挥创造潜力,形成合理的智能结构;第二课堂缩短了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前都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而大学沉重的学业压力和“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深感失望和压抑,甚至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充分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提供了开放的环境以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3]

大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补充、相互促進,第二课堂教育是大学教育过程和课程体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应作为高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教学模块一起,作为学生总体培养目标来规划和教育实施,以促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丰富第二课堂教学形式,适应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寓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是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我们可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把开展灵活性强、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第二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更提升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实践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真正做到教与学相得益彰。[4]

1.社会实践

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相对集中的假期,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了解社会。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有社会调研、参观访问、挂职锻炼、科技培训与合作、文化下乡、扶贫支教等一系列活动。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在调查、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社会,增知识、长才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其创新能力,为日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科技知识、增强科技意识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课外科技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在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高校学风校风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5]主要包括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专家论坛、学术沙龙、科普展览、课外科技论文(作品)和创业活动等。

3.文体活动

通过校园文体活动能陶冶情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和检验自我的大舞台,提高广大学生的文化、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素质,培养素质较高的文体活动创新人才,丰富校园生活。

4.社团活动

学校社团组织是学生为了满足社会化要求,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成立的组织。社团活动一般包括学术研讨型和文体艺术型两大类。前者,如大学生科技协会、无线电爱好者小组等;后者,如各种体育队、舞蹈队、武术协会、画社等。学生在组织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制定计划、具体实施、调节各种关系,大大锻炼和发展了各种能力,有助于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徐州工程学院前述三项第二课堂活动有许多是由社团来组织进行的,社团活动已成为学生第二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5.技能和科研训练

技能和科研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测量方法、先进设备和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习惯,以及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徐州工程学院通过完备的实验和实习设备作为硬件支撑,采取如下多种措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一,合理安排技能培训进度。徐州工程学院把技能培训的内容组合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授课和实操并结合研讨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基础的操作技能和相关基础知识。加强对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二阶段着重于实用技术,突出理论的系统性、实例的代表性和技术的先进性,重点锻炼独立设计及创新思维的能力;第三阶段是强化训练,在原有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技能操作,按照“职业资格等级工”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工艺设计与工艺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确定灵活的实验开放模式。一方面实行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验方案题目可由学生自行开发,也可在教师提供的项目中自行选择,相关实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项目认真讨论、纠正、审批,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更新实验模式,增开设计性、探索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使其在实验中占有较大比例,并具备“新”、“特”(有特色)、“多”(多接触大型仪器设备)的特点。以上措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主动获取实践知识与发挥潜能的良好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独立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的潜能早日脱颖而出。

第三,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当代大学生胆子大,精力充沛,创造热情、智慧潜力、可塑性和悟性都很高。这种得天独厚的智慧资源正是提高创新精神和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石。徐州工程学院从既要保护学生的热情又要敢于给学生出点子、压担子的观点出发,鼓励他们参与大型实验课题,对于学习成绩优秀,能独立完成设计性、探索性和综合性试验项目,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优先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7]

第四,创造个性发展的平台。全面支持学生的创业和科研创新热情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学校每年要拿出一定的经费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投身科技创新实践,鼓励广大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创新”课题,发挥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同时,学校也应举办各种校级技能和科研活动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等各类比赛,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主动、开放交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创造一个个性发展平台。

总之,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使我们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性。我们一定要加强第二课堂教育,并在第二课堂中切实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致力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满足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立君,宋木庆.改革实验教学,适应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17(5):105-107.

[2]李丽琴.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5.

[3]李华,卓光俊,等.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98-99.

[4]刘杰凤,薛元英.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3,(4):64-66.

[5]李永忠,袁新海,等.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初探[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4):573-576.

[6]秦惠洁,刘建民.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建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4):11-14.

[7]苗艳丽.关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2):8-10.

(責任编辑:刘辉)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第二课堂培养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