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问题很有讲究,它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师生的对话或讨论,使学生理解所有学内容,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提问设计得巧妙,则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从而产生知识迁移,形成能力;相反,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设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需要作过多的思考,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艺术;激发情趣;化难为易;举一反三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是从提问开始的,在实际教学中,好的课堂提问,能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诱发学生思维兴趣,帮助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就结合多年的实践谈谈本人的拙见。
一、新颖设疑,激发情趣
课文中有些内容或情节,看似平淡无奇,但确实值得深入理解,如果教师从此处设计提问,定会起到良好效果。
例如在进行《变色龙》一文教学时,教者可以这样做,老师请学生看全篇课文的倒数第三行,对同学们说:“在这里课文说‘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请同学们仔细思考思考。那群人笑什么呢?他们为什么笑呢?他们笑得具体内容都有哪些呢?”
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学生没有想到的。他们既感到新奇有趣,又感到这确实是问题,所以就积极的行动起来,迅速地翻开课文,认真的进行思考,而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提问切记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的问题。问题设计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力求新颖,能激发兴趣。再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阅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分层设问,化难为易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问题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的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在《变色龙》一文的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随变来变去,但有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做铺设,可以不费劲的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可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学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三、发散思维,举一反三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出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的划分,有时不只一种划分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灵活变通。
在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句诗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的“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教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艺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加快把知识训练转为能力训练的进程,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作者简介:
潘利东(1978.11~),男,汉族,河北保定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任职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魏村第二中学,中学二级教师,任职以来曾多次获得 “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曾多次在省、市、县级各项评比活动中获奖。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