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朗读教学的误区及基本策略

2014-06-28 18:38:57朱利清
考试周刊 2014年17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

朱利清

摘 要: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对语文教学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近年来,朗读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关注与重视,但低段朗读教学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朦胧化,指导方法简单化,评价语言虚假化。作者认为低段朗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教学定位鲜明点、准确点,朗读评价务实点、灵活点,朗读指导多点,形式方法多点。

关键词: 低段朗读教学 教学目标 朗读评价 朗读形式

一、低段朗读教学的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的确,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对语文教学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言:“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近年来朗读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关注与重视。但笔者发现,小学朗读教学,尤其是低段朗读教学依然存在很多误区。

(一)教学目标朦胧化

朗读应当“有感情”,这是很多老师的“共识”。从孩子进入一年级,许多教师就不遗余力,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学生均受训练之苦,耗时不少,收效却甚微。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目标,人为地提高要求,过早地提出“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其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朗读的总体要求。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课标对于各年段朗读教学的要求各不相同。低年级的要求是“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细细翻阅教材,会发现第一册教材中对于每篇课文的朗读要求只是“正确、流利地读”;第二册教材的要求是“朗读课文”;第三册只对《纸船和风筝》等三篇课文提出“有感情朗读”的要求;到了第四册才较多出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部分教师没有准确把握低段朗读教学的要求,教学目标朦胧,导致朗读教学走入误区。

(二)指导方法简单化

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缺少朗读的知识与相关的体验、经验,朗读水平较低,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但部分教师朗读指导的策略过于单调、机械,常常在分析、讲解完某个句子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或是“请同学们用这种语气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或是“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然后一个接一个地试读,“你再读读”、“全班一起来试试”。严格地讲,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了朗读的时间与机会,朗读指导完全流于形式,缺少实质性的方法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语感没有明显作用。有的教师更直截了当,见学生朗读有困难,便要求:“要把某一个词读得重些”、“把这个句子读得快些”、“这个词后面要停一会儿”。这种所谓的指导只关注声音的表现形式,完全忽略学生对文本内蕴的感受与理解。

(三)评价语言虚假化

低年级学生朗读水平不高,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比较多,为了不挫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有的教师为评价而评价:“你读得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会朗读”。读得好的学生觉得自己不错,读得差的学生也陶醉其中,浑然不觉。笔者认为,教师的朗读评价非常重要,好的评价语不仅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朗读的兴趣,而且能起到点化之功,让学生入朗读之境,悟朗读之术。如果一味地夸,一味地赞,势必掩盖学生朗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错失一次又一次引导与矫正的机会。

二、解决对策

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低段朗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定位鲜明点、准确点

低年级朗读是有明显序列的,从正确→流利→读出一定的语气→有一定的感情,要求层层提升。低年级教师应明确各阶段的不同要求,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每一阶段的要求都落到实处,踏踏实实地训练好每一步,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稳步提高。

笔者认为教学一年级的课文,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恰当地停顿;不顿读、不指读、不唱读、不重复、语速合适。如《雨点儿》一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采用拟人手法,文中又有大雨点儿与小雨点儿的对话,应该说是练习“有感情朗读”的好范本,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朗读指导时仍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上。像“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一句,包含的生字多,句子又长,一年级学生往往读不好,这样的句子教师应舍得花时间进行指导。

二年级仍应以读正确、读流利为重点,在此基础上,慢脚步、缓节奏,选择合适的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如第三册的《纸船和风筝》一文,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文中的松鼠与小熊互赠礼物,共同收获快乐,吵了架后双方都非常难过,最后又成为好朋友。故事内容切合的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总的来说,低段朗读教学定位必须准确而有度,一要把握学段“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大目标,二要把握学期朗读中的目标,三要依据所教课文的特点把握课文朗读小目标。

(二)朗读评价务实点、灵活点

有效的朗读评价是促进朗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那如何作好评价呢?鉴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认为朗读评价一要具有针对性,抓准“评价点”;二要具有指导性,指出方向,提出改进的建议,拒绝简单、笼统、模棱两可的表态;三要充满感性,将抽象的指导和评点融于感性的语言中;四要注重正面性,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不挫伤孩子朗读的积极性。如在指导学生读《笋芽儿》中“春雨姑娘……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一句时,一孩子读得声音响亮,语气平淡,笔者没有生硬地指导,机械地说教,故意缩一缩脖子,捂一下耳朵,装出吓了一跳的神情,用风趣的语调说:“哇,春雨姑娘声音这么响,笋芽儿都吓坏了!”马上有孩子站起来说:“老师,这句话应该读得轻一点儿,因为是在低声呼唤。”另一孩子说:“读得这么响,有点像在骂人,不像是在呼唤。”又有孩子说:“笋芽儿在弹奏乐曲,心里应该很高兴的,可以读得温和一些。”这样的评价机智、坦诚,直接指出孩子朗读时存在的问题,感性的语言辅以有趣的神态,又让孩子感觉轻松。在妙趣横生中孩子们产生理解和顿悟,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引导他们从字音、停顿、表情、流畅度等方面进行评议。如在教学《棉花姑娘》最后一小节时,在一个孩子读完课文后,笔者让学生评一评。马上有孩子说:“他读得太慢了,好像棉花姑娘还在生病。”有孩子说:“他脸上可以笑眯眯的,我病好了,也是笑眯眯的。”也有孩子指出:“他把‘碧绿碧绿读成‘碧绿了。”笔者表扬他们评得好,然后说:“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你来试试看?”这样,孩子通过评议,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感情,还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朗读能力。

(三)朗读指导多点形式多点方法

合理的评价是朗读指导中关键的一步,但是朗读评价并不能完全代替指导,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缺乏朗读经验的积淀,很多时候不能凭借评价触类旁通,这时候需要教师多形式多方法地指导。

1.多一些范读引领,少一些讲解分析。

不可否认,朗读具有一定的基本方法,比如,看到标点符号应适当停顿,有些长句子中间没有标点应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度间歇,词组应当连读等。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这些朗读方法与基本技能的习得首先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教师范读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语第一册《小小的船》一文共四个分句,每句都包含形容词加名词这种结构的词组,如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一年级孩子受幼儿园儿歌、童谣“唱读”的影响,读时容易把“的”字拖得又响又长。教学时,笔者先出示这四个词组,让学生读一读,发现存在“的”字的拖音现象,并告诉学生:“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我读得跟你们有点不一样,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发现。”笔者的范读给了孩子形象的感知,他们很快发现“的”字应该读得轻一些,短一些,词组应该连在一起读。经过多次跟读,孩子们有了明显进步。

范读还能以声传情,以声启智。低年级学生处在学习“有感情朗读”的起步阶段,这时教师的范读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作用。在学生“情动而声不发”的时候,老师应摒弃“如何朗读”的讲解指导,抓住时机,露上一手。通过老师的“以‘声作则”,学生辨析自己与老师在语调、语音和情感上的差异,从中领悟正确与偏颇,增强语感。这时的范读远比纯粹地告诉学生要读出什么语气效果要好得多。

应该注意的是,多用范读不等于滥用范读,范读还应把握好时机。(1)范读应读在难读处;(2)师可范读,生也可范读;(3)范读应与适时的点拨相结合;(4)范读应与尊重学生读的个性相结合。如果教师自身不具备良好的朗读素养,就应慎用范读。

2.多一些自主读,少一些齐读。

朗读是学生个人通过语言文字获取信息的一种活动,学生的水平、能力各有差异,朗读的速度应当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控制。如果把全班学生捆在一起朗读,势必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到与别人的协同一致上。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朗读训练主要应采取自主读的方式,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出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当然,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无论是范读还是自主读,单一形式的读往往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朗读的形式上多想些花样: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可采用引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时,可齐读。教师还可以有机采用小组读,配乐朗读,表演读,竞赛读,自选读,限时读等不同形式,通过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一句话,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从读书的形式到内容都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防止机械、重复、单调的死读书现象。

总之,朗读指导既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更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起步环节。朗读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同时又是学习目的,其训练的过程必须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所以朗读训练既不可操之过急,又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合适的方法,这样朗读教学之花必将开得更鲜艳。

参考文献:

[1]汤蒙.朗读教学的误区及有效落点.小学语文教师之友,总第361期.

[2]陈丽娜.谈小学低段朗读指导的基础性.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2.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
探索初中数学教学
隧道工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法探索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20:06:09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型实验室的设计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45:43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46:39
解析高职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与适用性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05:01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33:35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