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汶静
石夫,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主要从事音乐研究与创作,曾任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化助理员、编辑,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创作员。新疆民间音乐丰厚的资源,给了石夫充足的滋养。他经常深入生活,拜群众为师,向街头老艺人学习,搜集新疆民族民间音乐。天山南北的雪山下、草地上、羊群边、牧人的帐篷和蒙古包里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迹。7年的时间里他共搜集整理了三千多首民歌,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美旋律。著名作曲家朱践耳为他音乐会的题词 “高山顶上一顽石,百花园里勤耕夫”,是对他艺术人生的最好概括。
《冰山之歌》是《第一新疆组曲》的第一乐章,创作于1978年,乐曲向我们描绘了塔吉克人民载歌载舞、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欢乐场面,歌颂了塔吉克人民在被称为“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下开拓进取的精神。乐曲结构为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单三部曲式。
引子(1-5小节)Tempo rubato。这是一首带有幻想色彩的音乐作品,散板性质的五小节用民歌呼唤式的曲调作为引子,让人感受到高原上晨曦微露中仿佛一层薄纱笼罩在山上的情景。作曲家在前两小节中使用了3个复合和弦,都在降E大调之内,采取不同的功能和弦组合,将作品的立体感体现出来。在歌唱性的唱出两小节之后,出现了一组由十六分音符组成的特性音列,音域分布在大字组G和小字组g3之内,这一大组音群组成的大走句每组由八个音符构成,在运用了塔吉克族中双四音音列的特点之后,经过一个复合弦做短暂的休息之后,由一个自由的颤音进入,然后奔流直下的下行旋律,由交替的四五度音程渐缓上行到主题音调的属和弦的前奏上。
(谱列 2—1)
A段(6—45小节)Allegro快板。从第六小节开始连续四小节的前奏,为主题做了很好的铺垫。附加小二度的属音构成,使前奏具有一种稳定性,把人们带入乡土气息浓郁的帕米尔高原。采用了塔吉克族音乐里常用的7/8复合节拍,左手上的五度和弦就像在拍打手鼓,呈现一种节奏紧凑、情绪热烈的场景。这种塔吉克族特有的复合节拍是由3/8+4/8复合而成的,是塔吉克族民族民间音乐里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第10小开始进入乐曲的主题,它是由一个完整的单乐段组成,建立在F小调上,力度为mp,为使主题旋律不单一,石夫专门用华彩手法来衬托和修饰这一旋律,加强了乐曲的活泼与动力感。
第36小节至45小节中,这里的节拍和前面有所不同,旋律的走向有了变化,与之前的旋律形成了对比,我们可以把这部分称为插部,结构不具有独立的完整性,这段音乐是缥缈的、模糊的,但为后面音乐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而且使段落界限模糊,强化了结构的融合性。三连音的运用丰富了和声结构,起到一种缓和作用。并以气势高昂的音符在高音区完整的再现主题段落,作曲家的这种创作手法使乐曲音调带有一定的尖锐性和戏剧性,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塔吉克族山民顽强不屈的性格。(谱列2—4)
B段(46——80小节)Con delicteaezza精致的。73小节由一个长的乐句连接至A′,这一乐句的旋律气息绵长,深情悠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引入到81小节的再现部做了很好的铺垫。
A′段(81-98小节)A tempo回原速。90小节运用了主题材料做尾声,进一步强调了作品的主旋律,给予作品更完美的结束。
《冰山之歌》中大量使用了自由节拍(Tempo Rubato),渲染了新疆民族音乐的特色,如果缺乏Tempo Rubato便会失去《冰山之歌》的特色和魅力。因此,《冰山之歌》的演奏必须要在正确地理解和有素地训练之下,将该风格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当旋律是Rubato时,伴奏一定要注意严格的节奏。
在作品的前5小节引子中,其中第1、2小节,谱面上标记的带有保持音与强音记号的双四音音列表达出强烈、雄浑的气势,在弹奏这一连串和弦时,要用肩部的力量并送达到指尖,弹奏时手掌架子要撑牢,这样弹出的和弦音才能更集中饱满坚实嘹亮。更重要的是在演奏这一连串和弦时,肩部和手臂应该是放松状态的,要具有一种自然重量感,只有这样才能使肩部的力量顺畅地送达指尖。针对在弹奏中远距离的跳动进行分解与和弦在弹奏中要展示出音色的清脆与明亮,因而弹奏触键要敏捷而迅速。那么保持音和延长音就应当将时值拉长、拉够,但要注意逗号,并且控制好呼吸,为下一乐句做好准备,同时须注意触键动作的连贯性,手指在下键时要均匀沉稳地缓缓落下,这样能够弹奏出非常悠远、缥缈的音响效果。波音处应由左到右逐次地把每个音弹奏清楚,并弹出优雅轻盈的感觉。仿佛在空灵的旷野背景下,使听众置身于如梦如幻般的虚空中。接下来的密集双重和弦给人一种紧张度,有宽广的感觉。之后有一大乐句的“分解琶音”,在弹奏时必须用手臂带动,左右手的手掌弹奏时要有音区变化移动的方位感和整体感,最关键的是指尖触键要柔和,多用肉垫部位,肩部和手腕要放松,此时同样要运用重量弹琴之感并且一气呵成,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一长段的“分解琶音”弹奏出均匀流畅圆润的效果来,这些八分音符跨度较大,因此在弹奏中,要充分调动前臂及手腕的积极性,运用手腕左右的协调能力帮助手指更松弛地弹奏,应根据音的循环出现设计重拍的位置。双手固定循环的音符造成了节拍交错,营造出白居易《琵琶行》当中的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响效果。整个引子部分是具有表现意义的。(谱列2—15)
从第6小节至45小节是乐曲的A段,带有乡土风味的快板部分。第6小节开始后,有4小节的前奏部分,节拍7/8拍,具有典型的塔吉克族音乐节拍,右手模仿了手鼓节奏,要弹出华丽轻快的效果。用指尖的前半部分去弹奏,触键面积要小,指尖和键盘几乎呈垂直的角度,连线中的音符做到每个手指独立抬起,自然而然地运用手指自身的力量下落到键盘,使手指和手掌在手腕的带动下平稳地移动,做横向运动。在第8、9小节相同的乐句,要注意音色的变化,第9小节要渐弱,进行到第10小节更换的引出主题材料。
从第10小节开始,乐曲进入主题材料部分,右手在中音区用和弦音陪伴着旋律弹奏,用手腕或小臂移动手掌的位置,并同时做上下击键的动作,指尖在触键时要有一个“抓紧”的感觉,这样才能确保触键的准确性和力度。在10—17小节弹奏时用手臂带动整个手掌和手指下键,在快速连奏乐句中,巧妙地将前臂的力量通过手腕、肘部的调动以及手指的连续抬起转换到每一个音节上,以达到音色丰满、集中、洪亮的效果。第18—25小节对主题进行了重复,采用了移高八度加花的方式,弹奏时要以手腕为发力点快速触键,从而弹奏出清脆、明朗的音色。保持音的时值要弹够,双音下键时两个手指要整齐划一,同放同收。
26小节—35小节,是主题部分的第一次变奏,乐曲由和弦组成,左手三连音,应突出上声部的旋律线条,同时以肩部为发力点,靠前臂的重量落到琴键上,并借助琴键的反作用力,有控制、有秩序的下键,产生透彻而响亮的声音。
36小节—45小节,是乐曲的插入的段落,由三连音组成,和声比较丰富,采取前臂快速触键的形式,并注重提高触键的高度,以表现力度上的不断变化。从而连贯性在弹奏过程中至关重要。35—43小节,手臂的力量要更多一点,以手掌为支撑点,提高各关节的稳度,将肩部、肘部、前臂的力量集中到指尖,轻盈、快速并不失重感地营造出欢快的气氛。
46—80小节,这一部分弹奏要求精致、细腻。首先要弱奏,手指贴键触键,要均匀地缓慢落下,动作不能有间隙或停顿,要弹出悠远、缥缈的音响效果,仿佛是远方山谷里传来的回声。从57小节开始是主题材料的又一次变奏。右手的大和弦弹奏的声音要丰满、厚实、深沉,采取用手臂带动手指的小角度触键,依靠手臂来带动手掌和手指以合适的角度来接触键盘,均匀快速地击键,而不是通过抬高手指自然落下的方式来触键,以营造出辉煌、嘹亮的效果,推动作品走向高潮,使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73小节开始减缓手臂、手指的力量,营造区别于前面的柔和、甜美效果。
81—98小节,为再现部分。这一部分在高八度的高音区,手指击键后一定要立刻放松,不能有额外的压键力量,旋律连贯,音色柔美,注意乐句之间的呼吸,营造出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速度渐缓,最后在轻柔的复合声中结束。
1.旋律。《冰山之歌》是塔吉克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塔吉克民间音乐的曲调较为简单,一般多为上下乐句造成的单乐段结构,为了改变这种结构模式,因此常常采用模进、重复等手法发展成一个主题,然后用这个主题做多次变奏。《冰山之歌》的主旋律就是由一个民间音乐小品改编、创作而成,该作品继承了原始音乐的调性,听起来有熟悉的民间音乐风格,但又不拘泥于原作的框架,创作手法丰富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总是围绕一个主体材料变化扩充。这是一个主题多样化发展的方法。有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
2.节奏。《冰山之歌》中使用了大量的复合节拍,这种规律性的复合节拍是塔吉克民族民间音乐里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而这种节奏、节拍的变化安排十分巧妙,从而大大增加了其乐曲的独特魅力。同时在全曲中多次模仿手鼓,其节奏富于变化,节拍重音突出,在力度上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
3.和声。《冰山之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复合和弦,在引子部分共出现3次,作曲家使用复合和弦就像是模仿了塔吉克族山民呼唤的语调,给人一种虚幻、朦胧的音乐情景,使得乐曲层次感更加鲜明,增强了色彩的神秘性。
《冰山之歌》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塔吉克族的生产生活和音乐特点,石夫对新疆的民族音乐有着独到见解,在作品的创作中运用了民族民间特有的钢琴表现手法。不仅保留了民族民间音乐曲调的特点,还运用了现代创作技法,从而使得这首乐曲大放光彩,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史上占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宋博年,李强.西域音乐史[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周颖.石夫三首塔吉克族钢琴作品浅析[J].中国音乐,2009,3.
[4]夏中汤.论塔吉克族音乐的基本特征[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 4.
[5]潘雪.浅析新疆风格钢琴曲的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