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规与立德树人

2014-06-24 17:20肖群忠
中国德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家规立德家风

家庭具有重要的立德树人功能,并通过家风与家规得以实现。家风无形,重在言传身教,祖传子承,人文化成;家规有形,重在规范,指导约束,助益实践。现代德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等通力协作和社会成人、行政官员、公众人物在社会教化中起示范作用。

家风;家规;德育

肖群忠,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家庭在中国社会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与德育功能,通过家风与家规立德树人,更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2014年春节前后,中央电视台在其“新闻联播”黄金时段推出了一档连续采访节目,让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民众谈他们的“家风”,说他们的“家教”,之后,央视又与《光明日报》联合主办了“家风家教大家谈”征文,这个系列活动引起了公众的热烈反响与好评,网上点击量和征文来稿量都很大。那么,出现这种文化现象的背景与原因是什么?家庭何以承载文化传承与育德功能?家风家规是以何种形式发挥了德育功能?反思家风家规与立德树人的关系,对当今学校教育会有哪些启示?以此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这是本文所要加以探讨的问题。

一、家风家规与立德树人关系之探讨

家庭或家族在中国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点,中国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方式是一种没有斩断血缘联系的,不同于古典欧洲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社会结构体现出一种家国同构的状态,家是中国社会的细胞和基础。古人认为,只有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中国人也相信,只有家和才能万事兴。

家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之所,在古代社会,它既是物质生产之地,也是人口生产之所,在社会生活相对简单和封闭的家族社会里,我们可以说是生于斯,死于斯,它是我们人生的依托与港湾。我们不仅在经济上、物质上依赖它,而且在精神上依恋它,爱戴它,呵护它,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今年春节,我们有30亿人次奔波在回家过年省亲的旅途中,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感到自己是个中国人,是父母的儿女,我们的心理才会得到安宁,才会使我们有安身立命之感,才会获得生命与生活的意义感。家是我们魂牵梦萦的精神依托,只有回到家和父母的怀抱,游子的心才会得到抚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流媒体面向百姓的有关家风的系列访谈,不管是被访者还是观赏者,都被触动了自己的家园感、生活意义感这根敏感的神经,引起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是很自然的。

家庭让一个人生命得以滋养,安全得以维护,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与精神得以安顿的精神家园。人的成长不仅在肉体上需要有父母的养育,在精神和上也需要父母的养育。“养不教,父之过”“孟母三迁”是孟子母亲为了对孟子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而多次选择适于居住与教育的环境;“岳母刺字”则是岳飞母亲直接以刺字在身的形式教导岳飞要精忠报国。家庭自古以来就是德育的重要主体。虽然自上古社会就有“庠、序、校”等地方教学机构与“学”之国之教育机构,但实际上能受这种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受教育的场所还多是在家庭。家庭教育虽也不乏知识教育的功能,但其主要任务是德育,既通过家风、家规、家训、家教来立德树人,使本家子弟成为道德高尚、知书达理之人,而这种身修之人才会寄望其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1]10可见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础,如果在家能培养起人们的孝、悌、慈这些基本美德,就可以不出家而成就国家与社会教育,进而实现国治天下平的目标。

另外,社会道德风气不好,引起了人们普遍的道德忧虑,而学校德育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似乎对人们的道德与人格成长的影响还没有家风家规影响大,加上社会德育教化,缺乏措施和实效,因此,传统家风家规对人们的道德影响一经提起,便引起了大家对自身与子女道德及社会风气的反思,觉得在当前德育没有更有效的措施情况下,家风家规对于端正风气、教育子女、促进道德进步似乎是一个比较好的抓手和突破口。

二、家风家规德育功能之厘清

家庭的德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家风的熏育陶冶与家规的指导约束来实现的。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共同生活中,经过培育并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风气、风尚。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实际上,家规与家训的区别是相对的,似乎家训主要是一种积极性的教训,家规是一种消极性的戒律,实际上有的家训也包括消极性的戒律,而有的家规也不乏积极性的倡导规范。但是,家风的无形氛围和家规的明文规条的区分还是比较清楚的,因此,就使家风与家规成为家教的两种无形与有形,软性与硬性的形式,因而使其对人的德育发挥作用的形式与效果都有所不同。

家风对人的道德养成和人格的成长确实是通过无形的“熏育”,即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对人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陶冶,不是理性的说教,而是像在一个熔炉里被慢慢地烧制成一个艺术品。家风作为一种历代传承的家族文化风气、氛围,是以陶冶这种形式对人产生无形而持久的影响。如在家人和睦、夫妻恩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大多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和较高的心理素养,也有较强的爱的能力,而在一个充满暴力、冷战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其人格与心理素养很难不受负面影响。又比如,少年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模仿,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在模仿,如家长习惯于看书学习,就容易培养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而家长天天都要打麻将却要孩子去学习,这显然是不可能也不合常理的。

家风就是家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它具有代代相传的特性,一旦形成,对人和家族的影响很大。科技界有名的“三钱”,即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所属的吴越钱家,因其人才济济受到世人关注。其实,吴越钱家正是一个绵延千年未曾中断且代有人杰的典范。其先祖为吴越小国的开国者钱镠,由于其对江南的繁荣做出很大贡献,宋代文人在编写百家姓时,就把钱姓列在官家赵姓之后,“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成为千百年来国民耳熟能详的习惯语。吴越钱家之所以代有英才,就在于其家风的影响。仅以近代为例,除了“三钱”外,还有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钱玄同等,政治领导人如钱其琛(前副总理)、钱李仁(前中联部长)、钱信忠(前卫生部长)等等。钱家的家风被其后人记录整理成《钱氏家训》,其内容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部分,限于篇幅,难以尽述。

近代的曾国藩家风也为世人肯定赞扬,其“学风至上,耕读传家;谨严有度、孝悌兴家;戒骄去奢,勤俭立家”家风的影响至今,培育产生了众多人才,其分布之广,跨度之大,接续之强,在国内罕有其比。

说到现代家风,新华出版社曾经出版一本书,名叫《家风》,书中记录了董必武、陈云、李先念、彭真、万里等八位老一代革命家的家风和孝道亲情。该书出版首发式时,出版社邀请一位党史专家和我一起与这几位老一代革命家的子女现场对话,从中亲身感受到他们这些红色家庭的良好家风和孝道亲情。至今使我难忘的是,彭真委员长在最后病危时,其女儿傅彦整整75天一直陪护在父母的身旁,最多就是趴在那儿睡一会儿,父母深情、无以复加。听了这个事迹,我深受感动。那么,这种儿女孝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就在于彭真同志注重公私分明的良好家风教育。傅彦说:“我跟老爹学了一个东西,就是‘奉献两个字。他真的没有他自己,他什么时候都是老百姓怎么样,党怎么样了,国家怎么样了,我觉得比较多的是这两个字。”[2]可见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家风。

相较于家风的无形影响,家规作为一种显性的约束性规范,它对人的指导约束作用却是有形的、明显的。如包青天是最恨贪官污吏的,他曾留下一篇著名的家规:“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是一条很严格的家规。古人把死后能否葬于祖坟看作是一件很大的事,如果贪赃枉法,就不能入葬祖坟,这对人的作为会有很大的约束与警醒作用。又比如,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的父亲吉筠亭,1931年病逝于开封,他留给儿子的遗嘱是“做官即不许发财”。吉鸿昌很好地继承了父亲定的这条家规,并把它加以发扬光大。他在任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时,把这七个字烧制在细瓷饭碗上,分发给全军团以上干部,每日三餐“三省吾身”,与全军将士共志廉洁。

家规区别家风就在于它是有形的规范,是以规范的力量对子孙产生影响,而不是像家风那样通过父祖的言传身教形成的家族风气影响子孙。如现代大学者胡适先生,其父在他四岁时就去世了,但其父为他亲手撰写的《学为人诗》却影响了胡先生一辈子。后来,胡先生夫人江冬秀还将此具有家规性质的文本委托台湾胡适纪念馆影印,用于馈赠亲友,下面让我们一起分享:

为人之道,在率其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

谨乎庸言,勉乎庸行。以学为人,以期作圣。

凡为人子,以孝为职。善体亲心,能竭其力。

守身为大,辱亲是戚。战战兢兢,渊冰日惕。

凡为人臣,夙夜靖共。敬事后食,尽瘁鞠躬。

国怙宠利,而居成功。小心翼翼,纯乎其忠。

曰兄曰弟,如手如足。痛痒相关,亲爱宜笃。

有思则和,有让则睦。宜各勉之,毋乖骨肉。

夫妇定位,室家之成。诗嘉静好,易卜利贞。

闺门有礼,寡妻以刑。是谓教化,自家而行。

朋友之交,惟道与义。劝善规过,不相党比。

直谅多闻,藉资砥砺。以辅吾仁,以益吾智。

凡此五者,人之伦常。君以教民,谓之宪章。

父以教子,谓之义方。宜共率由,罔或愆忘。

五常之中,不幸有变。名分攸关,不容稍紊。

义之所在,身可以殉。求仁得仁,无所尤怨。

古之学者,察于人伦。因亲及亲,九族克敦。

因爱推爱,万物同仁。能尽其性,斯为圣人。

经籍所载,师儒所述。为人之道,非有他术。

穷理致知,返躬践实。黾勉于学,守道勿失。[3]

总之,家风与家规的德育功能特质在于,前者无形,重在言传身教,祖传子承,人文化成;后者有形,重在规范,指导约束,助益实践。这二者相结合,便很好地发挥了教育子孙立德树人的作用。

三、现代德育内在规律之省思

通过家风家规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通过探讨家风家规育人的若干特点,我们对其内在的德育规律应该有哪些新认识呢?

首先,德育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一种文化熏陶、实践践履。现代学校,智育成为重要的任务,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德育也变成了一种知识教育,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教条和知识点,而不注意一定的德育环境与氛围的营造,更缺乏一些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也较少组织一些德育实践活动。《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49学做人,学道德,不仅要学,而且要习即实践。曾有人对英、美、中、日四国的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了比较,较之别国,我们的行为规范过于抽象,不贴切小学生生活实际,针对性不强,因此,实践效果自然不好。

在现代学校德育中,出于各种考虑,也较少组织德育实践活动,一个学生如果从来就没有参加过为烈士扫墓的活动,就很难体会到一种崇高和庄严感;如果没参加过郊游,就很难体会到同学间的友善与互助。前几年,某些大、中、小学为学生出了一个家庭作业,即回家替父母洗一次脚,负面反馈说是不好意思。为什么不好意思?就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就没有给父母洗过脚,多洗几次,不就好意思了吗?道德成长,不仅要知书达理,更要勇于躬行。儒学界也有人提出,应该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设立“明伦堂”,让每个学生每天入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至圣先师孔子行礼,以培养他们的礼仪实践习惯。

其次,现代德育是一个多方参与互动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单位、媒体、国家在德育中的不同功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德育改革与创新。家风家规的重新受重视对于家庭、家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强德育的自觉意识。现在很多家长的德育意识很差,只注意孩子的智育,而不重视德育,甚至教导他们一些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过去遇到自己孩子与别人闹矛盾时,家长一般都是批评自己的孩子以息事宁人,而现在的某些家长总是怕自己的孩子吃亏,而鼓励孩子去争斗。

虽然我们有家风家教的光荣传统,但“立德树人”仅靠家庭教育也是不能完成的。我们应该在继续重视家庭、学校德育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媒体对人的道德品质养成的影响。家风、校风固然很重要,但有时抵不过世风日下的影响。在世风形成的过程中,国家正确的价值导向,制度的正确引导,特别是媒体的负责任的宣传报道,对形成社会道德的正能量和良好社会风气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媒体人应有更加自觉的道德责任担当,这在现代社会显得特别重要。

第三,社会成人、行政官员、公众人物在社会教化中应起带头示范作用。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成人担负着重要责任。上述家风形成的过程,遵循着父传子继的特点,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父辈往往是教育者,而孩子是受教育者。在当代中国,国人道德素质不好的重点人群并不是小孩,而是成人,因此,并不只是要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更要加强成人的道德教育。因此,如何加强成人的道德教育是应该深入研究的。

对于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来说,行政官员与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孔子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130官员的道德对民众和全社会将会起到表率示范作用,“政者,正也,子率以政,孰敢不正?”可是,现在很多官员贪污腐败,不雅视频频频曝光,这些对社会道德风气都起到了很大的消解作用。某些知识分子与名人,在行为与言论上也很不检点,某些演艺人士吸毒事件常被曝光,某些作家、知识分子竟然说出“我是流氓我怕谁”的言论,这些都在无形中消解了道德正能量,使世风日下。

总之,厘清家庭家族的德育功能、探讨家风家规与立德树人的关系,重新反思现代德育规律,对重铸民族文化道德之魂,提高中华民族道德素质,重塑文明大国形象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肖伟明.家风[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49.

[3]肖伊绯.胡适念的第一部书[N].光明日报,2013-12-17(13).

责任编辑/李书华

猜你喜欢
家规立德家风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家规伴我成长
祖训家规重传承
家风家规我来说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家风伴我成长
父母用心才能做好家规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