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淮南师范学院 音乐系,安徽 淮南 232000)
1.歌词
歌词选自我国著名词人张鸿喜的诗词,对照歌曲发现歌词与原诗词结构规整的一段体不同,体现在:一是采用重复“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个滚烫的赤子心灵” 和“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闪光的美妙青春”这两句,调整为两段体的歌词结构。二是增加衬词,结尾“啦”写了七小节旋律,“啊”三小节长音。可见,对歌词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动,可以使歌曲结构更灵活、自由、有新意,也更有利于音乐语汇对诗词原作的诠释,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富有内涵。
2.曲谱
(1)调式、和声
此曲采用了抒情的小调式进行创作。前奏部分的和声在e小调的i一v一iii一iv一i中进行,使用了强调和弦三音的和弦排列法,使得旋律又带有大调式的色彩。
主旋律采用了e自然小调而钢琴伴奏则使用了e和声小调,如在第一段结束的伴奏中出现e和声小调中D-T的正格终止,这种不一致的处理产生了特殊的调式和声色彩。另外此处的D-T的正格终止和声所表达的稳定感为第二段全曲的高潮爆发做了有力铺垫。
结束音增三四和弦(b5VV4 3)属于某一类增六和弦(French 6th),具有特殊的变格进行特点,从而使得本曲结尾音乐效果意外而与众不同。
(2)旋律
《祖国,慈祥的母亲》旋律优美、流畅,具有浓烈的抒情性,紧密音韵结合,非常契合歌词的语气和朗诵句读。结构如下:
前奏A段B段尾声8小节17小节12小节10小节(4+4)(9+8)(4+8)
A段弱拍进来后,旋律每一句落音在主音和属音上交替,从中音区开始,表现倾诉、激动的情感。总体来说,A段音乐旋律相对平静而节奏充满内在的动感。间奏的织体以反向进行的半音阶级进进行,起到继续下去并且激发情绪的提示作用。B段一开始是高潮,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不同反响的力度,最高音是与A段结束音相距十度的大跳爆发出来,节奏被拉宽,气息被拉长,既展示有呼喊的激情,又有倾诉的情愫。尾声材料来自于A段,旋律向低音区发展并落在低音的主音上,以表示人们的深情。
另外,此曲旋律还具有对称和均衡的形态美,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有一种圆滑线条的起伏美。如前奏,第五小节旋律级进上行后接三连音和附点节奏回落,平静而舒雅,与前四小节的高潮乐句形成对比,同时为声乐的自然进入作好铺垫。
(3)节拍、节奏
节拍是一种音乐律动,节奏是一种表情方式。此曲音乐采用二拍子、三拍子交替进行,使音乐的表现情感的抒发挥洒自如。节奏完全以音乐内容、语言句读、情感表达为依据。如“亲爱的,慈祥的”用附点节奏等与朗诵句读一致,确切表现了诗词语言的情感。特别强调是大量的三连音节奏的分解和弦音型,以四五度的音程关系在钢琴的各个音区流动,与声乐八分音符构成复合节奏,增强了音乐的内在动力,表达了歌曲真挚、热烈的情感,更体现了曲作者极具个性特征的精巧构思,赋予了旋律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4)主调、复调的综合运用
此曲织体以主调性写作为主,其中也有复调因素,表现了创作中纵向与横向思维的有机结合。如前奏:复合型织体,三个音层结构,一是处于最上面加厚的旋律线条层,二是八度低音层,中间是柱式和弦音型层,在中间层的柱式和弦中,有一隐伏的旋律线条,从而增添了柱式音型的旋律感,与主旋律形成节奏和音乐上的互补。
(5)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的写作既不能消极、被动地配上和声,也不能当做一个技术手法处理,而是要从音乐作品内容与整体结构出发,经过精心的艺术构思创作出来。
此曲钢琴伴奏,采用了综合性织体写法,使用了贯穿全曲符合音乐形象特点的“三连音琶音”,写作手法细腻、丰富,合理布局,和声的风格及复调技术的运用,完美的构成了歌颂“祖国,慈祥的母亲”这一音乐形象。
前四小节右手以八度柱式完满主和弦在高音区进行,左手是低音区的双音和弦,紧接着的三小节变化为三连音分解和弦的琶音进行,为歌唱进行提供了便利。
A段声乐进来后,伴奏织体是双手交替进行的不重复主旋律的长琶音式分解和弦,平静而充满内在动感的音乐,充分表现了诉说的深情。接着低音八度半音的下行,与半音阶级进上行的高声部共同构成了具有烘托、描绘、提示和激发情绪作用的间奏。
B段将主旋律加以变化重复,戏曲音乐中称“包腔”或“拖腔”。此处由于人声与钢琴音色混合,大大增强了主旋律的丰满形象。旋律到了高音区,伴奏织体是左手进行八度跳进的三连音节奏,表现出一种厚重的力度,右手则以和弦构成的旋律来协奏演唱者,锦上添花,烘托高潮气氛。4小节过后,左手伴奏织体变化为三连音的琶音进行,右手是双音配合以减轻伴奏力度,将主要表现交给演唱者。尾声10小节,伴奏仍是三连音的琶音,十分轻描淡写,而将主要的表现力交给声乐。
1.歌唱语言方面要依字行腔、字正腔圆
语言是歌唱中表现思想感情最重要的工具,所以演唱者应注意歌唱语言的发音规律,研究歌唱发声时“五音”、“四呼”、“四声”、“十三辙”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如“自己”、“赤子”等字虽属于“齐齿呼”,也不能咬紧牙关唱,要打开牙关,字要正,字音要到位,必须要让听众清楚听见;“亲爱的祖国”这一句是全曲最高音“亲”母音属于“齐齿呼”,要清楚母音位置和方向,牙关节充分打开,清楚如何关闭高音等。对歌曲语言,一定要搞清楚并认真处理好每一个字的声、韵、调,唱时才可能达到“声中无字、字中有声”的境界。
此外还要根据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需要,找准每个字头的语气“喷口”,才能使歌唱成为“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听觉艺术。
2.声音运用方面要注重音色的处理
歌唱音色的处理,是歌曲情感与音乐表现的需要。演唱者应根据情绪表达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进行歌唱音色的处理,使演唱更富于艺术魅力。如开始两句“谁不爱……”是假设问句,唱起来音色宜暗、柔、润,从而造成一种情绪的酝酿与含蓄的表达,为高潮的到来进行铺垫;高潮部分音色宜明、亮、润,给人一种快乐、感情得到释放的表达;尾声在歌曲创作中常常是声音炫技的一种方式,但也可能是充分进一步抒发情感的需要,此曲属于后者,所以“啦(啊)”演唱处理音色宜柔而润,最后的长音“呣(啊)”使用半声技术演唱,柔和丰满的就像在描述内心的意念,体现出对祖国的深情眷恋。
3.情感运用方面要感情真挚
艺术歌曲演唱就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不能为声韵而声韵,而是通过声音,将词的意思、感情表达出来。
因此歌唱情感一定要真实,歌唱的声音才自然,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进而感染观众、吸引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为此演唱者须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去提炼曲中的情感内涵,有意识地体验曲中表现所需要的情感。
歌曲的第一部分要唱得稍慢、舒展,声音要连贯、流畅,感情要真挚、亲切。第二部分力度要加强,要唱得有激情,用明亮、甜美、深情的声音,从容的呼吸,唱出对祖国的爱。最后衬词“啦”要深情。
4.钢琴伴奏配合方面要完美契合
前奏、间奏、尾声重要性毋庸置疑。前奏需要把情绪、环境烘托出来,将音乐塑造的形象预先呈示出来,弹奏清楚、准确,也要为歌唱进入做好准备。间奏需要把连接的作用充分表达出来,烘托气氛,使前后不同情绪的音乐在感情转换时过渡的自然而有逻辑。尾奏需要进一步抒发情感,把音乐形象补充完整,充分发挥全曲总结语的特点。此外琴声与人声音量上要匹配,要以演唱者的音量来决定。总之钢琴伴奏要大胆弹奏,不拘谨、不拖泥带水。
5.气息运用要以连为主,连跳结合,加强气息的对抗
此曲气息运用以连为主,连中有跳,使演唱抑扬顿挫。气息平稳连贯,保证了声音流畅轻圆,歌声一线到底,宁静悠远。气息弹跳带动了声音跳荡,使声音轻巧灵活、富有弹性。无论是中音区还是高音区都要注意气息的对抗,这样声音听起来既松弛又有根基。
演唱前半段气息要平稳、流畅,后半段唱高音之前要做好准备。如开始“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这一句,最好能够一口气唱完,否则必然会破坏声音的连续性和情感抒发,后面的乐句也是这样。高音处“亲爱的祖国”要加强气息的对抗,从而产生出演唱高质量声音所需要的气息,紧接着“长江黄河……”气息更流动一些,速度略快。尾声衬词“啦”,是歌曲情感的延续,速度可稍稍放慢,气息仍保持流动连贯完成演唱。
窥一斑而知全豹,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在演唱方法上,需抓住作品的主要特点,用高超的、科学的演唱技巧,“字正腔圆”,且投入艺术化的情感去演唱。为此要求演唱者必需深刻把握作品,从歌曲的各个不同层面,各个不同角度去提炼作品中的情感内涵,且有意识地去体验为音乐艺术表现所需要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调动自身平素的情感积累,唤起真实的情感回忆,根据作品艺术表现的需要,做到挥洒自如,变化有序的情感投入,这样才能将陆在易的作品演绎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2]陆在易.我爱这土地(增订本)陆在易艺术歌曲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