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晶
(武汉商学院 机电工程与汽车服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1.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工程建筑建设、房地产业等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性的重要发展机遇,对工程管理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从2012年两会开始,武汉市正式提出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市正以复兴“大武汉”为目标,努力打造国家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为了发挥中部发展模式的示范效应,武汉市正在探索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中部模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市场的蓬勃发展,工程建设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能够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懂工程技术、善管理、晓经济,兼备人文素养和技术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导思想
2009 年,教育部制定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将该计划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计划纲要》,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其中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的工程师,主要在本科阶段培养。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因此如何练就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其培养方案设计和培养模式创新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美英工程管理专业情况
美国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审批都是由美国建筑工程教委员会(ACCE)来完成,ACCE对各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进行专业评估,使毕业生具有对建筑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和现场施工监管能力。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 ACCE的课程设置总的要求是使学生具备在建筑业中进行领导工作的能力以及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一员。课程反映出社会、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发展,以及行为科学、定量科学中新知识在建筑业中的应用。ACCE鼓励创新,并且同时评估原有的和新的课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等五所学校按照该类专业培养宗旨办学。根据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在美国五所大学的考察结果,主要课程的学时学分分布比例如表 1所示:
表1美国各校课程学分占总学时比例表
英国是最早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国家,本科学习时间为三年全日制或四年三明治模式,四年三明治模式一般指学生在第二学年和最后一学年之间有一年的时间进行专业实践。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学会(CIOB)和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通过评估和认证推动了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英国高等教育研究评鉴结果(RAE)中工程管理专业位列“五星”级的学校有雷丁大学、索尔福德大学、拉夫堡大学等。
2.国内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中国城市建设的巨大发展促进了工程管理专业迅速成长,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1999 年,第三届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工程管理专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设置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物业管理等5个专业方向,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课程结构体系,并按照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门类分别设置了平台课程,总学时数为 2 300 学时左右。
教育是什么?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从“教学做合一”出发,倡导教师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最好的教育,即学校的存在本义是“学习共同体”。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灵魂,其思想观念、角色行为影响着一所学校。因此,在将学校打造成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校长发挥作用和实现角色转换是至关重要的。校长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领导者,首要任务是发展出一种激励学习的“场”,必须是教师的教师,是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学习官。
国内目前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湖北地区有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以及相关方向,对比欧美等国,我国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化”趋势越来越凸显,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精深,轻综合,重灌输,轻自学, 个性化多元化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教育严重缺位,更是缺少“双师型”有行业经验的教师,人才与行业需求不匹配,难以适应工程建筑行业对工程师的要求。
1.培养目标
大土木工程建设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随着建筑企业全面实行项目经理制的改革不断深入,建筑企业更需要具备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并从事工程建设的组织、经营、管理与技术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工程师的特点:(1)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2)必须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3)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既有扎实工程技术基础,具备现代管理素质和能力,能在工程建设领域一线工作的进行项目决策,有效组织、管理和实施工程实践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2.“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与国家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执业资格的要求对接,以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眼光探索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工程项目技术背景,重视工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及工程能力。培养方案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设计
图2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框架
(1)成立“卓越工程师实验班”,本科层次重在培养在工程项目现场工作的应用型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3+1”模式,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
(2)按照校企联合的模式,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方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由工程建设领域的企业专家、学校专业负责人、教授组成,负责审定培养方案,指导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推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和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充分挖掘企业在工程教育方面的优势,如工程师资源、先进的设备、实验室条件、研发技术等,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 “实践教学”重点是解决“校企产学合作”, 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培养体系,设置企业导师并实行双导师制。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就业单位大部分为建设公司和建设工程咨询公司,因此,校企合作的最佳选择是建设公司或者建设工程咨询公司。这种模式鼓励企业参与到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制订过程中去;要把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并直接到企业就业。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模块,依托企业先进的实验环境、设备和技术等各种产学研平台,利用企业的创新氛围和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和工程师做好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设置,创造一个实际操作性强的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学习,更可以参与到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工程管理活动。
(4)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来完成教学活动,如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企业实践跟踪制度等,保障教学质量。
3.课程体系设置——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模块化为导向
由于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在工程建设领域一线工作的进行项目决策,有效组织、管理和实施工程实践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会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PMBOK)是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提出来,其总结了项目管理实践中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把项目管理知识划分为九个知识领域:集成、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采购,每个知识领域包括数量不等的项目管理过程。把项目管理过程分为五类:PMBOK把项目管理过程分为五类:(1)启动;(2)计划;(3) 执行;(4)控制;(5)结束。
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借鉴了国际项目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十几年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是指以工程服务过程为主线,采用了“模块化结构”,便于知识的按需组合和更新。工程服务过程包括了项目与工程项目、项目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等概念、特点、生命周期、过程模式等,以及工程项目及其管理在策划评价、规划设计、实施竣工等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以项目生命周期为主线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知识模块,包括“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项目的生命周期反映了项目自始至终一步一步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以项目生命周期为主线组织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使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实现了系统化、模块化、专业化及国际通用化,也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和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和实践依据。
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应体现“模块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和行业的最新理念,此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也是将原来强调学科知识体系转变为以工程项目实践为主线,在现有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可采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平台中的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共同知识,一般包括:(1)工程技术平台课程;(2)管理平台课程;(3)工程经济平台课程;(4)法律平台课程,主要构成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模块是由多个相互独立的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组成的,比如从知识体系上涉及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等。但是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则是突破传统的按照知识体系来设置课程,而是按照工程服务过程和周期的知识模块来设置课程从浅到深,从先到后的逻辑顺序,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要求,同时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修的专业层面的课程,加强与企业共建的企业课程模块,在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在企业进行上课和实训,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引导作用。由此可见,“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际上是分别按照对工程项目建设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要求进行设计和构建的一种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一种能够较好地协调和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
因此基本思路可以按照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的导向,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构建“平台+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鱼骨图,见图3:
图3工程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鱼骨图
工程管理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旨在
探索和实践提高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适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深化校企合作,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对工程管理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雪青.中美英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6):16.
[2] 陈金陵,梁桥.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10,(11).
[3]王煊,杨增科.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
[4]杨太华,汪洋,潘华,等.工程管理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
[5] 蒋时节,祝亚辉,任波,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模块化教学初探[J].学理论,2010,(10).
[6]方德斌.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7] 刘武成,王进,王冬梅.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
[8]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
[9]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10]郑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
[11] 甘丽华.珠三角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4,(1).
[12] 刘望,任洪申.构建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11).
[13] 邹祖绪,邓彦兵.基于大土木环境中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1,(11).
[14] 汪应洛,王能民.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6,(3).
[15] 刘煜,苗振清,俞存根.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分析[J].高教论坛,2009,(7).
[16] 王淑雨.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17] 胡小芳,成楠.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的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6).
[18] 刘美.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及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