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瑟演奏形式考证

2014-06-21 11:54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仪礼歌者乐器

晏 波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部,湖北 武汉 430200 )

瑟是我国最早产生的弦乐器之一,其地位在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中得到了重要的体现。先秦时期,瑟便已经被古文献广泛记载。目前关于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起源、调弦、乐器形制、乐器组合研究等方面,本文主要以乐器演奏形式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关文献及考古资料,从瑟工的入乐规范、乐工编制、演奏形式及相关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演奏形式及其它

有关瑟的演奏形式,古文献最早见于《仪礼》一书,其中《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载曰:

《仪礼》卷九《乡饮酒礼》:“工四人,二瑟,瑟先。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后首,挎越,内弦,右手相。……相者东面坐,遂授瑟,乃降。”

《仪礼》卷一一《乡射礼》:“工四人,二瑟,瑟先,相者皆左何瑟,面鼓,执越,内弦。……工坐。相者坐授瑟,乃降。”

《仪礼》卷一五《燕礼》:“小臣纳工,工四人,二瑟。小臣左何瑟,面鼓,执越,内弦,右手相。……小臣坐授瑟,乃降。”

《仪礼》卷一七《大射仪》:“小臣纳工,工六人,四瑟。……相者皆左何瑟,后首,内弦,挎越,右手相。……坐授瑟,乃降。”

《仪礼》中十七篇明确记载奏瑟仪节有以上四例,内容涉及:乐工人数、演奏位置、职能、持瑟方式、入场流程等。

《仪礼》有云:“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后首,挎越,内弦,右手相。”古人曾以尚左为俗,《道德经》记载:“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礼记·少仪》云:“……琴、瑟,戈有刃者椟,荚、籥,其执之皆尚左手。”《经典释文》释“何瑟”为:“音‘河’,担也。”即担负之意,“左何”意为左手执瑟。而关于执瑟的具体部位,《乡饮酒礼》“挎越”郑玄注云:“挎,持也。越,瑟下孔也。”疏云:“瑟底有孔越,以指深入谓之挎也。”可知“左何”即用左手持瑟底部的下端开孔处,以巩固瑟体。

《乡射礼》曰:“‘弟子相工如初入’,天子相工使视了者,凡工,瞽矇也,故有扶之者。”相,即乐工之引导者,搀扶乐工以便入其位之人。郑司农语:“无目眹谓之瞽,有目眹而无见谓之矇,有目无眸子谓之瞍。”周代即有使用盲人乐师的先例,《周礼》云:“瞽曚掌播鼗、柷、敔……,世奠系,鼓琴瑟。”盲人乐工由于视力上的缺陷,奏乐前需要有专人进行搀扶引导,便于在指定地点奏乐。

《仪礼》中“左何右相”即演奏之前,抚瑟之盲乐工需“相”者进行搀扶、引导。这名负责担任引导的“相”,左手持瑟底部的下端开孔处,右手搀扶身旁的盲乐工,将其带入指定区域进行演奏。“相”者,左手持瑟,瑟的面部向后,手指钩入瑟底孔中,瑟弦朝内。对此《律吕精义》亦作了详解:“相者,扶也,扶持瞽者,与其引路也。皆左何瑟者,引路之人就以左肩担瑟也。挎越者,越,瑟底之空穴也,以左手四指入瑟底空穴内捉之也。内弦者,弦侧向内也。右手相者,搀扶工也……按《礼记·少仪》云:‘琴瑟执之,皆尚左手。’盖谓携琴挎瑟,皆用左手而不用右手也。”

二、演出形式

1.乐工编制

周代对用乐者的等级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左传》载:“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周礼》云:“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根据《仪礼》记载,瑟在演奏时,其数量直接对应享用者的等级地位。其中《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三礼中明确提到用瑟数量为二。《大射》礼中提到用瑟四,且配有歌者二人。《疏》云:“‘四人,大夫制也’者,此乡大夫饮酒而云四人,《大射》诸侯礼而云六人,故知四人者,大夫制也。《燕礼》亦诸侯礼,而云四人者,郑彼注云:工四人者,《燕礼》轻,从大夫制也。《乡射》是诸侯之州长,士为之,其中兼有乡大夫,以三物询众庶行《射礼》法,故工亦四人,大夫制也。若然,士当二人,天子当八人,为差次也。”文献记载,用瑟之数量按照等级高低依次递减。依贾所云,瑟及和歌者的搭配当为天子用瑟六架,歌者二;诸侯用瑟四架,歌者二;大夫用瑟二架,歌者二;士乃用瑟一架,歌者一人。《律吕精义》云:“若工四人,则二人弹瑟,用瑟二张。若工六人,则四人弹瑟,用瑟四张。瑟先,谓弹瑟者在前行,歌诗者二人随入也。”

2.坐而演奏

《律吕精义》卷九“论瑟当以五事证”一条中引《礼记》、《论语》证“瑟不用架,且鼓者坐而非立”。《礼记》云:“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孔疏:“‘先生书策’者,策,篇简也。坐亦跪也,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越,逾也。”朱载堉据此证古人奏瑟当坐而演奏。古人有席地而坐的传统,《礼记正义》“铺筵设同几”,疏云:“设之曰筵,坐之曰席。”《仪礼》中凡涉及瑟工演奏环节,均设席于堂上。如《乡饮酒礼》云:“设席于堂廉。”《乡射礼》云:“席工于西阶上。”《燕礼》云:“席工于西阶上。”《大射仪》云:“乃席工于西阶上。”据此证例可知,古人在演奏瑟时当为席地坐而演奏。

3.瑟架的使用情况

《论语》云:“侍坐。鼓瑟希,铿尔,舍瑟而坐。”疏云:“‘鼓瑟希’者,时曾皙方鼓瑟,承师之问,思所以对,故音希也。‘铿尔,舍瑟而作’者,作,起也。舍,置也。铿,投瑟声也。思得其对,故置瑟起对,投置其瑟而声铿然也。”明朱载堉所著《律吕精义》中曾引此条以证瑟不用架。明代以前有关瑟的文献记载中,均未提及使用瑟架的情况。之所以提出“瑟不用架”的相关问题,可推论至少在朱载堉所处的明代以前是不用瑟架的,但朱载堉当时的乐器使用中,应该已经有了瑟架的出现。结合相关文物资料来看,迄今为止至明代所发现的音乐考古材料均未见瑟架。考古材料中乐俑或跽坐或盘腿,抚瑟时将乐器置于地面或膝上演奏,由此可断明之前应无瑟架出现。

图1 “儆瑟儒悲”图2 “朝会中和韶乐瑟”

据《律吕精义》推论,由此可证瑟架的出现及使用应至少不晚于明代。通过目前所了解的资料来看,最早出现的瑟架见于明代正统九年刊本《圣迹图》一书。其中“儆瑟儒悲”,描绘了孔子抚瑟的场景。故事梗概提到:“鲁人儒悲,尝学礼与孔子,欲见焉。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

歌,使之闻之。”根据图中所绘之场景看,孔子抚瑟姿势并非跽坐或盘腿而席地,而是坐于椅上,将瑟置之于桌。另据清宫廷《皇朝礼器图式》中所绘制“朝会中和韶乐瑟”观之,其瑟也配有瑟架,但其瑟架结构有别于《圣迹图》中所绘之物。此架以木为材,呈两个“几”字形支撑结构,瑟置于木架首尾两端以下部分,中间无面板连接。此时瑟架从设计机构上观之更为合理,既起到了支撑作用又便于移动。

故宫博物院藏《雍正祭先农坛图》和《紫光阁赐宴图》两幅绢本画卷上也描绘了使用瑟架的场景。前者为清世宗胤禛于雍正年间率王公大臣到京师外城的先农坛祭祀。祭祀场地东西两侧身着朱红色长衫的为仪仗队成员,东侧可见建鼓、编钟、琴、瑟等乐器。其中可见瑟工一人,演奏方式为站立演奏,瑟体下方用于承载的瑟架依稀可辨。后者描绘了乾隆帝在中南海设宴款待外藩使节和王公大臣的场景。画面可见紫光阁前东西两侧分别陈列乐器。瑟工亦身着朱红色长衫,列于紫光阁西侧。

图3故宫博物院黑漆彩绘云龙纹瑟图4四川德阳孔庙旧藏清瑟

此外,目前所见瑟架实物分见于故宫博物院、四川德阳孔庙、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三地,共10组20件。所存之物均为清代旧藏,乃仪仗、祭祀用器。其中故宫博物院藏黑漆彩绘云龙纹瑟架4组8件。器高89.3厘米,长56.4厘米,宽73.3厘米。器身髹金漆,雕饰云龙纹,器型呈梯形状,上有横梁将其两块雕花木板连接,用于支撑乐器,器足亦用木板相连。参照《大清会典》所述之形制,此器当为《皇朝礼器图式》中所绘之物。《图式》云:“以檀髹金座二,承之。祭祀、燕飨中和韶乐瑟。”四川德阳孔庙瑟架2组4件,陈列于大成殿供人观赏。器物通身髹朱漆,与故宫博物院所藏之器形制相仿,亦有雕花装饰,但双足间无连接木板。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旧藏瑟架4组8件,在建国初期曾在首次祭孔仪式上进行过演奏 。器身通身亦髹朱漆,形制亦与故宫旧藏类似。

猜你喜欢
仪礼歌者乐器
学乐器
杨复《仪礼图》明清版本考——兼论《仪礼图》的版本源流
草原歌者的大爱情怀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乐器
歌者和履痕
黑暗中的歌者——试析《寻找小糖人》的叙事技巧和情感诉求
朱鼎煦与顾校《仪礼注疏》
论卢文弨之学术、生平及其他——《仪礼注疏详校(外三种)》点校前言
近二十年来《仪礼》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