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斌+李爱玲
摘 要 在就业形势愈加险峻而企业严重缺乏高技能人才社会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的背景下,以传统教学为主的高职教育教学存在着严重的结构体系不合理、专业设置不合理、严重创新性不足等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职业教育的“非职业化”教学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中笔者以实现高职生就业为目标,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创新性的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纳入高职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最终的职业实践为主线,旨在为进一步提高高职就业能力和职业变化适应能力纳策献言。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结构性失业 教学做一体化 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Innovative Research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TENG Bin, LI Ailing
(Chongqing Cre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Chongqing 402160)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even more precarious the serious lack of highly skilled business community appear in the context of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proble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orien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 is a serious structural system is irrational, unreasonable professional, serious lack of innovation, and many other issues, "non-professional" teaching largely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iously affected the training of skilled personnel.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mployment vocational students to meet corporate demand for talent-oriented, innovative will teach, learn, make integration into the teach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 teaching subjects in a professional capacity culture based, professional practice to the final main line, is designed to further 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for Vocational career change policie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innovation
1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教学理论改革相对滞后
大家都知道,方法来源于理论,方法的创新变革,离不开理论研究的突破,然而在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由于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缺乏充分的重视,我国关于高职教育教学理论的改革相对滞后,严重影响着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突破性改革。
1.2 教育教学观念相对滞后
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表现在某一专业知识点的教学方式上,比如说图形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等,在整体教学观念上依旧是新瓶装老酒,以学科理论导向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依旧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效果的衡量依旧是通过学生理论知识接受程度来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智能结构差异性和类型的差异性,在宣扬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情况下却是真正忽视了对学生个人特长与个性的发扬。
1.3 教育教学的实践应用相对落伍
在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着教育教学实践相对落伍的问题,教学过程依然强调知识的透彻性与系统性,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一知识点知其然,同时还要求所以然,“满堂灌”的知识传授方式屡见不鲜,整体教学过程在重视对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中忽视了根本性的实践训练,再加上师生、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双向交流,最终导致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缺乏企业单位所要求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就业后必备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这是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的关键所在。
2 从人才供需角度看我国高职教学教学改革的创新性
从高职教育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来看,高职教育本身更加强调对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强调教学的实践性,而在就业形势愈加险峻而企业严重缺乏高技能人才社会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大背景下,从人才供需的角度来看,实践操作能力已经成为了学生毕业就业的必备素质,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是能够懂理论能操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客观上要求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从强化高职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入手,讲求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实践性创新。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式下能够最大限度体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先进性的创新,必须要求在教学形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控制等方面更加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具体表现为:(1)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突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启发性和互动性,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的合作,注重学生能力的锻炼。(2)在教学改革的基点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现代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学以致用的观点,以实践为本,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3)在教育的目标上强调就业性,让高职教育的学业同就业、创业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就业所(下转第42页)(上接第22页)需职业素质的培养,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学校的实践教学获得就业所需技能与创业所需本领。(4)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强调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比如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endprint
3 “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做”一体化,指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性教学内容和实践性的训练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教”促“学”、以“学”引“做”、以“做”导“教”,让整个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教学模式更加强调教学的实践性,要求传统以书本为中心、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教学重心向实践操作为中心、实际生产为中心转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重知不重行、教学相脱离、学用相分割的教学局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要通过“教”来对必要的理论知识加以讲解,而且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学”来引导“做”,通过“做”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真正地学以致用,让“教”与“学”的最终目的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要求理论知识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书本知识同学生内在的感性认识联系起来,让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让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从实践性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更具实效性。
在就业形势愈加险峻而企业严重缺乏高技能人才社会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的背景下,客观上要求我国的教学改革必须从强化高职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入手,让他们能够在动脑的同时学会动手操作,最终能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在实践中提升素质,让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同传统教育的理论教学,同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进一步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具体的岗位要求和生产任务为载体注重教学的实践性,能够更好地从就业的角度将自己现在高职教育学习同未来就业乃至于长远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做”这三种不同形式的转换,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对于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能够以主体的地位自觉地构建出有利于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同时“做”这一环节的有效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为实践操作能力的增强,这样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现代职业能力以及企业用人所必备素质,为他们未来的有效就业奠定基础。
4 结束语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通过制定、实施、评价项目,全面地参与整个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它还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教”,而是教“学”,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出基础扎实、素质全面、本领过硬、上手快、转型快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更好地满足和服务社会。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3256);重庆科创职业学院201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3KC01)
参考文献
[1] 陈红.对职业教育中“能力”的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5).
[2] 张立新.回归实践:教育学学科立场的自我意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3] 杨定安.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Z1).
[4] 田慧生.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湖南教育,2008(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