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变迁

2014-06-13 04:21王智甘露
新闻世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社会结构媒体农民工

王智 甘露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社会境遇也不断发生变化。从初期的“盲流”到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经由媒体塑造的农民工形象,让受众对农民工的理解不断加深。本文重点关注2006年之后的农民工形象塑造的变迁,揭示媒体在农民工报道中的得与失,为之后的新闻报道提供实践范式。

【关键词】农民工 媒体 社会结构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农民工进行身份转化是必然趋势,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道》中指出,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了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加473万人,增长3.0%。①“农民工”一词本就不属于成熟稳定的词汇,对此社会学家孙立平将其理解为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而是一种社会身份与职业的结合。“农民工”就是“农民”这种身份与这种职业的一种独特的结合。②产生这一特殊名词的核心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催生出的户籍登记制度。虽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上个世纪50年代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出现了松动,但是制度改革的滞后使得这种二元结构在城市内部得以复制。在资源分配、社会权利等方面均延续了初期优势资源向城市集中的思路,而带着农民身份进城的农民工并没有因为工作环境的改变而得到市民身份的好处。

农民工群体受到媒体关注是在2003年温总理视察重庆时帮助当地一个农民工讨薪之后。重视原因除了日后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之外,还有以下因素:其一,农民工是一个基数十分庞大的群体,作为迁入者,对城市原有的生态结构、城市景观等等都会产生强烈的冲击。其二,随着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加长,群体内部的生活方式、子女问题势必会与所在城市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由于他们独特的文化背景、行为习惯等与城市文化不同,已经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社区,甚至都市亚文化。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农民工群体的处境变换是国家制度变革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通过媒介形象的构建,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工作环境、文化教育、生活习惯被大众广泛了解,对二代农民工新特质的报道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知进而接纳这一群体。

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形式化的系统;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其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相应的功能。”③媒体作为调和社会利益团体的社会机构,将农民工报道放置到社会结构中去考量是必要的。其中与之连接的社会层次变动、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政策颁布是分析农民工报道走向的重点。仅仅通过再现群体本身的变动无助于改变农民工的社会境况。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思路,考察媒体对农民工问题的结构化报道,以图从大环境去考察农民工的媒介再现,以求更好地发挥媒体在社会转型发展时期的作用,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解决自身定位、权益保障、工作就业等现实问题,也希望为媒体提供一个农民工问题的报道范式。

二、研究方法和样本采集

1、文献探讨

针对媒体农民工报道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媒体文本分析,归纳总结媒体的报道特征,或是分析农民工媒介形象特征。前者如韩燕的研究发现,媒体关于农民工的报道总量不足、报道类型缺少变化、对政府关于农民工的政策解读不详尽等问题,并且提出了通过开辟农民工专栏、加强人文关怀、突出议题重要性等措施,帮助农民工更好的进行身份转化。④后者则有李艳红等人的研究,城市媒体将农民工构建成了一个高度类型化的群体,受难的群体和负面行为者,“受难”有助于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群体产生同情和理解;负面行为者则将农民工视为容易产生社会冲突的群体,抑制其主体经验表达,作为与城市规范冲突的群体,难免会有被边缘化的危险。⑤

另一类研究则是从社会关系出发,重点分析农民工话语权分配的问题,透视农民工话语权被分配和被压制的现象背后所潜藏的制度性问题。杨敦显在受众的基本权利框架下对媒体和农民工的利益表达关系做了初步探讨,重点分析了媒介话语在社会分层架构中的分配以及农民工所处的层次。⑥

以上研究都从媒介传播的角度对农民工媒介形象和其背后的权利问题进行探讨。但是不论是其所得结论还是所提建议,都有一种将媒体再现的农民工与现实变动中的农民工进行隔离的趋势,即仅从媒体再现的角度去把握农民工。农民工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的伴生群体,其媒介形象的变化应该反映出我国统筹城乡结构发展的力度。从以上研究(包括二代农民工)的类目设计上看,将农民工与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发展、国家政策相结合还做得不够。

2、样本采集和分析单位

(1)媒体的选定。本研究根据《2012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所指出外出农民工最大输出地四川作为目标地区,将《华西都市报》作为抽样对象。《华西都市报》作为我国第一份都市类报纸,有着成熟的办报理念和受众定位。从受众角度来讲,农民工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是都市类报纸的潜在受众;从社会群体来讲,作为都市类报纸的直接受众,市民是农民工形象塑造的接收者。

(2)时间选定。本研究选定四个时间点作为抽样年份,分别是2006年、2008年、2010年和2013年,理由如下:

2006年是国家对农民工工作进行全面规划的一年,伴随着国务院颁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从概念界定、农民工工作意义、社会保障、相关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等各个方面将农民工问题上升到了社会发展的高度。选择这一年作为研究开始有助于把握媒体农民工报道的演进。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正是冷静审视过往发展的一年,农民工报道从最初的“盲流”到“进城务工人员”,这不仅是一个称谓的变化,更是体现了地方户籍改革对农民工的影响。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并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一词。

选取2013年是考虑到数据的延续性,作为最近的时间点,也有助于把握媒体农民工报道的走向。

将这四年划分为四个季度,选取每个季度的中间月份,即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作为抽样月份。

(3)类目建构。从议题内容、报道体裁、形象塑造角度所做的实证研究是比较多的,本研究在吸收前者的基础上,将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以其所涉及的社会领域进行类目建构,考察媒体在该领域内对其社会关系的反映。分别是农民工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农民工与雇佣方的关系、农民工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农民工与乡镇的关系。

3、资料分析

《华西都市报》自2006年到2013年期间有关农民工报道数量总计242篇,其中反映农民工—政府关系为98篇,比重为40%;农民工—雇佣方关系为48篇,比重为20%;农民工—城市关系为45篇,比重为19%;农民工—乡镇发展关系为45篇,比重为19%;运输流动为6篇,比重为2%。

从报道主体上看,政府所占比重最大为64%,其次是农民工,所占比重为32%,而至于雇佣方与城市则仅占4%。其中政府身影从政策制定到看望慰问,见于五个领域的各个方面,农民工报道中政府的媒介形象呈现出积极、全面、平衡等特点。同时,作为五个领域中所占报道比重最大的关系类别,议题设置中政府优势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与之相对应的农民工则是“弱势群体”,即便报道主体为农民工,也多是作为再现对象进行报道,以农民工本身为新闻来源的报道仅有不到3%。

从报道内容上看,政府行为所占比重为48%,农民工境况所占比重为34%,而反映农民工问题制度原因的深层报道则仅为8%,这都表明了媒体农民工问题的报道多为应时而发,媒体并没有深入思考这一问题。虽然近些年来城乡发展所引起的制度变革所占的报道比重有所增加,但仍不足以改变农民工问题的报道格局。

农民工媒介形象过于单一、刻板。这集中体现在媒体议题设置的比重上,在与政府的关系中,农民工是被关怀、被帮助的群体。在与雇佣方的关系中,媒体报道则高度集中在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恶劣、生产事故频发)、经济利益(讨薪困难、劳动付出与报酬不成比例)等体现对农民工价值盘剥等方面。在媒体的报道中,农民工群体仅仅是劳动力,其全部诉求也多体现为经济诉求。而反映农民工精神活动的报道,除了《最红农民工 高校办个唱》、《民工组合“最底层的呐喊”唱哭湖南省委书记》、《“流浪歌手”孙恒:“打工春晚”今年继续》这三篇外别无他篇。

总的来说,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被简单、表面的经济需求所代替。不过好在随着国家对农民工以及城市化建设的重视,反映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以及个体生活方面的新闻有所增加,关于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报道也占有一定比例,如《城乡一体化 幸福高新人走上自主创业路》、《数控男回乡养土鸡 女友弃高薪支持他》,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工报道的形式。

三、媒体关于农民工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媒体以往对农民工进行污名化的报道在近些年来已经不再出现,但是报道思路从总体上来说并没有大的改变。突出政府作为、将农民工的利益简化为经济诉求、习惯性放大农民工的不幸遭遇等等,都是从俯视的角度去对待农民工,这样很难从现实生活中去把握农民工群体的变化,仅从政府文件解读入手,戴着框架去寻求现实变动,这样无疑是将媒体的责任弃之不顾。具体表现在:

1、农民工的经济诉求以事件性方式表现,不足以发现制度性等深层次原因

农民工的薪金问题始终是农民工报道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保障中薪金保障的重中之重。随着新《劳动法》的颁布,农民工的劳动报酬问题开始有法可依,但是关于农民工讨薪问题的报道仍然是以事件性再现,不做深入报道,不挖掘事件的链条关系,即便是政府作为也多以消息的形式呈现。如《春节前我省严查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等,并没有深入发掘其背后的原因,没有将报道焦点转移到制度的层面上去,而作为雇佣方的行为始终很难被报道出来。导致受众只知道农民工讨钱不易,却无法知晓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2、“灾难式”的报道无益于客观反映农民工的现实处境

仅仅只关注农民工的工作环境问题、经济利益问题、以及政府对农民工的关怀,容易将农民工形象定型,在农民工死亡事件、政府清欠行动、社会遭遇不幸的大量报道当中,农民工—城市的关系被隐藏了,只展示出了农民工的“弱势群体”地位与其经济上的弱势地位相挂钩,而关乎其政治利益、社会权利和自我表达等方面的弱势地位仍然没有改变。

“受苦受难”的报道对象往往都是农民工群体中的个体,在报道个体时突出“农民工”的身份,有以偏概全的意味,这一报道思路同样延伸到了对成功的农民工个体的报道之中,突出他们是以农民工的身份取得的成功,很难说没有“歧视”的成分在里面。

3、关于身份转化的报道只反映变动,忽略了农民工群体因身份改变而发生的变化

媒体上之所以会产生诸多关于农民工越轨行为的报道,主要原因是媒体的城市本位思想,把农民工当做城市的寄居者,忽略其政治利益诉求和生活多元化的需求,这实际上反映的是城市对农民工的接纳问题。

随着农民工城市定居的门槛降低,对农民工进城的政策解读和称谓上的变更开始显露,如《租房满一年我就成了城里人》、《缩小城乡二元鸿沟 内江大幅降低入城门槛》等。但是进城农民工多从事社会一线工作,虽然身份有所变化,但是农民工更多的是处于社会底层,针对这部分业已成熟的群体,如果不从内部进行报道,只是笼而统之的冠以弱势群体之名,恐怕很难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而他们所遭受的不幸更是难以从制度上进行规避。

同时,媒体只关注了农转非的问题,却对农民工回流的现象关注不够。如何配合政府工作,合理的分配话语权,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农民工而言,媒体所使用的报道尺度不足以涵盖整个问题。

综上所述,农民工报道,实际上是媒体对农民工的社会定位问题。虽然近年来媒体关于农民工问题的报道可以与城市化进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将农民工群体放置到大的社会环境去考量。但是作为一个有着自身利益诉求的社会群体,其自主表达的权利被媒体所替代,而媒体代言的方式多以事件性或者政策解读方式为主,主要突出政府在农民工经济利益、工作生产、家庭联系等领域的作为,这一做法只能从政策引导的层面反映农民工问题的未来走向。就农民工自身而言,媒体的社会整合功能被政府工作替代,比如促成“身份群体”的瓦解到“职业群体”的转变,以及保证农民工政治权利等问题。虽然媒体如此作为有其自身的原因,比如媒体经营的商业牵引、媒体对政治的呼应等等⑦,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

陆学艺等人在分析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时,概括了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惰距(Lag of Social Mobility)的四个体现,即身份变迁落后于职业变迁;社会地位变迁落后于经济地位变迁;职业的转变不能带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农民工仍然被排斥在城市化进程之外;公民权的变迁出现错位。⑧作为“社会嘹望者”的媒介在报道中并没有走在前头,反映在媒体报道中即是农民工话语权的缺失和媒介形象的刻板化趋势。

让弱势群体发声是社会转型时期媒体应该而且必须要做的,通过开辟农民工专栏,加强农民工问题的深度报道,记者融入农民工群体等以农民工视角展示农民工自身的生活需要出现在媒体报道当中,正如麦奎尔所说,“传播既然是基本的权力,那么权力的拥有与实践就必须建立在平等与多元的基础上,特别是既有结构的弱势者其权力更应该受到尊重,让人民得以参与媒介的运作。”⑨□

参考文献

①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30527_402899251.htm

②孙立平:《城乡之间的新二元结构与农民工的流动》,《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52

③[美]梅尔文·德弗勒、桑德拉·鲍尔·罗基奇 著,杜力平 译:《大众传播诸论》[M].新华出版社,1990:140

④韩燕,《媒体对“农民工”议题的构建方式及趋势》[J].《传媒观察》,2006(2)

⑤李艳红,《一个“差异人群”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叙事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2)

⑥杨敦显,《媒介传播和农民工利益表达》[J].《当代传播》,2005(6)

⑦许学峰、任孟山、武闽,《城市农民工群体的传媒境遇及其成因》[J].《现代传播》,2009(4)

⑧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35

⑨See·McQuail:ProcessesOfmediaeffectsinO.Boyd-Barrett&P.Braham(EDs),Mediam,knowledge and power[M].Lodon,Rout ledge,107-180

(作者:均为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社会结构媒体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比较的视野:反思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
乡村基层民主建设面临哪些难题
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当实时信息反馈成为一种网络艺术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镜鉴与反思:美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及其困境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