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梅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标。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的有效性,让自己的课堂精彩起来,让数学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上课开始,用课件播放五颜六色的气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后拿来气球和学生一起玩放飞气球的游戏:每次放飞一个,每放一次问学生手里还有几个气球,把手中的最后一个也放飞了,手中没有气球了,还能用前面所学的5以内的数来表示吗?怎么办?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通过安排儿童非常熟悉的游戏,启发学生从有与无的对比中,突出“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强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这是教学新知的起点。
1.正确把握学习起点
案例1:比一万大的数你会读吗?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万以内的数,你能举出比一万大的数吗?请把它写在卡片上。(生试写)
师:你认为你写的数比一萬大,就可以贴在黑板上。(生贴)
(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掉比一万小的数或不符合要求的一些写法)
师:(指黑板)剩下的这些数是不是都比一万大了?这些数你会读吗?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数),你是怎么读的?(生介绍读法)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今天新课的引入并不像以往通过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作为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导入新课,而是让学生试写并试读比一万大的数并介绍读法来展开教学的,这样的设计更能找准学生的起点,因为新课学习前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会读、会写一些比一万的数,只是还找不到规律,或者读起来不够流畅、标准而已。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展开教学,教学才能真正获得有效的成果。
2.让学生先说话
数学知识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点,每个知识的转折点均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数学学习又是一种学生的主动建构。每一个新的建构,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得以完成。让学生先说话,既可以使教师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避免超前,防止滞后;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建构。
让学生先说话,学生是有话可说的,学生具备这样或那样可接受的基础,此时如果学生有话可说,却不让其说,自然是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没有了这种主动性,“主动建构”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学中切忌把学生设想成对新知一无所知,而采取“齐步走”“一刀切”的做法。
三、激励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一时答不上来,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识,然后再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常见的现象,学生在主动参与,在“动”起来、“活”起来的过程中,有了成功的体验,激起了更强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
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感受、发现程度的不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或深或浅、感受或多或少、发现或有或无,但只要他们能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总会有自己的收获,总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积极评价。不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情绪,肯定其积极因素,倡导个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的有机结合,促成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响应。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课堂上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在学生中开展学习成果汇报和欣赏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意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的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式的学习,让自己的课堂精彩起来,让数学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平市南平第二实验小学)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