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4-06-12 23:12李国瑞李峰
新课程学习·中 2014年4期
关键词:物联网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李国瑞 李峰

摘 要: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当前无法完全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需求以及物联网专业学生对于就业方向迷茫的问题,在分析物联网工程专业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柔性课程体系机制、建立适合物联网人才需求的自主学习机制、建立导师直接负责的培养机制、建立创新能力提升机、建立定期的物联网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研讨制五个方面,将有助于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今后从事的工作,为社会培养适合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具有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工程型的人才。

关键词:物联网;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柔性课程体系

为了迎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物联网产业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地位,国家教育部在2011年设立了物联网工程专业,旨在培养从事物联网工程相关方面的人才。物联网工程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正在国内蓬勃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700所院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然而,物联网毕竟是一个新兴专业,为了办好该专业亟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大学如何培养合格的、适合社会发展的物联网专业人才问题;二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仍在探索阶段,牛津大学校长Colin Lucas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较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然而与传统学科或专业相比,物联网专业并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而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涵盖了包括计算机、通信、电子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与知识,产业涵盖面宽,其知识体系还不够清晰、边界难以界定,缺乏核心的专业课程,而且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根本所在,这就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合格人才培养带来了难题。

对于第二个问题是物联网专业学生目前普遍关心的问题。然而,目前社会对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还不够清晰。对于物联网专业的就业导向和从事的工作方面,中科院院士、华东师大软件学院院长何积丰认为,未来的物联网技术要得到发展,需要在信息收集、改进、芯片推广、程序算法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这一点指出了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但其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培养具有就业导向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将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探索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有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國内很多高校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其培养目标基本上都定位为培养具有多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在人才培养方面却缺乏创新模式,依旧采用传统学科的培养方式,主要体现为:

1.物联网专业体系结构比较模糊

由于物联网专业与传统工科专业的特点不同,导致大部分高校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还比较模糊、缺乏经验,专业体系设计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绝大部分院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只是对这三个学科领域现有课程进行简单的裁剪和叠加,再增加物联网导论、物联网安全等少部分专业课程,这类课程体系导致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每个学科方面基础比较薄弱、理论深度不够,很难满足物联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

2.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大部分高校依然延续已有专业的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主,注重理论知识体系架构方面的培养,但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过渡强调了理论知识的培养,很难满足物联网产业以应用为先导的人才需求,应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建立就业驱动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物联网应用发展的根本要素是人才的培养,只有建立适应物联网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大量的适合物联网应用发展的人才,才能有效推进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模式的创新,才能提升我国在物联网标准制定和技术领先的世界地位,为此本文针对物联网专业的特点和人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给出下面几点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性意见。

1.建立以就业为基础的柔性课程体系机制

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如果将多个学科的课程进行裁剪或叠加,再添加几门与物联网相关的课程组成课程体系,将导致其核心知识比较分散,以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方向就比较迷茫。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的时候需要将企业的需求因素考虑进来,定期邀请一些知名物联网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讨论共同制定课程体系,采用一种“强内核,柔外壳”的策略建立柔性课程体系机制,这样能够较好地满足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需求,不断动态地更新和优化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需求。这种课程体系既要将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物联网专业涉及的技术和应用的前提,还要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2.建立适合物联网人才需求的自主学习机制

自主学习属于教育理念和制度范畴,指通过为学习者提供开放、分布、灵活和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条件和机会,并由学习者自主决定在哪里学、何时学和如何学,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物联网作为一个应用为先导的交叉学科,应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制,让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按照学习需要选择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有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认知工具,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积极发展,这样将能够促进学生在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创新。

3.建立导师直接负责培养机制

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用来培养工程型和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很难仅仅通过传统的课程授课和试验方式培养出来,培养具有创新和应用能力学生的关键是加强实践环节,需要进行大量工程实践锻炼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应建立导师直接负责培养机制,从学生入学开始将为学生分配导师,由导师专门负责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这样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指导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提前让学生接触实际应用项目,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导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设计大赛等诸多学科竞赛,让学生参与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和技术创新活动,为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4.建立应用创新能力提升机制

所谓应用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应用成果的人才。物联网本身体现出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应用,有着丰富的学科内涵,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有利于知识的集成应用创新。对于物联网专业所要培养的创新复合型人才来说,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通过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计划、设计竞赛和创业大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开动应用创新思维。

5.建立定期的物联网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的研讨机制

在校物联网学生之所以对以后的就业去向比较迷茫,是因为对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认识不清导致的。为了让物联网专业在校生对其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学校应建立定期的物联网前沿知识、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的研讨机制,邀请相关物联网专业老师定期的为学生进行讲座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对物联网专业的兴趣,而且还能够对以后的就业去向和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从而可以更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相关学习,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联网作为一个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还不完善,无法满足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合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就业驱动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几点具体的建议,从而对目前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和其他新兴专业的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慧,刘忠宝,赵文娟.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微型电脑应用,2011,27(12):18-20.

[2]王晓喃,钟珊,严海英.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1(12):16-18.

[3]徐小龙,鲁蔚锋,杨庚.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119-124.

[4]李兴国,崔珊珊,顾东晓.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一种基于证据推理的方法.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32-35.

注:本论文得到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2GJJG024)和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1201)的资助。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编辑 杨兆东

猜你喜欢
物联网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基于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分析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