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琴高娃
【摘 要】爱因斯坦认为“发现问题,可能要比解答问题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标志着科学进步”,李政道博士也指出:我们要学生“学问”而不仅仅是“学答”。由此可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对孪生兄弟,缺一不可,而发现问题更具有一定的思维前瞻性,是创新意识、批判性意识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好奇心、观察力、想象力,激发求知欲望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数学 引导 学生 思考
爱因斯坦认为“发现问题,可能要比解答问题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标志着科学进步”,李政道博士也指出:我们要学生“学问”而不仅仅是“学答”。由此可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对孪生兄弟,缺一不可,而发现问题更具有一定的思维前瞻性,是创新意识、批判性意识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好奇心、观察力、想象力,激发求知欲望的一个重要途径。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虽无固定模式可循,但仍存在一定的自身规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用好新教材,发掘问题源泉
新教材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作出了大量的非常有益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尝试。教材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学习均以相关的问题情境的研究为切入点,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熟悉的、感兴趣的背景素材,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开展教学探究,形成新知识。这一点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当然,好的教材也离不开教师的进一步创新,教师应根据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用好新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切贴、更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素材,如教育储蓄问题,学生知道但对其实质内容却又很陌生,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随家长一起去银行办理一次存取款活动,通过活动感知本金、利率、存期、利息、利息税、本息等名词,事先有了感知认识,课堂上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他们不但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本金、利息、利息税等概念,还能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对各种定活期存款所得的利息进行比较,探索如何选择恰当的储蓄方式来获得最大的效益等问题,还有的同学还提出了有关贷款购车、贷款购房、贷款助学及相关的人民币理财等问题。
二、教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上教师的高质量而且难易适度的问题能调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望。能恰到好处地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问题太难,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问题太简单,就达不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量力而问,才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起思维的层层浪花。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三、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好习惯能成就孩子的一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能终生受用。 “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思维习惯,能提高学习效率。山有沉积,水有灵动,风有无形,人有个性。充满灵性、闪耀智慧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思维的教学,思维的发展与思维习惯又是紧密相关的。所以作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四、教师善于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问题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维培养的高层次要求。如果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探究性,就不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也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设计探索问题的引导有着直接关系。
创造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标志。而这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地来源于教师设计的探究式问题的引导。
五、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考习惯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某些知识技能提出这样的目标:要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问题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它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解题方法。
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
发散思维要求学生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势,从多方位多角度,也就是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我们知道《曹冲称象》中的曹冲也是因为思维广阔,才能想出“以石代象”的转换方法。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中,我最常用的是通过一题多解的开放性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实践证明,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特性,还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七、关注解决问题后的问题的提出
解决问题后的问题提出,通俗的说,即反思与质疑。这是一种重新认识、重新评价的过程,他帮助学生对自己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是否合理,是否优越作出判断,积极的反思将产生更高层次的思维结果。如:分式方程是否有解,应用问题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见,一次函数在实际应用中的最值问题等。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师的一个职责,教师首先要转变观点,放下架子,学会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的、愉悦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让学生成为一个问题的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