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

2014-06-11 15:17高永超
大观 2014年7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

高永超

摘 要:中国戏曲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走向成熟,经800多年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至今。近年来,随着戏曲观众群落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戏曲艺术日益冷落,多数戏曲剧种剧团面临着负担沉重,生存艰难;人才流失,后继无人;剧种锐减,失传严重;获奖剧目备受冷落等困境。通过创新戏曲的发展机制,制定扶持戏曲的发展政策,营造戏曲发展的氛围,戏曲才会发展,就有出路。

关键词:戏曲形成;困境原因;创新发展

一、中国戏曲发展概述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一同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影响很广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统称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走向成熟。经800多年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至今,300多个戏曲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至今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演,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运用歌舞形式表现生活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宋代的南戏和元代的杂剧,在不断吸收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姊妹艺术的基础上,相互兼容,最终形成了以唱、做、念、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其音乐性的对话“唱”、“念”舞蹈化的动作“做”、“打”和舞台时空的虚拟性,表演的程式化,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

二、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戏曲形成于何时,也历来存在较大分歧。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艺术,它的发展、孕育、萌芽有一个缓慢过程,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戏曲的酝酿和萌芽时期。唐代出现了小型歌舞剧、说白等剧种,且出现了剧作家,并出现了两种稳定脚色,这些都使戏曲的独立性愈发明显。因此,可以认为唐代是中国戏曲的发端。到了宋金,出现了专供演戏的瓦子、勾栏,出现了以编剧为职业的“才人”和专供演出的杂剧本子,并有了固定的演出体制,戏曲脚色已发展到五人,还出现了大量的宋杂剧和金院本,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完全以表演故事情节为主的温州杂剧(亦称“南戏”),这些都是戏曲形成的标志。因此,认为戏曲形成于宋金当是较为合理的。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进入成熟时期。元代大批文人走出书斋参与杂剧创作,大大扩展了戏曲专业创作队伍。在形式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来安排故事情节,情节不够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元杂剧运用了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北曲,为戏曲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唱、科、白组成了元杂剧的舞台演出,无论从民间勾栏的盛况、演员的演技和道具的运用等方面看,都比宋代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角色由宋杂剧的净末转为旦末,极大提高了元杂剧的表现能力。据钟嗣成的《录鬼簿》所载,元代杂剧作家有110多人,作品有500多种,流传到今天的还有130余种。在元杂剧中既有宫廷的政治斗争,也有激烈的军事冲突,还有一般平民的家庭纠纷等等,勾出了一幅元代社会总体图画。无论从结构的安排、题材的开掘、形象的塑造,还是代言的形式、音乐的运用、体制的确定等方面,元杂剧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明清是我国戏曲的发展时期。明传奇在创新和发展上继承了南戏的艺术形式,如将剧情发展的段落分为“出”,每本传奇一般在二十出以上,六十出以下;剧本大都分上下两本(卷),且每出戏结尾处,都有下场诗。脚色由南戏的七色,增为十色;曲牌也有所丰富。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传奇中成就最高的作品。明杂剧在形式上较之元杂剧有了较大变化,如折数不限、曲调不限、主唱不限等,因此明杂剧又称南杂剧,与北杂剧(元杂剧)相区别。但明杂剧在内容上,很少有元杂剧那种具有强烈战斗性和现实主义的作品。到了清末,清杂剧已成余响尾声。

三、当前戏曲的困境与原因

各地多数戏曲剧种剧团面临着主要困境:一是负担沉重,生存艰难。戏曲院团大多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后,政府财政全额拨款改为差额拨款,许多院团经费紧张,难以改善艺术生产和演职人员生活条件,创排新戏更是力不从心,县级剧团80%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二是人才流失,后继无人。戏曲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招生困难。当前剧团又拿不出钱支付培训费,艺术院校培养地方曲艺人才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艺术人才青黄不接,支撑局面的主要是靠40岁以上的老演员。他们工作辛苦劳累,工环境差,生活待遇低,不少演职人员另谋出路。三是剧种锐减,失传严重。我国戏曲剧种从50年代统计的368个,再到2005年的267个,已有101个剧种在50年间变成历史!五是获奖剧目备受冷落。许多投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梅花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剧目在大城市受到专家好评,但在基层演出市场却备受冷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第一、剧种的发展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第二,剧种宣传不够。第三、剧团体制不完善。

四、戏曲发展的前景出路

1.创新戏曲的发展机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大对地方戏曲的改革力度,切实把戏曲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加以发展。一方面要发动和鼓励热爱戏曲的企业和企业家,参与院团的改革,把院团的经营机制搞活。另一方面要鼓励院团与企业、知名品牌联姻,充分发挥明星效应和戏曲经纪人的作用,把院团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戏曲的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将戏曲纳入基础教育,从小培养戏曲观众。加强戏曲院团与大学的联系和合作。

2.制定扶持戏曲的发展政策。戏曲的发展与振兴,必须制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促进和扶持戏曲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是把一些著名表演艺术家的舞台艺术通过录像、录音精心记录保存起来。建议设立地方戏保护发展研究基金,用于启动和推进地方戏剧目挖掘和整理加工,继承下来。二是發展政策。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地方戏曲发展基金,重视资助地方戏曲的剧目生产、演出补贴、人才培养及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奖励等。加大重点剧目的投入,对重点艺术产品可以推行政府采购、项目招标的办法。实行演出补贴,在确定剧团演出场次后,政府每场给予适当补贴,以激活演出市场,鼓励剧团面向农村、面向基层。

3.营造戏曲发展的氛围。很多人不了解戏曲,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不够。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的力量,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上开辟戏曲栏目,大力宣传戏曲,大力宣传戏曲的知名艺术家和他们的戏曲人生。要充实地方文化网站中有关地方戏曲的内容,详细介绍各曲种、唱段及演员,提供名段视频点播,为地方戏曲发展创造良好氛围,扩大剧种的影响力和培养新的观众群体。

4.商业化是戏剧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中国戏剧要繁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商业化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先进性的表现。戏剧作为一种拥有广泛接受者的载体,应适应信息时代商业的需求,商业会使整个中国戏剧走向复兴。中国的戏剧如果要发展必须要以戏剧的改革为先,从大众化到商业化再到青年化,而这种改革不是表层的某个剧目的宣传,应是兼顾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体系重构。这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但也是百年中国戏剧获得复兴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有效性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的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探讨新时期环境下博物馆的讲解工作
创新发展 奋勇前进 释放洪荒之力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