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兰
【摘 要】在偏远的民族地区,较大比例的“学困生”,成为横亘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前难以逾越的一堵墙。如何跨越这一障碍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转化中找准成因,抓住心理是基础,对症施治是关键。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因素;对症施治
目前,我国已全面实施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然而,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让教育工作者头痛和心酸。下面结合就本人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偏远民族地区“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一、找准学困生成因,抓住心理,是转化的基础
学困生即学生困难学生的简称,是指“在思想品德发展上距离教育目标的要求较远、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的缺點、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学困生行为上好动、好斗、好胜,学习上懒惰,学习成绩低下;思维上再认能力差,迁移能力差,归纳概括能力差等。经过本人多年的摸索研究发现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复杂又多方面的。
1.社会因素
(1)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形形色色的非青少年娱乐活动(如迷恋网络)吸引等,以及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意志不坚强,从而导致他们无心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
(2)“学习好不如有个好爸爸”(所谓“好爸爸”是指当官的或有相当背景或有钱的等,总之有能力解决自己将来工作的父母亲)的不良观念导致学生思想上的认识错误,认为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不得以而为之,因此使他们在学习上不刻苦努力,上进心不强。
(3)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学生间不知不觉的形成了一种相互比吃、比穿等的攀比行为,唯独不比学习,使得个别学生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方面,心不在学习上。
(4)当今社会人才济济,各行各业岗位、编制饱和,大中专学生毕业后就业分配困难,只得自找出路,有干个体的,有去当清洁工的等等不一而为,正是这种原因极大的影响了一些思想不坚定的学生,他们认为“读书无用”,从而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以上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无心学习,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或旷课去玩,作业照抄,应付老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久而久之,便成为了班上的“学困生”。
2.家庭因素
(1)家庭教育不当。现今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的溺爱,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当,也不与子女沟通,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困难未及时得到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学习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2)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将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3.自身因素
(1)心理严重失衡,缺乏自信心。有些学生因为家庭较贫困,或由于其它原因,而在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进而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厌学。
(2)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有些学困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这部分学困生依赖心理很强,上课时不积极思考问题,而等待其他回答或等老师的答案,课后作业也依赖同学,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对知识的理解不会深刻,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学习时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大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4.学校教育教学及其他因素
(1)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处理不当。由于部分学生小学阶段的基础差,升到初中后,学科增多,教材内容也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整天忙于应付作业及各类教辅资料及配套练习等,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学习,造成学习困难。
(2)部分学校对教育教学的管理不科学、不规范,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建全,盲目要求对学生的作业及教辅材料、配套练习全收全改,而教师又忙于备写教案,批改作业,这样势必造成老师“逼”,学生抄的现象发生,久而久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逐渐沦为学困生。
(3)教师因素。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矫正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教师职业的辛苦、清贫和“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热”的风气,致使许多教师不能安心本职工作,没有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再提高,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致使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使得这些学生产生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成为了学困生。
二、对症施治是转化的关键
一所学校或一个班级要想完全消除学困生是不可能的,但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因素,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地措施,最大限度地缩短差距,做到成功地转化和预防是还有可能的,也会给“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师要与学生交朋友,特别是“学困生”
在交往中教师特别要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理解、信任与关爱,这是转化“学困生”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一步,这一步迈对了 “学困生”转化才有希望。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且要持之以恒
“学困生”的不良行为是自由身的错误观念和外部的各种诱因所引起的,在转化阶段往往要经历多次反复,教师在教育“学困生”的整个过程中,要具有耐心,避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逐步使“学困生”打通思想。
3.落实“以人为本”新理念,积极评价,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学生采取积极进取态度,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厌学态度,使学困生积极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4.加强学法指导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探究性活动进行思维训练,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培养善于调控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才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词典》(1)[Z].上海教育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3]李跃进.《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对策》.湖南教育.1999.22
[4]钱在森.《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6
[5]张爱苹.《对学困生的心理分析及理疗》.甘肃教育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