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涵芬
(福建医科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东南亚华裔学生中文姓名用字研究
连涵芬
(福建医科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姓名是语言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它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有丰富的内涵。文章通过语料样本对东南亚华裔学生的中文姓名用字进行统计研究,分析用字特点,对华裔学生中文取名方法和对待相关问题应有态度进行探讨。
姓名;用字;华裔学生;华文教育;语言学
姓名,既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用来指称并区别于他人的特定语言标志,也是民族文化、时代风尚在语言文字层面上最直接、最鲜明的体现;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有丰富的内涵。有学者认为,“姓名是民族文化的镜像。”[1]因此,姓名一直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东南亚指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和东帝汶等11个国家。中国海外移民历史悠长,由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原因,东南亚地区中国移民较集中,华侨华人人数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80%以上,他们与华夏文化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首先就反映在他们的中文姓名上。在东南亚,中文姓名的使用主要在家庭内部、亲属之间及华人社区中。华裔把取中文姓名当作人生中一件严肃且重要的大事,甚至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考虑,不管是否有机会公开使用中文姓名。他们对中文姓名的保留就是接受和使用了汉语这一语言文字符号,保留华人身份的表征,这是对汉语语言的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是对华人身份的认同。
笔者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2010年至2013年入籍在读的东南亚华裔学生(不包括短期培训的未入籍学生)中文姓名为语料样本。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前身为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集美华侨补习学校及20世纪80年代成立的集美中国语言文化学校,学院每年均有大量外国留学生入校学习中文,其中东南亚华裔学生居多。语料样本共计调查东南亚华裔学生1864人,年龄由10岁到18岁不等,其中男生1037人,女生827人,按国家地区分布的具体情况(见表1),所调查学生的中文姓名95%是由长辈或师长按中国人的传统取名习俗,即按家谱上规定的世代排名,或按生辰八字、阴阳五行、笔划数格等方法来命名。
表1 语料样本国家地区分布情况
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问卷、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同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依照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统计分析理论、方法对语料样本进行量化统计,分析东南亚华裔学生中文姓名的特点。
(一)保留祖姓
姓氏是同一血缘的人生活在一起的共同象征,是家族的标志,子随父姓是大多数国家的共同习俗。中国社会是一个在以血缘关系而建立起的宗法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因此中华民族对血缘关系高度重视,调查显示,在中文姓名中保留了祖姓的华裔学生比例高达98%。另外,虽有些学生的中文名字较“洋化”,但姓氏还是中文的祖姓,且姓名也是中文姓名的叫法,即姓氏在前,名字在后。
东南亚华裔对中文祖姓的保留是华人身份保留的表征,是对华人身份的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印度尼西亚,甚至在法定使用的印尼文姓名中,他们大都设法保留了自己的祖姓,用拉丁字母为其汉语方言(如闽南话、广州话、潮州话、客家话等)姓氏注音,其中以闽南话发音注音最多。比如,“陈”姓按闽南话发音写为“Tan”,“杨”姓写为“Djdo”,“林”姓写为“Lim”,“黄”姓写为“Wi”,“吴”姓写为“Gu”,“许”姓写为“Kon”。不过,不少人在姓氏后又上一些如“Jaya”之类无单独意义的音节,使自己的华人姓氏听起来更像印尼文,更符合印尼语习惯。
(二)沿用父姓
在中国大陆,虽大部分学生都沿用父姓,但沿用母姓或将母姓嵌入姓氏以构成复姓的情况已不足为奇且日趋增多,这体现了家庭中男女地位平等,男性尊重女性及妇女自我意识觉醒。在东南亚,华裔学生绝大部分还是较传统地沿用父姓,在我们的调查中基本没有发现采用母姓的情况。当然,调查中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在下面篇幅里会涉及,届时再展开说明。
(三)姓氏用字频度
据调查,在东南亚华裔学生的中文姓氏中单姓远多于复姓,在调查语料样本中只出现了“司徒”这一复姓,有13名学生使用了该姓,其余全为单姓。
通过统计(见表2),东南亚华裔学生中文姓氏
表2 东南亚华裔学生中文姓氏用字频度表
中出现频率过百的姓氏(括号内为该姓氏的使用次数)分别是:陈(254)、李(151)、林(147)、黄(138),使用这4个姓氏的学生人数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参照这些姓氏在中国大陆人口中的比例可发现这几个姓氏也是中国“百家姓”中的大姓。
(四)入乡随俗
受所在国文化或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东南亚华裔学生中文姓名中的姓氏有时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以下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在泰国,男性和女性在姓氏选用上存在差别:男生沿用父姓且婚后无需改姓;女生未婚时需沿用父姓,婚后要改用夫姓。
越南曾长期受中国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可发现汉文化渗透的痕迹。越南人的姓名字号深受汉文化影响,历代王朝多为华裔创建,因此今天“黎”、“李”、“陈”、“胡”、“郑”、“莫”、“阮”成了越南人的大姓,人数约占全国总人口一半以上。表3是越南华裔学生姓氏的统计结果,可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这问题。
表3 越南华裔青少年学生姓氏用字频度表
缅甸有名无姓,但在互相称呼时要在名前加冠词,因而给人造成好像有姓的错觉。名之前的冠词有“貌”、“吴”等,“貌”是谦称,“吴”是尊称。譬如,缅甸前国家领导人吴奈温,“吴”是冠词,表尊称,“奈温”是他的名[2]。
(一)名用字统计
比起姓氏用字的相对稳定性,名字用字可谓五花八门。据统计,1864个学生姓名共涉及527个汉字(见表4)。
表4 东南亚华裔学生名用字表
(二)单名和双名
回溯历史,隋唐前单名受青睐,唐宋时单双名保持均势,明代后至现代双名占优势。由于人口不断增加,由单名演变为双名可谓是一种“自然选择”。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情况又有异常变化,单名重新盛行且愈演愈烈。据统计,“一字格的单名已从解放初期的十四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一”,[3]这与当时社会变化、文化心理有关。解放前大部分人还是用辈分字命名,因此双名较为普遍[4];解放后随着宗法制度的瓦解及80年代独生子女出现,年轻一代不愿也无需再按排行给孩子起名,而更愿意选个文雅的字起单名,单名便成了文雅、脱俗的表现。但单名激增也导致重名率成倍上升,因此一段时间之后双名又重为主导。
此次调查中,东南亚华裔学生的中文名字还是以双名为主,双名比例远大于单名。据统计,语料样本中共有69个单名,仅占样本总数的3.8%。由于单名用字组合较少,重名现象屡见不鲜,如样本中名字为“李丽”的学生就有5人。
(三)选字意象
从表4可发现,东南亚华裔学生的中文姓名大多是地道的中国人名字且带美好意象。经归纳总结发现他们的中文名字常用字主要有以下几类:(1)含“刚健气魄”等语义的字,如“峰”“健”“雄”等;(2)较文雅、别致的字,如“文”“恩”“彬”等;(3)含“亮丽华贵”等语义的字,如“美”“祥”“玉”等;(4)反映“国家强盛”观念的字,如“华”“国”“龙”等;(5)体现“文学文化”观念的字,如“慧”“毓”“琨”等;(6)表博大、美好意的同旁合体字,如“晶”“炎”等,或者字形中包含同旁的字,如“丽”“鹏”等。
(四)高频字
总体说来,东南亚华裔学生中文名字的用字在习惯上还是有一定范围的,五分之四的用字控制在常用字范围中,因此有名字高频用字相对集中的问题。在此份语料样本中,用字频度超过40次的共有16个字(见表5)。
表5 学生名用高频字表(超过40次)
(五)性别因素
选字时性别因素会有一定影响。据统计,男生名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20个字是(按使用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华、恩、峰、忠、宝、明、成、主、强、伟、鹏、龙、威、杰、亮、斌、建、洪、宏、翔。女生名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20个字是(按使用频率从高到低排列):美、爱、春、慧、玲、婷、月、丽、静、媛、霞、芳、娟、兰、香、莉、萍、芝、凤、艳。
经分析可发现,男生名用字多带阳刚之气,女生名用字多具阴柔之美。具体说来,男生名用字多包含以下元素:(1)预示成就大业、光宗耀祖;(2)有男子汉气概,带阳刚色彩;(3)修德尚义、品德高尚;(4)福禄吉祥;(5)顺利安康。女生名字中多包含以下元素:(1)带“女”字旁;(2)与女性相关的物品;(3)花草树木;(4)颜色;(5)美丽、芳香;(6)美好的自然景物或季节;(7)可爱的动物;(8)淑良贤惠的品德和博学的才智。
一般来说,一个性别选用的字次数越多,另一性别选用该字的次数就越少,但也有一些字无明显性别倾向。另外,音译名多见于女生名,双名中重叠词的使用也是女生多于男生,重叠的单字大多是常用字,发音流畅响亮,重名率高。此外,有些福建、广东一带传统取名习惯用字甚至一些带时代色彩的用字都有涉及,如男生多用“志”“豪”“华”“雄”“良”“伟”“国”“龙”“恩”“强”等;女生多用“玲”“妹”“娣”“秀”“爱”“慧”“惠”“美”“丽”“红”“凤”“玉”等。
(六)生僻字及异体字
在东南亚华裔学生的中文姓名中常有简体和繁体字混用及使用生僻字、异体字等不规范用字现象。经检索比对,这572个人名用字中有112个字不在1988年1月26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2500个常用字及1000个次常用字)之列。
桉 娣 铧 珂 仑茹 韦 姚 宸 赫 婧 羚 麒
彤 璇 芸 芭 婓焕 琨 玛 茹 炜 怡 铖 泓
娟 潞 绮 宛 娅蕴 蓓 霏 煌 涞 岷 洳 玮
奕 妲 骅 焌 璐茜 婉 焱 沼 彬 烽 晖 磊
楠 莎 雯 瑛 迪骅 凯 鸾 倩 薇 尧 喆 斌
芙 卉 莉 妮 珊娴 瑜 灿 翰 婕 廖 苹 姝
昕 煜 苪 葛 蕙鹂 霓 绍 潇 钰 璨 皓 瑾
琛 灏 菁 伶 琪婷 煦 媛
生僻字主要包括现在不用的字和使用频率低的字两部分,这些字难读费解,在效率先行的信息化社会,人名用字生僻会导致查找困难,耽误时间,影响交际,妨碍名字正常功能的有效发挥。
异体字指音同义同但形体不同的字,如“甦”和“苏”,“喆”和“哲”,“堃”和“坤”等。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通知规定“停止使用的异体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报刊图书中可以保留原字,不加变更,但只限于作为姓用。”[5]显然名字用字不在其中,因此取名时须尽量选已被认可的正体字,避开已废除的异体字。
据调查,东南亚华裔学生名字中用生僻字、异体字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部分华裔不知道该字属生僻字,也不知道国家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对文字使用的相关规定,又刚好喜欢所选生僻或异体字;二是知道该字属生僻字或异体字或不规范用字,但为求名字的标新立异率性而为。
(七)文化因素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姓名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着特定的文化信息,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姓名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文名与我国传统文化心理、宗法礼制及社会生活等有密切联系,东南亚华裔在命名时也保留一些传统。例如中国传统习惯跟父姓且喜好双名,双名中头一字往往表族谱排序[6],这一点在多子女的华裔家庭中表现突出,如菲律宾一对姐弟的中文姓名为“庄恩慈”“庄恩典”,“恩”字就是他们族谱中规定的用字。
高速公路公司由收费站、服务区、排障大队等若干基层单位组成,负责人(站区长)身处一线,直接感知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和职工群众的满意度,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经营管理,站区长是关键。
另外,中国民间有据阴阳五行取名的说法,推“八字”,测“五行”。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成分组成,如果命中缺少某些成分,最好在人名中加以补救,以期待日后人生旅途顺利,因此命名时五行缺什么就在名字中用所需的字或含有此偏旁的字加以弥补的现象很多。在语料样本和问卷调查中,东南亚华裔学生的中文姓名中某个字添加或去掉相应偏旁的情况不胜枚举,大都与其“八字”或“五行”有关。
2.入乡随俗的变异
姓名隐含着一个民族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阶级状况的信息,生活在异乡的东南亚华裔在命名时难免会受到所在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大陆的名字表达的多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成龙”“耀祖”等姓名较常见。此外,不少名字带鲜明的时代色彩,反映历史进程及“国家一体”观念,如建国初期和文革期间,人们多取“建国”“建设”“国庆”“卫红”等政治色彩浓重的名字。虽然中国大陆很多人有宗教信仰,但极少把宗教因素融入姓名中。而东南亚华裔学生由于受到当地宗教文化的浸润,中文名中有不少含宗教信仰成分。如调查中有两名菲律宾学生叫“陈主恩”“陈主赐”,他们全家信仰基督教,父母认为两个孩子是“主”耶稣给予的“恩赐”,以此命名。
在越南,中文姓名也受越南文化影响。越南华裔男学生名中多带“文”字,女学生名中多带“氏”字,如“阮文盛”、“阮氏红梅”、“范氏秋水”等。“氏”(thi)在越语里被称为“tên dêm”,是“陪衬名”,和中国人的“字辈”位置一样,但“陪衬名”是规定死的,女的加“氏”,男生加“文”,如“阮氏秋香”、“黎氏贤”、“阮文和”、“黎文河”等。如今越南社会对起名的要求已不像从前严苛,很多年轻人不喜用“氏”或“文”,但从调查样本看,“氏”和“文”在越南华裔学生中文名中的比重还是较大(见表6)。
表6 越南华裔青少年中文姓名姓氏
中国人取名主要可概括为三原则,又称“三美”原则,即“形美”“音美”和“义美”[7]。形美即字型美,字形匀称,笔画繁简适度。音美即发音美,和谐悦耳,清晰响亮,便于称说。义美即寓意美,内涵丰富,寓意高雅,吉祥如意。
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根据学生性格、外貌等特征来取名
中国俗话说“名如其人”,当名和人性格、外貌等特征一致时能给人和谐之感,因此取名时应适当考虑学生的性格、外貌等特征因素。
(二)不用生僻字,可选“大雅”或“大俗”之字
姓名是用来被人称说的,为便于交际不宜用生僻字,命名时可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选择。此外,“大雅”的名字显得有文化品味,意蕴悠长,“大俗”的名字显得有中国味道,给人厚重纯朴之感,所以命名时可依具体情况选“大雅”或“大俗”之字。
(三)注意性别差异
男女有别也应体现在命名之道上,给女性命名应倾向贤淑文静、秀气雅致,含阴柔妩媚之美;男性应倾向英武博大、雄健豪迈,显宏伟阳刚之气。
(四)兼顾各种结构类型,尽量少取单名
兼顾各种结构类型可使学生姓名丰富,达到特殊表达效果,显示独特意蕴。少取单名可减少重名现象,且双名可表达更丰富内涵,也有更多组合模式可选择。
(五)不宜用母语名的汉语音译来作中文名
汉语姓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给华裔学生取中文名一是交际、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华文化。因此中文名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点,而非一味进行音译。
给华裔学生取名时不可能同时满足上述所有条件,但可据实际情况侧重一二,或重字音,或重字义,或重字形,如此便可算是好名字。
东南亚华裔学生中文姓名中生僻字、异体字问题由来已久,在中国大陆进行文字规范尚且不易,更不必说东南亚地区,这个问题不妨采取较宽容并包同时温和引导的态度。
首先不提倡使用生僻字、异体字作为名字用字,但对已采用生僻字、异体字为名的学生切忌强行施压要其改正,名字中蕴含长辈的期望,强行改名会损害多方感情。同时,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纠正学生不规范用字现象,逐渐减少他们使用生僻字、异体字的比率。这个态度可能较保守,但相信是个较符合实际、温和且长远的做法。当然,这方面的具体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讨研究。
总体来说,东南亚华裔学生的中文姓名用字特点可概括为“在传承中国传统的同时又有入乡随俗的变异”,中文姓名的流传和推广还有待学者们日后做进一步探索研究,以期中文姓名这一华裔与祖国的血缘纽带得以良性延续发展。
[1]杨卫东,戴卫平.中国人姓名文化特色[J].作家杂志,2008(16): 187-188.
[2]纪秀生.汉语人名学论纲[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32.
[3]纳日碧力戈.姓名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34.
[4]朱圣元,周光庆.当代人名文化内涵的定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19-121.
[5]语文出版社.语言文字规范手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107-187.
[6]白琼烨,张洁.人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理论界,2006(4): 116-117.
[7]杨丽忠,李书文,齐援朝.人名的语言学研究[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56-59.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Descent Students’Chinese Names
LIAN Han-fen
(Overseas Education College,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8,China)
Names are always a noteworthiness project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as well a social and linguistic phenomenon with rich connotations.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the word-usage in Chinese descent students from the southeast Asia,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analyze its traits behind the facts.Meanwhile,we also probe into some problems about the word-usage.
Name;word-usage;Chinese descent students;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linguistics
H10
A
1672-934X(2014)04-0090-06
2014-04-21
连涵芬(1986-),女,福建泉州人,硕士,主要从事对外汉语及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