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证研究

2014-06-06 17:00金晶晶等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年18期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实证研究常州市

金晶晶等

摘 要:我国许多城市积极提出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计划,以期通过引进创新战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文章在评述国内外有关创新指标的基础上,依据创新型经济理论,结合数据可得性等客观实际,以常州市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了从2006年到2012年常州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情况,为以后常州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

关键词:常州市;创新型城市;实证研究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竞争更趋激烈,许多国家都把强化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战略。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具体领域和地区的深化,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原则指导下,建设适合本区域特点的、能够迅速有效提升本区域创新能力的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1 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

1.1 美国的理查德·佛罗里达曾提出界定创新型城市的3T指标:技术、人才、包容度;香港大学后来又进一步提出了4C创意指数:结构性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世界银行在2005年发表的《东亚创新型城》研究报告中,提出了界定创新型城市的一系列定性指标。而对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国外主要有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和斯特恩教授联合发布的创新指标体系,该体系从公共基础设施、企业群的创新治理环境、联系的质量和公司的创新取向四个方面设计了34个调查指数,建立以公共政策指数、创新集群的环境指数、公司的创新取向指数和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数为核心的创新指标体系。

1.2 国内关于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同样侧重于创新型城市界定和城市创新能力评估两个方面。杜辉等学者在国家统计局2005年 11月颁布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基础之上,选取了部分关键指标来界定创新型城市,并依据城市的综合得分来评判不同创新型城市各自所处的发展阶段。而在城市创新能力评估方面,李英武认为城市创新能力作为评价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指标和影响因素,应该划分为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四个具体方面。

尽管分析的角度不同,但大家都强调了一个道理:创新型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评价。

2 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指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根据以上描述,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本研究以这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提出了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共18个指标作为综合指标的参数,用创新型城市实现指数来反映创新型城市的实现程度。

2.1.1 创新主体

创新来自于企业的需求,企业是创新的需求者、投资者、组织者和应用者。创新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本要素,创新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与科技中介等等。

2.1.2 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整个创新链条上的起点,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两个部分。人力资源不仅是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载体,而且是保持创新活力的源泉所在,它直接决定了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创新型城市的实现程度。而财力资源是保证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

2.1.3 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是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基本保障,直接决定着城市创新的整体效率,同时对每个行为主体的工作效率产生很大影响,这种环境不但包括信息网络、科研条件等硬环境,而且还包括金融环境、法制环境等软环境。硬环境能有效地降低经济系统中活动开展的成本,提高效率。创新型城市的软环境的改善能够弥补硬环境的缺陷并级数化放大硬环境的吸引力,最终成倍提高创新环境综合水平。

2.1.4 创新产出

创新产出是城市自主创新的结果,同时也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所追求的目标。随着近年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口号的提出以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出台,各地相继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的口号,科技创新及知识产权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科技成果是城市自主创新的直接结果,包括论文、专利等。专利是发明人的重要智力劳动成果,对开发新产品、有效仿制、技术改造和专利申请等可提供技术信息,较接近创新的商业应用,且专利数据能较全面地反映各地区的发明和创新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经。

2.2 指标体系的构成

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了区别各指标对创新型城市的影响程度,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数据表。然后依次以常州市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分别作为宏观层面的评价单元,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的主成分。以各层面的各主成分上的载荷系数为权重,构造各主成分的综合评价模型。再根据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的各主成分的评价得分,构造各层次的综合评价模型。最后,要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四个方面作一个综合评价,以常州市历年创新城市综合评价作为宏观层面的评价单元,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构造创新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价模型。

3 创新型城市的实证研究

3.1 创新主体的比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科技企业孵化器个数X3和分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有R&D活动的企业数X4构成的,第二主成分是当年确认高新技术企业数X2,因此创新主体的发展主要是受到科技企业数目的影响,科技开发机构数于创新主体而言并无太大的影响。自2006年以来,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有R&D活动的企业数的数量呈现逐步稳定增长的趋势,极大地带动了常州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而当年确认高新技术企业数出现了一些波动,因为在2008年全国范围内出现了金融危机,常州市也受到了波及,致使2008-2010年新增确认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减少,经过该段时间的调整后从2011年起又恢复了逐渐增长的趋势,也促进了创新主体的发展。

3.2 创新资源的比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分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数X6和历年政府科技拨款数X8构成的,第二主成分是科研开发从业人数X5,因此创新资源的发展主要是受到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经费拨款数的影响,科研机构经费支出总额于创新资源而言并无太大的影响。自2006年以来,常州市地方科技拨款数呈现逐步稳定增长的趋势,表现出了政府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大力支持,积极地推动了常州市的创新建设。此外,有了政府的鼓励,科技人员就有了坚持研究的动力,增加人员的招聘,为创新型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3.3 创新环境的比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数X9、互联网用户数X10和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X11构成的,第二主成分是工业废水排放总量X12,因此创新环境的发展主要是受到硬环境和工业废水的影响,工业废气于创新主体而言并无太大的影响。自2006年以来,常州市的硬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用户数和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均持续稳定地增长,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改善给常州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保证。另外,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新环境的发展。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会涉及到工业废水的排放问题,我们可以从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中判断一个城市的创新发展水平。

3.4 创新产出的比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发明专利申请量X14和发明专利授权量X15构成的,第二主成分是新技术产品产值X18,因此创新产出的发展主要是受到发明专利和新技术产品产值的影响,发表科技论文数和科研机构经费收入总额于创新产出而言并无太大的影响。自2006年以来,常州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呈现逐步稳定增长的趋势,表明常州市的科技成果方面的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此外,近七年来,常州市的新技术产品产值出现了波动,在最近三年才有了缓慢提高,表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较不稳定,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开发力度来提高常州市整体的创新产出能力。

3.5 综合分析

应用上述评价模型所计算出的综合评价值,如果一个城市所有评价指标的实际值与其对应的标准值相等,则计算出的综合评价值为1,可以作为判断一个城市是否为创新型城市的临界值,考虑到不同城市的特殊情形和发展特性我们可以进行系数调整,作从创新城市建设综合评价得分可以看出,常州市的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提高,该7年来常州市经历了从萌芽到起步到成长直至成熟的四个阶段:2006年常州市处于创新型城市萌芽阶段,2007-2009年常州市处于创新型城市起步阶段,2010年常州市处于创新型城市成长阶段,2011-2012年常州市处于创新型城市成熟阶段。

近七年来,常州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主要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产出的发展息息相关。2012年,常州市由于在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产出方面的发展表现突出,使得创新城市评价的排名为历年来的第一,表明常州在企业创新、资源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常州市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一环,即创新环境,虽然相比几年前有显著提高,但却落后于去年,在建设常州市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创新环境的重大影响。因此,常州市在以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道路上,不仅要延续历年来的优势,保持在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产出的发展,也要关注在创新环境方面的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公共文化等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发展。

4 结束语

文章在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结合了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和影响因素,构建了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四个方面构成的指标体系。以常州市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了从2006年到2012年常州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情况,为以后常州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但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数据的搜集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江苏省的其他城市,无法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汤育书,张敏.城市创新型经济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研究-以江苏镇江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9).

[2]余杨,林承亮.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证研究初探-以宁波市为例[J].特区经济,2007,7.

[3]查奇芬,王 敏.江苏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13.

[4]李琬,张玉利,胡望斌.创新型城市第四代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

[5]李琳,韩宝龙,李祖辉,等.创新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基于长沙与东部主要城市的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2).

3.2 创新资源的比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分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数X6和历年政府科技拨款数X8构成的,第二主成分是科研开发从业人数X5,因此创新资源的发展主要是受到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经费拨款数的影响,科研机构经费支出总额于创新资源而言并无太大的影响。自2006年以来,常州市地方科技拨款数呈现逐步稳定增长的趋势,表现出了政府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大力支持,积极地推动了常州市的创新建设。此外,有了政府的鼓励,科技人员就有了坚持研究的动力,增加人员的招聘,为创新型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3.3 创新环境的比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数X9、互联网用户数X10和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X11构成的,第二主成分是工业废水排放总量X12,因此创新环境的发展主要是受到硬环境和工业废水的影响,工业废气于创新主体而言并无太大的影响。自2006年以来,常州市的硬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用户数和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均持续稳定地增长,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改善给常州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保证。另外,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新环境的发展。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会涉及到工业废水的排放问题,我们可以从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中判断一个城市的创新发展水平。

3.4 创新产出的比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发明专利申请量X14和发明专利授权量X15构成的,第二主成分是新技术产品产值X18,因此创新产出的发展主要是受到发明专利和新技术产品产值的影响,发表科技论文数和科研机构经费收入总额于创新产出而言并无太大的影响。自2006年以来,常州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呈现逐步稳定增长的趋势,表明常州市的科技成果方面的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此外,近七年来,常州市的新技术产品产值出现了波动,在最近三年才有了缓慢提高,表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较不稳定,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开发力度来提高常州市整体的创新产出能力。

3.5 综合分析

应用上述评价模型所计算出的综合评价值,如果一个城市所有评价指标的实际值与其对应的标准值相等,则计算出的综合评价值为1,可以作为判断一个城市是否为创新型城市的临界值,考虑到不同城市的特殊情形和发展特性我们可以进行系数调整,作从创新城市建设综合评价得分可以看出,常州市的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提高,该7年来常州市经历了从萌芽到起步到成长直至成熟的四个阶段:2006年常州市处于创新型城市萌芽阶段,2007-2009年常州市处于创新型城市起步阶段,2010年常州市处于创新型城市成长阶段,2011-2012年常州市处于创新型城市成熟阶段。

近七年来,常州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主要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产出的发展息息相关。2012年,常州市由于在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产出方面的发展表现突出,使得创新城市评价的排名为历年来的第一,表明常州在企业创新、资源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常州市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一环,即创新环境,虽然相比几年前有显著提高,但却落后于去年,在建设常州市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创新环境的重大影响。因此,常州市在以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道路上,不仅要延续历年来的优势,保持在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产出的发展,也要关注在创新环境方面的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公共文化等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发展。

4 结束语

文章在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结合了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和影响因素,构建了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四个方面构成的指标体系。以常州市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了从2006年到2012年常州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情况,为以后常州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但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数据的搜集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江苏省的其他城市,无法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汤育书,张敏.城市创新型经济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研究-以江苏镇江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9).

[2]余杨,林承亮.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证研究初探-以宁波市为例[J].特区经济,2007,7.

[3]查奇芬,王 敏.江苏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13.

[4]李琬,张玉利,胡望斌.创新型城市第四代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

[5]李琳,韩宝龙,李祖辉,等.创新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基于长沙与东部主要城市的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2).

3.2 创新资源的比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分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数X6和历年政府科技拨款数X8构成的,第二主成分是科研开发从业人数X5,因此创新资源的发展主要是受到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经费拨款数的影响,科研机构经费支出总额于创新资源而言并无太大的影响。自2006年以来,常州市地方科技拨款数呈现逐步稳定增长的趋势,表现出了政府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大力支持,积极地推动了常州市的创新建设。此外,有了政府的鼓励,科技人员就有了坚持研究的动力,增加人员的招聘,为创新型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3.3 创新环境的比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数X9、互联网用户数X10和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X11构成的,第二主成分是工业废水排放总量X12,因此创新环境的发展主要是受到硬环境和工业废水的影响,工业废气于创新主体而言并无太大的影响。自2006年以来,常州市的硬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用户数和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均持续稳定地增长,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改善给常州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保证。另外,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新环境的发展。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会涉及到工业废水的排放问题,我们可以从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中判断一个城市的创新发展水平。

3.4 创新产出的比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发明专利申请量X14和发明专利授权量X15构成的,第二主成分是新技术产品产值X18,因此创新产出的发展主要是受到发明专利和新技术产品产值的影响,发表科技论文数和科研机构经费收入总额于创新产出而言并无太大的影响。自2006年以来,常州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呈现逐步稳定增长的趋势,表明常州市的科技成果方面的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此外,近七年来,常州市的新技术产品产值出现了波动,在最近三年才有了缓慢提高,表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较不稳定,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开发力度来提高常州市整体的创新产出能力。

3.5 综合分析

应用上述评价模型所计算出的综合评价值,如果一个城市所有评价指标的实际值与其对应的标准值相等,则计算出的综合评价值为1,可以作为判断一个城市是否为创新型城市的临界值,考虑到不同城市的特殊情形和发展特性我们可以进行系数调整,作从创新城市建设综合评价得分可以看出,常州市的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提高,该7年来常州市经历了从萌芽到起步到成长直至成熟的四个阶段:2006年常州市处于创新型城市萌芽阶段,2007-2009年常州市处于创新型城市起步阶段,2010年常州市处于创新型城市成长阶段,2011-2012年常州市处于创新型城市成熟阶段。

近七年来,常州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主要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产出的发展息息相关。2012年,常州市由于在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产出方面的发展表现突出,使得创新城市评价的排名为历年来的第一,表明常州在企业创新、资源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常州市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一环,即创新环境,虽然相比几年前有显著提高,但却落后于去年,在建设常州市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创新环境的重大影响。因此,常州市在以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道路上,不仅要延续历年来的优势,保持在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产出的发展,也要关注在创新环境方面的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公共文化等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发展。

4 结束语

文章在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结合了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和影响因素,构建了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四个方面构成的指标体系。以常州市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了从2006年到2012年常州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情况,为以后常州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但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数据的搜集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江苏省的其他城市,无法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汤育书,张敏.城市创新型经济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研究-以江苏镇江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9).

[2]余杨,林承亮.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证研究初探-以宁波市为例[J].特区经济,2007,7.

[3]查奇芬,王 敏.江苏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13.

[4]李琬,张玉利,胡望斌.创新型城市第四代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

[5]李琳,韩宝龙,李祖辉,等.创新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基于长沙与东部主要城市的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2).

猜你喜欢
创新型城市实证研究常州市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山西省创新型城市的综合评价研究
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文化的作用及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