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
习惯是通过时间的积淀、经验的累积或者后天不断重复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行为倾向,它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的,具有稳定性、持久性、重复性等特征。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重要前提。同时,也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才能不断提升和优化,促进学生去主动认知、探索实践、感悟生活,获得全面发展。一年级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能把握教育契机,彰显教育教学的魅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下面,笔者从人才成长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样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人需要进步和发展,不可忽视榜样的作用。在小学一年级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中,同样,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1)行为示范。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切正义和美好的化身,教师的言行举止不管有没有教育的自觉性,对于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效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榜样作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教师平时就应做到仔细倾听学生的讲话;要求学生爱护环境,不乱丢纸屑,教师在课后看到地上有废纸时主动捡起,那便给学生做好了榜样。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做什么都是对的,教师就如同一面镜子,成了他们做任何事情的参照。在此阶段,教师要特别留意自己的行为影响,给学生在各个方面做好示范:注意礼貌用语、同学和睦相处、学会整理课桌、爱护地面环境等。长期下去,教师的行为示范便深深感染学生,而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后,有时还能举一反三,在其他方面也能做好。
(2)故事引导。一年级孩子对故事情有独钟,他们从故事中能得到乐趣,也能收获知识和道理。教师充分利用讲故事、学榜样这一手段,对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要精选故事,通过绘声绘色的讲演,和孩子们一起品评故事人物,让他们向善良、正义的故事人物学习,并以他们为榜样。同时,故事中在特定情境下的人物语言,也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如 “谢谢”“对不起”“打扰了”等让学生知道应该发自内心,出于真诚,对于学生的文明交际能力养成有着莫大的帮助。
二、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刚从幼儿园时期过渡,各方面还不够适应,加上年龄小,自制力差,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多次的反复。同时,学生个体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养成好习惯就跟接受新知识一样,有的学生容易,有的学生却无比困难。因此,在工作中,教师要遵循自我教育和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创设条件,给学生创设一些自我管理的机会,如值日干部轮流制、“小老师”监督制等,既培养他的责任心,又锻炼他们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利用集体规范对一些不好的行为进行制约和提醒,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改掉坏习惯,形成好习惯。
平时,教师要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抓住孩子的进步点滴进行鼓励和表扬,有时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学生感受到的却是无比的激动和无限的动力。这样,学生正确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养成了。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它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从小抓起,努力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他们不断成才。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