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06-04 20:34莫修海
职业·中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质疑实践能力语文教学

莫修海

摘 要: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来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着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努力提高他们的自创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实践能力 质疑

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位置,这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挑战。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在教学中,笔者有以下体会。

一、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能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有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活动中,教师不能拘泥于书本教材和传统的教学框架,而应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来启发、诱导,为每个学生撑起一片创新的天空。其次要求教师有一种开拓创新的教育教学思维,以多维度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教师在教学这舞台里如何做好一个“导演”,引导学生出色地完成任务呢?

1.运用图示导读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图示导读是一种通过文字、线条、符号、图表等来再现和强化教学内容,启发诱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能力,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者对提供的教学形象能迅速感知,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国外有关资料证明:人对线条图表的感知要比对语言的感知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图示导读能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它能调动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师生平等对话,重视课堂讨论

“对话”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是师生在课堂互动、交流的一种新形式。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流主要是采用问答法,即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来回答。虽然问答法也是师生的一种交流,但这种交流并不是一种在对等关系下的师生互动,我们只能说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狭隘的、不自愿的牵强师生对话。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按自己的意愿来提出问题的,而学生的回答只能在这范围内,不管你是否愿意。另外,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又牵引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走到自己的思维中来,这就是一种不自由,也是一种不平等对话的体现。“平等对话”是一种交流,它与“问答法”有本质上的区别,这种区别是理念上的。这种师生间的“对话”必须建立在对个体尊重的基础上,排斥权威在其间的作用。它必须是一种真心的、和谐的交流和互动。

只有师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课堂才会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真正的“学堂”。课堂的讨论,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如精读课由教师精心设计思维训练题,交给学生讨论,而阅读课则由学生自己就课文内容、教学重点来质疑问难,相互之间探讨真理。课堂气氛非常好,绝大部分的学生能积极思考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可见,课堂讨论是启动课堂教学活力的钥匙。只要运用得法,能让学生融入式地接受知识,其成效是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注入式教学所无法比拟的。最重要的是,它更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观点的习惯。

3.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储存在大脑的信息保留时间是有限的,只有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及时印证、巩固、提高,而这个环节的实施用比较法效果显著。比较法是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呈现知识、联系知识、加深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学完朱自清的《背影》,再让学生比较阅读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深沉的父母之爱”,以及这两篇课文在写法和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学生既温故而知新,无形中也提高了他们的应用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质疑能力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整天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长期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理念。传统教育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叔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道:“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于漪的话,精辟至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笔者认为,大胆质疑,就是要解放思想,面对问题或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确,无懈可击?在一连串的质疑面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应是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启发学生质疑探究,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勇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探究他人未发现的问题,同时也要指导学生把质疑求知与实践检查相结合。如:在学生学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学生提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三峡总长不过二百多公里,而文中却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古今距离相差这么大,为什么?文中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又与七百里相矛盾,到底三峡有多长?甚至有的学生提出要通过影视领略一下三峡现在的雄伟景观。学了王维的诗《使至塞上》有的学生提出“长河落日圆”,这“长河”指的不应该是黄河。因为按王维行动路线看,在“大漠”是看不到黄河的等。总之,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学习的实践中解疑释惑,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在质疑解惑中还要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独立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实践中寻求答案。

三、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语文教学就要体现这一原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着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努力提高他们的自创能力。如教学《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故事的结尾写太行、王屋两座山搬走后,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课堂争论出现三种结论:一是戏剧性的,人们在这里建成一个繁华的城市,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一是悲剧性的,外面的人都涌进来,各种各样的人都有,造成这里社会治安一片混乱,人心惶惶;一是正剧性的,政府在这里大力投资,开荒垦地,高楼大厦林立,厌烦了城市生活的都市人纷纷来此度假,但由于规划不合理,乱垦滥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严重,生态不平衡。这样的讨论,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松鼠》后,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況,鼓励学生打破陈规,进行创新训练。在一些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根据话题设计交际的情境,营造交际的氛围,例如,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中的“推销”,安排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去体验生活,还有第六单元中的“应聘”等教学我们都可以与实际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积累生活经验。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总之,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职生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注重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坚持不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快、更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芬.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孙俊之.教育学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3]龚永生.精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马小东.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海南省屯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质疑实践能力语文教学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