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对解决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启发

2014-06-04 19:44唐忍雪
职业·中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途径高职院校

唐忍雪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为了适应高科技、快节奏、多竞争的社会发展,承受着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压力。职业院校的教师面对变化了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心理压力增大,常常产生职业倦怠感。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及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入手,运用管理学中的破窗理论,提出高职院校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破窗理论 高职院校 职业倦怠 途径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于1974年被提出,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靠一种惯性来工作。据调查,人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据专家分析,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这类助人的职业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为了适应高科技、快节奏、多竞争的社会发展,承受着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压力。职业院校的教师面对着变化了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心理上充满压力、挫折和职业倦怠。最常见的四种症状如下。

一是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波动大,烦躁易怒,对周围的人、事漠不关心,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行动轨迹表现为从家到课堂(教室),除了上课,不参加其他任何活动;二是工作态度消极,对学生和周围的同事没耐心、不柔和,对工作敷衍了事,不思进取,无意施教甚至厌教,课堂上无故批评学生,态度恶劣,与同事关系淡漠,不愿意与人交往沟通;三是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课堂上照本宣科,无创新意识,教育观念陈旧,心态失衡,严重的职业道德缺失;四是无竞争意识,害怕或故意避免参与各类比赛和竞争,工作效率低下,行动迟缓,碰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无意进行教学改革、科学研究。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职业倦怠的结果,对教师自己的工作会带来负面影响,也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1.对自己身心的伤害

教师的职业倦怠会造成教师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轻则是教师的消极态度和情绪表现明显,重则会因不良心理状态而引起神经衰弱,或因不堪压力而导致精神崩溃,最终直接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对同事不愿理睬,对学生冷漠,经常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在人际关系上变得疏离,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有些教师使用粗暴的行为、急躁的情绪来对待学生,也是一种身心疲倦、压力增大后所产生的“危险信号”。

2.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工作消极、无热情、无竞争意识,不愿参加教学、文体比赛,自己的各项能力就会逐渐减退,导致个人竞争能力下降,在教学评比、职称评审中由于项目积累少,不占优势,从而产生一种从不愿干到无能力干的恶性循环,给个人职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3.对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影响

教师的身心疲劳过度,对学生的观察和教育的能力就会在无形之中降低,对学生的心理援助、管理指导等能力也会随之下降。随之而来的是教学方法的不灵活,工作上变得机械,效率低、效果差,最终导致教学质量降低,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学院的发展。

三、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职业院校教师工作多元化,社会角色模糊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既要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又要适应高校的科研要求,教师既要“双师型”,又要“科研型”,教师既要有相当的理论教学水平,也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培养技能,教师既要教知识、授技能,也要研究学生,求发展。另外,职业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专业结构调整频繁,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创新,需要很强的适应能力。面对压力大、冲突多、责任重、要求高的复杂环境,很多教师很难应付繁杂的工作,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判断不清,甚至对产生的角色冲突难以接受,造成心态失衡、工作应付、情绪低落等职业倦怠表现。

2.生源质量下降,学生难管难教

由于录取批次的原因,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控能力不够,人生目标不清,比一般大学生更难以管理,教师经过很大的努力但收效甚微。加之社会许多不良风气渗入校园,也有家长不愿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从而增加了教师工作的负担,甚至干扰了教师个性教育手段的正常发挥,抵消了教师辛苦劳动取得的教育成果。大多数教师长期默默地付出却回报甚微,缺少职业成就感、满足感。这一切使一个富于责任心的教师在经历了多次奋斗之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这样很容易产生职业厌倦感。

3.不够完善的评价制度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职称晋升制度等造成教师内心矛盾冲突,如职称评审条件与教学效果之间的不均衡、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内容之间权重的取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与教育本身的标准之间的差异等,常常让老师不知所措,自我价值丧失,合理个性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势必影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至于对学生良知的培育、人格的熏陶、责任感的培养等软性指标,则很难进入教师的评价体系,这往往会给教师的心灵造成严重伤害。

4.部分教师自身的不良性格导致职业倦怠

责任感与使命感、自信与自卑、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的心理现象。但是这些心理感受又会因人而异,那些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等无法排遣的教师,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四、“破窗理论”对解决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启发

历来有很多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心理素质,提高教师地位,减轻工作压力等。笔者试图用经济学里的“破窗理论”来解决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相对杂乱的布朗克街区。对停放在布朗克的那一辆,他摘掉了车牌;而且把顶棚打开,结果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而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打了一个大洞,结果仅仅几小时车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被及时修复,别人就有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坏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破窗理论”告诉我们的是:如果不及时修复小的破坏,就会酿成更大的破坏。

在学校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无法回避,但是破窗理论启发我们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一是细节问题要注意,防止第一块破窗的出现;二是在承认破窗存在的前提下,如何用制度约束教职工,避免倦怠成为一种通病或传染病;三是要营造好的环境,让老师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里健康地工作和生活;四是要提升教师自身素质,避免成为一块“破窗”。

1.从细节入手,关注教师的成长,避免出现第一块“破窗”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细节是如此的重要。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教师中一些不良的行为,不良的思想动态就好比一扇破窗。虽说有些不良的行为和思想动态微不足道,但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制止,最终会越来越多,直至影响甚至危害到学校发展。所以防止出现并及时修好“第一块被打碎的玻璃”,让职业倦怠的不良状态及时消除,根除其影响至关重要。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更多地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方位考虑问题,合理安排工作。从细节入手,注重教师的情感需求,在教师呈现出某种不利于教学工作的不良情绪时,领导要及时交心谈心,帮助教师走出心理困境。当教师取得成就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正确的评价,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条件,给教师一个情绪宣泄的平台,释放教师的紧张情绪,减轻工作压力,让教师能及时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

2.科学规范管理,避免职业倦怠症蔓延

破窗难免出现,但是如何及时制止第二、第三块破窗的出现,是学校管理者应该深入考虑的问题。比如教学日志,如果记录的第一页第一行是规范的,后面的记录也会跟着规范,如果第一行是不规范的,那后面的记录也会不规范,可见管理规范是多么重要。首先要优化管理,尽可能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学校要尝试建立有利于教师发展性的评价机制,常规管理上要去繁就简,让教师有张有弛,尽量避免让教师再做那种为应付检查而做的无效劳动,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沉下心来品味教学的得与失,苦与乐。其次要重视身边有用的细节,每个细节建立一个标准或规范,然后按照标准或者规范来做,同时进行监督、检查,直至养成习惯。

3.培育良好的学校文化,为教师营造积极向上的职业氛围和人文环境

“破窗理论”说明了人都有潜意识的模仿、跟从习惯。人天生具有攀比性和从众性。俗话说入乡随俗,那个乡是什么样的乡,新人进去了可能会按乡里的老习惯去做,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有人消极一点、懈怠一点,别的人肯定跟着模仿,那么就没有规矩了。一件好事能促使人们见贤思齐,而一件坏事得不到及时的制止与纠正,就会让人去模仿。一个学校,大部分的教师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乐观向上、无私奉献,那么对于新入职的教师就产生一种积极的引导作用和约束作用。学校教师的精神状态与学校的文化和环境密切相关,而校园文化需要长期培育和积淀才能形成,产生持久渗透的教育作用。学校要积极借助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给老师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培养教师广泛的业余爱好和生活情趣,促使教师自觉把自己培养成会教书、会做人、能创新、爱生活的多面手,以适应多个社会角色、工作多元化的现状。

4.教师要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自我约束

教师要从学习、生活、工作各个角度加强自我约束,提高自身修养,避免成为一块“破窗”。如果一个教师工作闲暇爱上了“偷菜”,他会慢慢陷入其中,一天失去2小时左右的有效时间,久而久之,他会变得懒惰,会变得没有激情,没有创新能力。教师素质得到提高,能游刃有余地从事教育工作,就能避免倦怠心理的产生。一是加强学习,适应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提高教育技巧。二是要增强心理素质,缓解心理压力。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帮助教师调适心态,积极应对压力,正视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异而造成心理冲突。三是要积极进行自我暗示,让自己乐观向上。当有不良情绪、烦恼或压力时,可采用放松训练、转移注意、与人交流等方法促进心理平衡。四是要磨练意志,提高心理耐压性。教师要加强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等品质的培养,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学会自觉、灵活地调控自己,从而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我们的教师也要严格自我约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焉”,只有人人都不去打破“玻璃”,人人争做“玻璃”的守护者,我们的“窗户”才能更加明亮,教育环境才会更纯净,更加积极向上。

胡锦涛同志曾说过: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一个“静心”和“潜心”就是要求教师面对外界压力时,能够怀抱淡定的从容心态,从而肩负起神圣的教育责任。学校要和教师一起努力,创造和谐的氛围,消除由于职业倦怠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影响,确保学校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成.提升自我效能感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手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3).

[2]冯彩霞.教师职业倦怠及自我调节问题[J].读写算,2011(63).

[3]郭韶玲.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自我调节[J].闽江学院学报,2005(6).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途径高职院校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