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国民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调查研究∗

2014-06-02 02:03范晓玲
关键词:中乌被访者国民

范晓玲

(新疆财经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中国和乌克兰关系经过21年的发展,两国在政治、经贸、人文等领域合作成果显著,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沟通和配合,为促进地区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我们对中乌彼此认知观的了解依然不充分,如乌克兰国民如何看待今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国崛起?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国形象?如何看待中乌两国合作发展的未来?目前中国在中西亚地区具有长期的、至关重要的安全、稳定、经济利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中乌合作关系的日益提升,中国将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乌克兰国民心目中。因此乌克兰国民心目中“如何看中国”、“为什么这样看中国”、“该怎样看中国”等问题,不但可以间接地了解乌克兰国民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还能充分理解他们的“中国观”的成因。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改进对外传播,改善乌克兰公众中的中国形象,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对把握中乌关系的发展前景,维护中国西北边疆的稳定和文化安全至关重要。

一、乌克兰国民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调查与分析

1.调查设计与样本特征

本调查向乌克兰基辅、哈尔科夫、敖德萨等城市的国民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65份,有效问卷365份,并对部分领导、商人、教师、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对象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对象概况

以上数据显示,被访者年龄分布、职业分布较均衡,来华时间虽然集中在近几年,但来华人数很少,影响了被访者全面、真实地认识中国及“中国观”的形成,这点在我们的调查结果分析过程中会有体现。

2.问卷调查报告:中国形象

针对有效问卷,我们进行了结果统计,主要分九个方面对中国形象进行了分析整理,依次为:

(1)中国信息来源

乌克兰地处欧洲东部,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相距较远,乌克兰人了解中国的渠道有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本文分“中国经历”和“主要中国信息媒介”了解被访者的中国信息来源。

中国经历:整体被访者没来过中国的占多数,来过的只占8%。他们主要通过和在乌克兰工作学习的中国人交往来了解中国,不同人群对中国的介绍会影响被访者对中国形象的认识。

主要中国信息媒介:调查显示,被访者是通过多种渠道来了解中国信息的,见图1。

图1 被访者了解中国信息媒介

以上数据显示,整体被访者通过电视节目了解中国的比例最高,为63%;其次是报纸,为17%;通过周围的两国人了解的为15%;互联网为5%。说明乌克兰国民在了解中国信息时非常信赖和依赖本国的大众媒体。

(2)中国第一联想

本调查问卷的第一个问题是“提到中国首先想到什么”,被访者的回答是未经全面思考给出来的,未经过理性的分析判断,是被访者对中国持有的潜意识的反应。见图2。

以上数据显示被访者印象中的中国排在前三位为不断发展、有创新力、充满活力,分别占比例的15.2%、14.2%、14.1%。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乌克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有领导力、可靠可信、坚定不移占比较低,分别为9.9%、9.9%、11.4%,这说明中国形象在乌克兰人民心目中的可信度相对较低。

第二个问题“喜欢了解中国的原因”见表2。

表2 被访者喜欢中国原因

以上数据说明,排名前三位的为灿烂文化、经济发达、政治民主,占比为22.5%、21.7%、21.4%。随着中国日益发展,中国的灿烂文化、经济的迅速发展得到了乌克兰国民的肯定。而社会稳定、公民素质、和平外交占比较低,分别为1.4%、4%、4%。

以上两个调查数据显示,过去的和今天的中国,都吸引着乌克兰国民的眼球,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改革开放、创新活力的中国印象已印在乌克兰国民心目中。同时,可靠可信、社会稳定、公民素质等方面也显示出一些人对中国失真、片面、偏见的负面印象,这主要源于陌生、隔阂和不了解。今天媒介的发展,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增多了,但由于大众媒体通过有选择地表现以及突出某种主题,在受者中造成一种印象。乌克兰媒体对中国形象有选择的报道过程中建构着和重构着,大众在接收事实信息的同时,也会不知不觉地接收传播者的思想和观点,这些都说明被访者了解中国信息的间接渠道没有全面,真实、客观地报道介绍中国。

(3)中国政治形象

国家政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集中表现。在了解乌克兰国民心目中的中国政治印象时,69%的被访者认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31%认为中国是资本主义制度,只有52%认为中国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甚至有近40%认为是国民党,很多人只是模糊记忆的意识。这说明,乌克兰国民对中国政治体制了解甚少。

(4)中国经济形象

国家经济是一国政治和文化的基础。在调查乌克兰国民对中国的经济印象时,分别从GDP排名、贸易差额、中国经济作用、中国经济发展对乌克兰的影响、中国制造、中国商品、中乌合作前景等方面进行调查,见表3、表4。

表3 中国GDP世界排名印象

以上数据显示,在对中国GDP排名中,占比相对均衡,说明在乌克兰国民心目中中国GDP是一个较高的水平。大部分乌克兰国民认为乌克兰与中国的贸易差额最大,其次是欧盟和俄罗斯,这与乌克兰当地销售衣服、鞋子、日用办公用品以及各种原材料大部分来自中国息息相关,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中国制造”在乌克兰国民心目中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表4 乌克兰与各国贸易差额对比印象

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其对乌克兰影响的调查中48%被访者选择既有积极又有消极作用,36%选择积极作用,13%选择了消极作用。同样在回答“中国经济发展给乌克兰带来更多的是利益还是威胁?”时,选择各占一半的有52%,选择利益更大的有34%,选择威胁更大的有8%。这说明在很多乌克兰国民心目中,中国经济的崛起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失衡感,同时,部分乌克兰国民产生了一种本民族经济至上,以及保护本民族经济不受外部经济体影响的意识。这告诉我们在中乌经济贸易愈来愈频繁的今天,更应该拓展多种渠道消除贸易壁垒,形成中乌两国和谐共赢的局面。

被访者对“中国制造”的印象调查中,56%的被访者经常购买“中国制造”,13%买过,29%的人很少买。经常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类别见图3。

图3 被访者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类别

以上数据显示,服装购买占比38%,玩具占比35%,食品占比22%,而电子产品、中药相对较低,汽车没有。这说明中国在轻工业加工输出方面较多,廉价的劳动力、成熟的制造产业链造就了这一局面,相对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产品、汽车等方面则寥寥无几,而占领乌克兰电子产品行业比重较大的则是美国苹果、韩国三星、日本索尼。近几年韩国三星产品,电脑、手机销量逐年增长,增长速度之快也让人惊讶,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韩国的电子产品价格适中,质量较好且跟得上时代需求,在乌克兰受到好评。相比之下,中国的电子产品比重少之又少,而且缺乏品牌意识。

被访者选择购买中国制造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价格低廉,而产品的耐用程度、环保等系数较低。尽管如此,乌克兰国民还是对中国产品给予肯定,在回答“这些商品的质量如何?”时,59%选择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回答“中乌经济合作前景如何”时,84%被访者选择非常好。

(5)中国文化形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与其他方面相比,乌克兰国民对中国文化的评价最趋向正面,很多乌克兰国民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仍发挥着其强大的生命力,为乌克兰国民所喜爱,见图4。

图4 被访者心目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象

以上图示显示,34%的被访者选择了功夫,调查中显示当地乌克兰人基本上每个人都知道或者了解中国的李小龙,而其中的功夫也吸引着他们的眼球,少部分乌克兰人认为大部分中国人会功夫,中国算是功夫的殿堂;33%的被访者选择了饮食文化,很多乌克兰人对中国烹饪饮食很感兴趣,少部分人还去尝试做中国饭菜;14%选择中国语言,很多人想通过汉语来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近几年学习汉语的热潮也吸引着他们;另外,中医、中国国画、书法、戏曲也吸引着乌克兰国民,可见灿烂的中国文化确实有着无穷的魅力。48%和42%的被访者选择喜欢并希望了解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这说明乌克兰设立的孔子学院,对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在对被访者进行今天的中国文化调查时,出现了较大的反差,如对中国电影、中国名人、北京奥运会调查时,占比分别是64%选择李小龙系列电影、77%选择李小龙、48%的人没看过和41%的人看过并表示一般。而莫言和刘翔的选比仅有2%,中国电影《花木兰》影片鲜为人知,但大部分人都观看过和喜爱迪士尼动画片版《花木兰》,此影片是通过西方人的审美眼光塑造了“花木兰”这一角色。这说明我们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既要传播好中国传统文化,更要传播好今天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

(6)中国人形象

中国人形象也是影响乌克兰国民心目中中国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被访者对中国人的印象见图5。

图5 被访者心目中的中国人的好印象

以上图示显示,50%被访者认为中国人十分友善,这与中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和“礼仪之邦”息息相关。此外,在乌克兰的留学生中,中国的留学生是最努力和勤奋的,老师和领导对中国留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积极参加学校事务的态度,褒奖有加,而爱国心以及有抱负也能够从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来。但是,被访者心目中中国人的坏印象调查数据显示,48%的人认为中国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28%认为中国人没有礼貌,13%选择中国人贪婪。这个评价结果与我们通常认为和宣传的中国人“礼貌、友好”等正面形象相差甚远。

(7)中国新疆形象

新疆作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重点地区,对中国与欧亚各国构建利益共同体起到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本文在了解乌克兰国民心目中的新疆形象时,主要从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丝绸之路经济带、暴恐事件等方面展开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仅有13%知道新疆,48%听说过,39%不知道;67%、64%、82%的占比显示不知道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仅有的占比只是显示听说过;对新疆发生的暴恐事件,63%的占比显示知道,37%显示不知道。而在回答“对暴恐事件的看法”时,31%选择了民族问题,39%选择了是中国内政问题,30%选择了国际恐怖主义的策划。这是乌克兰媒体报道的影响,导致很多乌克兰国民认为中国社会不稳定,给中国形象、新疆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8)中乌关系

中乌关系经过21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伙伴。在了解乌克兰国民心目中的中乌关系时,本文分别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查,见表5。

表5 被访者心目中中国人赴乌目的调查

以上数据显示,中国人到乌克兰的目的42%占比是学习,一部分是经商、结婚定居、工作。在基辅、哈尔科夫、敖德萨等城市有很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他们到乌克兰为了学习俄语、文学、艺术等;少部分中国人希望到乌克兰可以发现商机进行创业,也有部分中国人从此留在乌克兰结婚定居,乌克兰还有国家公派教师以及志愿者在工作。在回答“对待中国人的态度”时,86%的占比表示友好,14%的人表示一般。对中乌关系发展及中国在乌克兰投资建设调查,见表6。

表6 被访者对中乌关系发展调查

以上数据显示,59%的被访者认为乌克兰当前局势会影响中乌发展,53%的被访者希望中国公司在乌克兰投资建设。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乌克兰人希望中乌关系能健康持续发展及中国在乌投资建设,希望能够在中乌合作中获得更深领域的发展。但也有47%的人选择不希望,从中也可以看出部分乌克兰国民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视,对中国企业进驻乌克兰存在着一定的担忧。

(9)孔子学院及汉语国际教育

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促进中乌人文交流的有效载体和增进中乌人民友谊的重要平台,成为联通“中国梦”与“乌克兰梦”、“世界梦”的纽带。乌克兰目前有三所孔子学院,但被访者仅有31%知道孔子学院,69%不知道;选择学习汉语的渠道为36%选择孔子学院、55%选择交中国朋友、9%选择家教。大部分乌克兰人希望能够通过交朋友来学习汉语,他们认为这样学习汉语的速度更快,口语能力更强,部分乌克兰国民也希望能够通过孔子学院的专业教授来学习汉语,他们认为这样才更标准更规范,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很多商人和老师也步入学习汉语的热潮。但77%选择不知如何和孔子学院交朋友,56%选择当地没有中文培训班。这说明在基辅大学、哈尔科夫大学设立的孔子学院,甚至我们在整个乌克兰的汉语国际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

二、乌克兰国民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成因分析

为了解中国形象的成因,我们在调查中通过被访者有关信息来源或者判断依据,发现被访者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在中国崛起、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的积极正面形象。他们认同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以及中国在世界上做出的努力。但在社会稳定、中国制造、环保问题、公民素质等方面也存在一些消极的负面形象,反映出中国形象在海外塑造的路径、深度和内容都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1.各种信息渠道对中国形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众媒体对华负面报道和刻板印象的报道

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是乌克兰国民了解中国最重要渠道,与外国媒体相比,受众更容易相信本国媒体对外国的报道。乌克兰媒体经常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对中国进行不实或片面的报道,这让中国形象在乌克兰很多时候呈现出一种负面的、刻板的形象。在我们的调查中,由于媒体倾向于选择刺激和迎合大众心理的报道,86%的被访者回答听说很多或一些有关中国的负面报道,主要体现在恐怖事件、环保问题、中国人贫穷、贪婪、脏、没礼貌等等,甚至93%的被访者完全相信或相信一部分这些负面报道。因为乌克兰国民对中国了解较少,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用于判断报道的真实性。仅仅因为中国人在宾馆、餐厅等公众场合喧哗,说话声音大就认定中国人没礼貌,这未免太片面,而真正接触过中国人或来过中国的,都认定了中国和中国人友善、礼貌的正面形象。

2.廉价的中国产品使被访者认为中国制造质量差,中国品牌与中国人不可信

中国的产品也是乌克兰国民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在乌克兰当地来自中国的商品比例最多的是玩具、服装、办公用品,其次是食品、电子产品,其中不乏廉价的小商品(圆珠笔、小玩具)以及质量较差的衣服、鞋子,部分乌克兰国民也认为中国的电子产品很多存在“山寨产品”,导致大部分乌克兰国民认为“中国制造”的产品都是低档、粗制滥造的“仿制品”,这对于中国的形象自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影视剧使观众喜欢上了武侠等中国传统文化,但对提升当代中国形象收效甚微

前文调查数据已显示乌克兰国民最熟悉的中国人是李小龙,最喜欢的电影也是他的电影。中国人的国际新形象和电影也很有关系。可惜的是,我们的电影能比较成功地走出去的都是功夫片,非功夫片很少有成功的。功夫片使被访者喜欢上了中国的武术,但令人遗憾的是,走出去的影视作品较少以现代中国为题材,没能展现一个发展的中国、崛起的中国,有的甚至强化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的形象。如中国版《花木兰》失宠、美国版《花木兰》得宠就是实例。

4.孔子学院化解“中国威胁论”、优化中国国际形象的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还未完全进入角色

目前,中国的国际形象,特别在西方,基本上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塑造的,其向世界散布的“中国威胁论“,使中国国际形象极大受损。孔子学院的发展正是向世界大声发出自己的声音,向世界说明中国,辩解是非曲直。调查数据显示69%被访者不知道乌克兰目前三所孔子学院的情况,说明已设立近8年的孔子学院应抓紧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复兴这个好时机,加快有助于化解中国威胁论、优化中国国际形象,有助于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无穷魅力,有助于展示中国文化外交的独特魅力的步伐。

三、构建乌克兰国民心目中良好中国形象的对策

当前中乌两国都在为实现各自目标而努力奋斗,希望双方把提升政治关系、促进务实合作、密切人文交流作为中乌战略伙伴关系的三大支柱,加强交流互鉴,实现共赢发展。如今,中乌两国在政治、经贸、投资、文化和人文等领域的双边合作均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乌克兰语部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深化人文交流作出了贡献,还有第一部中乌双语图书《中国历史故事》正式出版发行。这部图书不仅赢得中乌两国少年儿童的喜爱,更得到两国成年读者的欢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中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日益提升,中国将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乌克兰国民的心目中,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不仅要讲好中国的传统故事,传播好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要讲好今天中国的故事,传播好今天中国的文化,塑造好中国的整体形象。

1.加强中国对外传播的针对性,深入研究和了解海外受众的特点

张昆在《国家形象传播》一书中总结了中国对外传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首要的问题就是中国传媒系统与政治语境之间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在激烈的国际传播竞争中,中国的对外传播媒体由于仍然保持与政治语境的高度一致,在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有时对事情的报道难免偏颇[1]。来自乌克兰国民心目中负面中国形象最多的为恐怖事件、环保问题,中国人的脏、懒等元素,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乌克兰国民非常想了解今天全面、真实的中国,但了解渠道大多以传播者自身出发,带有较强的自身所需色彩。所以,首先应加强中国媒体和乌克兰媒体的合作,着力打造针对乌克兰国家的语种媒体,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其次在与乌克兰媒体合作的基础上,应根据今天中国的国情、新疆的区情、“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发展的未来之景制作成宣传片等文化产品,由合作方乌克兰媒体及时在乌克兰国家播放,以便乌克兰国家民众及时了解事关中国与乌克兰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美好合作未来,以期达到民心相通的结果。

2.加强人文交流,深入研究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和内容

人文交流是国与国关系中极为重要的桥梁,人文交流的途径是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民心相通,是对政治、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目前,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还处在探索阶段。正如习主席所说,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受众对中国文化的需求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中国文化传播不能只限于舞龙舞狮、剪纸、中国结、简单的武术等表层文化,而存在于表层文化中的中国价值观对当代中国影响的关注不够,没有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进行介绍和诠释,缺乏能够全面深入反映当代中国的小说、传记等具有深度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对中国丰富的历史、哲学等深度的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介绍不足。所以,我们要在保持语言文化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与国内相关部门合作,大力发展针对乌克兰市场的文化产业。例如,把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特色的歌舞、绘画、影视等文艺作品介绍到乌克兰(如杨丽萍的舞剧“云南印象”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巨大反响);翻译或请熟悉乌克兰的作家创作反映当代中国生活的小说等文学作品(非常缺乏此类成功作品);以动漫、电影、电视等通俗易懂和符合当地文化习惯的形式,对中国丰富的历史和哲学资源进行诠释和推广(如动画片《孔子》、《三国演义》等),从多个角度对中国民众的生活进行介绍。总之,在各项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尽量淡化政府色彩,采用更容易让乌克兰人民接受的民间文化的交流方式。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立得住,走出去,关键是如何把我们的价值观注入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使中国文化的“传统核心”对接“时代气质”,使中国传统文化也成为流行文化,流行文化也传播出价值观,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与今日中国流行文化、特色中国文化与整体中国文化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花木兰》也能真正走到国外观众心中。

3.加快中国与乌克兰教育科学合作步伐,完善双方高层次科研及高水平人才合作培养的规模和深度

近年,除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与乌克兰几所高校已进行着教育科研合作外,新疆高校接受乌克兰留学生的人数逐年在增加,交换生人数也在增加,如新疆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去乌克兰的交换生每年都在数十人以上,中国新疆高校与乌克兰基辅大学、哈尔科夫大学等都在加强排除语言障碍、拓展各个学科领域的合作,推进在课程教学、科研项目、实习实践中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但中乌两国高校间相互了解不多,实质性合作较少,高层次人才合作培养涉及的学科门类单一,规模小,形式不丰富,官方推动交流多,民间自发性合作不足。因语言产生的障碍,制约了双方开展高水平人才合作培养的规模和深度。多数情况下,入读两国高校还要求先进行语言预科教育,然后再进入专业教育,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开展高层次人才合作培养的难度。目前应加大加快乌克兰留学生教育、汉语及中国文化传播、专家人才及项目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科学交流与合作平台。

4.增强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功能,扩大中国影响力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的推广对文化传播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华文化,更及时更有效地了解中华文化[2]。有了汉语作载体,中国的书刊、杂志、影视、网络信息等流传于国门之外将不再举步维艰。目前乌克兰三所孔子学院不仅是乌克兰汉语教学推广基地,同时也是乌克兰国民了解中国的窗口,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也为中国的文化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文调查数据显示,乌克兰孔子学院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还未真正起到乌克兰国民了解中国形象的平台作用。我们应加快孔子学院建设步伐,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的同时,在教材及教学内容中能更好地讲述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传播真实客观的中国形象,以培养出更多“知华、友华、亲华”的乌克兰朋友,为中国走向世界共同努力。

5.提高中国公民素质,塑造华人新形象,打造“中国制造品牌”

国民形象和素质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的表现也往往影响着乌克兰国民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所以我们应提高国民素质,从教育做起,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和关注。此外,还应建立乌克兰海外商会监督机制,确保商人诚实经商,在社会中积极发展公共慈善事业,发扬道德精神,提高国民素质。

在乌克兰,很多人存在对“中国制造”的质疑,我们首先应该积极打造“中国制造”品牌,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才能保障和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其次要积极发展科技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积极宣传,注重品牌意识,积极发挥品牌效应在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没有品牌意识,中国的制造业就不会有核心竞争力,要积极推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努力摆脱“倾销产品”影响,做到让乌克兰消费者买的放心,用的舒心,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并且更加应完善售后服务系统,解决顾客的后顾之忧,努力致力于提高中国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积极作用。

(在此向新疆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0级刘静提供的部分调查数据表示衷心的感谢!)

[1]张昆.国家形象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32-239.

[2]张春燕.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和内容选择[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1):5-9.

猜你喜欢
中乌被访者国民
一直难忘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高地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浅谈中乌两国钢琴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