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基于“首岗胜任,多岗迁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4-06-01 12:29朱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胜任岗位职业

朱明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精品课程研发]

关于高职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基于“首岗胜任,多岗迁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朱明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和ERP软件的普及和推广,给会计人才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工具化”“专门化”“技能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高职会计类人才的需求。为构建新的高职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结合“首岗胜任,多岗迁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高职会计类;人才培养新模式;首岗胜任;多岗迁移

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和ERP软件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给会计人才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就业的压力使得“专业对口”已不再是大学生追求的首要目标,“找到工作”更重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成为梦想。而要适应这一社会需求,大学生必须具备“首岗胜任,多岗迁移”的素质与能力。虽然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每年招生情况火爆依旧,但是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却逐年下降。如何迎接未来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挑战,是高职院校会计类人才培养需直面应对的重大课题。笔者欲结合“首岗胜任,多岗迁移,持续发展”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就当前高职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高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企业人才分类中,会计属于“嵌入型”人才。会计专业人才不仅能够从事会计核算、分析与检查工作,还能够从事统计、文秘、销售、采购、实物财产管理、经营管理等多项相关工作,是技术与管理综合型人才。随着计算机、财务软件的普及,会计工作重心已从繁琐的核算工作转移到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发挥着分析、预警与决策的作用。企业聘用会计人才的目的也不再仅局限于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往往会要求会计人员兼任更多相关工作,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服务,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对学历的关注也转移到关注就业者的学习能力、技能迁移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行业已经开始和其他行业慢慢融合从而产生了很多新兴职业,这也为以后会计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我院连续五年的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高就业率,均在95%以上;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逐年有所下降;就业时间越长、就业在中小企业的学生,往往兼任多岗工作,甚至帮助老板打理日常经营业务,负责全面工作;一直在财务部门从事会计岗位工作的学生因“谋求新的发展空间”“提高薪水待遇”而跳槽的现象逐年增多。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过程、方式方法和质量。人才培养目标要清晰、明确、可操作,才能有成效。高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紧紧围绕培养学生会计岗位素质与能力为核心,将职业性与人格完整结合起来。只有更多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技能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端高技能型人才”。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会计职业发展趋势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笔者认为高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兼顾社会所需、行业特色,体现会计职业发展阶段要求,满足个人职业发展和生涯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使学生通过三年大学学习具备“首岗胜任,多岗迁移,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学生毕业后“首岗”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税务、审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并能够“多岗迁移”,比如兼任统计、资产管理、销售及管理助理、采购及管理助理、企业信用管理、人事管理助理、经营管理助理、行政助理等相关岗位工作(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情况来定),在毕业3~5年后能够独立担任业务主管及以上职务的高端高技能型人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建立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保证高职教育质量长久不衰。

“首岗胜任,多岗迁”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成为高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也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搭建了更加通畅的桥梁。

二、“首岗胜任,多岗迁移”课程体系设置

“首岗胜任,多岗迁移”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首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应具备跨职业、岗位、行业的职业迁移能力。

高职会计类专业“首岗胜任,多岗迁移”课程体系设置除在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导向,邀请会计专家、教育专家共同探讨。明确首岗——会计岗位所需职业素质和能力,多岗——会计相关岗位及各岗位所需职业素质和能力,除对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之外,还应在职业情感、职业责任感和岗位角色感等方面增设一些企业认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认知、企业岗位认知课程或实训,避免脱离企业用人实际需求的“闭门造车”“空中阁楼”“纸上谈兵”式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也应避免为了“专门化”“技能化”“工具化”而重复设置课程。

对于相关岗位课程设置,应以行政、管理类课程为主,以学生就业主流岗位为主进行相关岗位课程设置,或按专业分方向方式设置,或以能力拓展课方式设置,或二者兼之。我院选择了按专业分方向招生方式为学生,尤其为中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多岗迁移”的学习平台。如会计(信用管理方向)专业,就只招收中职“三校”生,既可以强化培养学生首岗胜任会计工作的能力,又可使学生掌握更多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首岗胜任,多岗迁移”课程设置不是简单的课程名称选择、学时比例分配的问题,而是应基于“人的全面发展本位”的课程模式设置,以能力为主线,在培养学生首岗——会计岗位胜任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岗——相关岗位迁移能力,尤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迁移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目前,会计核算、分析基本已被会计电算化、ERP软件所替代,在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应更加注重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尤其在中小企业,会计基本就是企业的总管,要兼任很多岗位的工作,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课程设置要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由于会计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反映,在会计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对这些活动的操作技能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为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迁移岗位的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实务、实训性课程为主,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岗位胜任能力进行设置。我院会计类专业在“首岗胜任,多岗迁移”课程设置方面做了许多教学改革。如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平台课(会计专业基础与技能课)、专业方向(按企业会计、税务、信用管理分方向)课、综合实践课、能力拓展课(岗位迁移能力、职业发展与生涯课)四大模块,既保证了会计首岗胜任能力的培养,又给予学生更广泛的就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见附表1)

三、“首岗胜任,多岗迁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近几年通过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公司课堂一体化”“上班式”等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效果。

“首岗胜任,多岗迁移”的会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基础、首岗胜任和多岗迁移三个层次,企业认知实训、岗前实训室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模块。企业认知实训应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学生的假期、校内ERP企业生产经营沙盘,通过参观企业、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或打工、ERP企业生产经营沙盘模拟实训,使学生对社会、企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企业各岗位等有所认知,从而对职业、岗位产生兴趣,形成感性认识。岗前的实训室实训则以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相关岗位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理实结合能力等为主。在实训室实训中,还应充分利用跨专业实训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尤其是职业责任感、岗位角色感的培养,为下一步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奠定职业素质和能力基础。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是“首岗胜任、多岗迁移”能力进一步提高的过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理实一体化”“公司课堂一体化”等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而“上班式”“任务情景角色模拟”的教学模式则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校内模拟实训环境、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职业责任感、岗位角色感、良好职业习惯的培养,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首岗胜任,多岗迁移”能力培养的。

学生的寒暑假期则是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实践教学方式,学院可以要求学生在寒暑假到企业打工获取一些社会生存经验,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从而积累职业经验,协助校内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高职院校不应忽视学生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这也是培养学生尽早进入职业状态的一个重要途径。(见附表2)

四、专业胜任能力与高职人才评价体系

高职人才评价体系既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也是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实施、完善的指向标。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风险社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职业、岗位应运而生。就业的可能性、专业对口性、岗位的稳定性成为当今大学生就业的难题。高职的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双证书”人才评价体系与企业人力资源的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体系存在的裂缝也日益凸显。

毕业证、职业资格证书是对人才最低水平的评价,学生只有获取“双证书”才能算作人才,才能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而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则是区分优秀人才的评价体系。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岗位胜任能力相匹配,是大学生成功就业、职业发展和生涯的基础。在高职会计类“首岗胜任,多岗迁移”人才培养评级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应将就业能力与企业会计及相关岗位胜任能力相匹配的关键核心胜任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构建“首岗胜任,多岗迁移”的就业胜任能力模型。有学者研究表明,企业岗位胜任能力结构与高校学生就业胜任能力结构的契合性不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适应性的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应该在企业岗位胜任特征要素、职业任职资格特征要素、学生就业与发展特征要素的调查、分析基础上,找出三者通用的胜任能力作为关键核心能力,并围绕关键核心能力,对能力进行等级划分,明确在校期间应使学生具备哪些胜任能力、达到什么等级,学生毕业后1-3年应达到具备哪些胜任能力、达到什么等级。只有就业能力与企业会计及相关岗位胜任能力相匹配程度越高,学生就业率才越高、职业发展空间也越大。

附表1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信用管理方向、三校生)专业“首岗胜任,多岗迁移”专业课程设置

附表2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信用管理方向、三校生)专业“首岗胜任,多岗迁移”实践教学体系

[1]王彩.浙江省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探析[J].会计师,2012(8).

[2]查吉德.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

[3]董杨.对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21).

[4]施智明.高职教育中职业迁移能力的开发与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6).

[5]高永惠,范玲.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适应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4).

G718

A

1673-0046(2014)1-0010-03

论文为院级课题《首岗胜任,多岗迁移的高职会计类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以信用管理专业为例》(课题编号ZY20130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胜任岗位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职业写作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