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瑾
【摘要】目的:探究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5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進行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有38例患者首先给予鼓膜穿刺和高负压的吸引,同时采用药物灌洗治疗;对照组37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1.1%,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鼓膜创次后给予高负压的吸引,同时给予药物的灌洗治疗,能够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刺;药物灌洗
【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75-01
分泌性中耳炎为中耳非化脓性的炎性疾病,主要特征为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若积液为胶冻状的患者,还叫做胶耳。该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咽鼓管出现了阻塞[1]。中耳的内外气压应该基本相等,根据某些原因使咽鼓管有通气障碍,中耳黏膜将气体吸收后,会使其有负压情况,使中耳黏膜扩张静脉,增加通透性,血清漏出后,聚积在中耳中,从而导致中耳积液[2]。患者一般有听力下降、耳鸣、耳痛、闭塞感的症状,而且在摇头时能够听见水声。通过检查后发现鼓膜内陷,有色泽发暗和琥珀色。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5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分别采用两种治疗方法,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5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有38例患者,27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范围:4-67岁,平均年龄为32.34±7.26岁,病程最短为9天,最长为11年,平均病程为1.3±0.9年,31例患者为耳痛,35例患者为听力下降,26例患者为耳内涨闷,28例患者为耳鸣。对照组有37例患者,25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范围:5-66岁,平均年龄为33.72±6.84岁,病程最短为7天,最长为12年,平均病程为1.7±0.8年,30例患者为耳痛,34例患者为听力下降,25例患者为耳内涨闷,29例患者为耳鸣。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实验组 首先使患者进行抗生素的服用,并给予患者布地奈德喷鼻剂的使用,同时选择1%的麻黄素滴鼻剂,并对鼓膜进行穿刺抽液,将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注射到鼓室中。治疗过程中,要求患者选择侧坐位,并对耳廓和外耳道进行常规消毒,使鼓膜表面得到麻醉,并在鼓膜的前方给予穿刺和回抽,当积液得到确定后将针头拔出,进行吸引器的连接,对鼓室中的积液进行间断吸出。若在回抽中渗出血液,要停止操作。积液抽取完毕后,给予1ml地塞米松和4000U糜蛋白酶的注入,并使患者的头部歪向对侧,按压耳屏。若患者经常出现病情反复的情况,还要给予鼓膜切开的置管手术。治疗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1.2.2对照组 该组患者给予抗生素的使用,并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耳部和听力的检查。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1.4治疗标准 治愈:患者耳闷塞和耳鸣等不适症状完全消失,而且鼓膜的颜色恢复正常,有良好的活动度,积液被全部吸收掉,进行听阈测听的测试后小于20dB,且鼓室图为A型;治疗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鼓膜内陷的情况有所减轻,鼓室图转为A型。治疗有效:患者的听力得到明显提高,有患者还存在耳闷、耳鸣的症状,活动和鼓膜的颜色都得到一定的进步,纯音的听阈测听有所进步,但没有达到症状;治疗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改善,听力和声阻抗也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2结果
实验组38例患者,治愈23例,治疗显效9例,治疗有效4例,治疗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为94.7%;对照组37例患者,10治愈例,治疗显效8例,治疗有效12例,治疗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为81.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分泌性的中耳炎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其中有鼻腔、中耳微生物、呼吸道的感染,神经性的炎性反应和咽鼓管的功能障碍。通过研究发现,分泌性中耳炎直接病因为病毒和细菌的感染。当病毒和细菌入侵到中耳腔,使中耳的黏膜细胞受到破坏,影响能量和物质的代谢,使纤毛运转的功能得到降低。该疾病有较多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咽鼓管的吹张都使主要的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选择鼓膜穿刺、高负压的吸引,同时采用药物的灌洗治疗,首先使患者的炎症得到缓解,并促进纤毛的良好运动,在鼓膜穿刺后给予高负压的吸引,使患者的耳部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有效清除中耳的积液,使听力得到有效恢复。然后进行药物的灌注治疗,减少感染以及分泌物,使咽鼓管保持通畅。鼓膜穿刺后对患者采用高负压的吸引术,因为手术的创伤较轻,易于恢复,而且不良反应较少,使患者得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7%。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仅为81.1%,治疗效果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要求患者加强身体的锻炼,使体质得到增强,避免感冒的现象。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知识指导,一旦耳内有堵塞情况的出现,要对原因进行寻找,并及时排除。
综上所述,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选择鼓膜穿刺、高负压吸引和药物灌洗的综合治疗,治疗效果较为显著,而且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玛依拉.吐迪,皮力东.库亚西,石磊,田刚.分泌性中耳炎新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J].右江医学.2013,27(19):128-129.
[2]吴卫华刘佳辉,王大勇,丁海娜,纵亮,王秋菊.微波照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0例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25(19):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