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华 王洋洋 保明惠 玛婕
【摘要】 目的 让脂肪瓣变宽,并与泪沟下方的组织有更大面积的接触粘连愈合,而充填更可靠更平整。 方法 眶隔的眶下缘释放切口行纵行切口, 眶隔脂肪瓣行“几”字形缝合,皮肤外打包固定。充填的层次根据泪沟深浅选择。 结果 眶隔的眶下緣释放切口行多个纵行切口后,再行眶隔脂肪瓣行“几”字形缝合,皮肤外打包固定的方法,达到了设计目的。结论 眶隔的眶下缘释放切口行多个纵行切开,眶隔脂肪释放“几”字形缝合泪沟充填术,手术原理合理,效果满意。
【关键词】 眶隔脂肪瓣;“几”字形缝合;泪沟充填术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036-01
眼袋眶隔脂肪释放泪沟充填术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因其巧妙合理的构想使同道们乐于采用1.2.3。但效果却不像想象样的理想。自2003以来,我们采用了点状不可拆充填法,点状可拆充填法,单纯“几”字充填法以及最后成型的,对眶隔的眶下缘释放切口行多个纵行切开,眶隔脂肪释放“几”字形缝合泪沟充填法的演变。最终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本文对此过程作个人的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观察对象(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1.2操作方法 以眼袋外路切口为例,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除部分眼轮匝肌,第一个横行切口,切开眶隔显露中组脂肪,横断弓状韧带,游离浅层脂肪的外侧端并断离。如外侧深组脂肪较多则应部分切除。继续游离中组脂肪,再显露并游离内侧组脂肪,使之形成有足够长度的脂肪瓣。良好的显露下,在眶下缘处作第二个横行切口,切开的眶隔的附着边缘,并在掀起的眶隔下方边缘作与之垂直的2-3个切开,切口的长度约是眶隔两横行切口宽度的二分之一,使眶隔下缘不形成对眶隔脂肪瓣的压迫。内切口也可同样地操作,只是要比单纯内切口眼袋的修复切口要大些。
为了使脂肪瓣与泪沟区域有更可靠更平整的充填效果,就让脂肪瓣变宽,并与泪沟下方组织有更大面积的接触粘连愈合。我们采用“几”字缝合固定法来充填固定脂肪瓣。具体操作方法是:在中段眶下缘的前下方骨膜上作一针缝线,再把骨膜缝线的两端带针分别缝穿中组拉宽后的脂肪瓣,穿过两点是在脂肪横向的两个三分之一点上,接着再将两针分别从骨膜缝针后的稍外侧处的软组织经过并穿出皮肤,牵引两线,检查以确保脂肪瓣切实可靠地充填到位之后,作小纱布团打包固定。缝经眶缘骨膜再反向缝合脂肪瓣的方法如同倒置的“几”字故名。以同样的方法移植充填内侧脂肪瓣于相应位置的泪沟。
2结果
2.1.1 一般资料 依眼袋、泪沟和上颌及颧部毗邻情况,筛选出适合充填术的三种情况共30例患者,26例为女性,4例为男性,年龄27~46岁。在适合的这些病例中属第一种情况的16例,属第二种情况的10例,属第三种情况4例。用点状充填固定5例(不可拆),4例术后有触摸到有结节。4例用点状皮肤外固定,4例充填效果消失,眼袋复现,手术几近失败。21例采用“几”字形缝合(可拆)18例效果满意。3例效果不佳,分析与眶隔的眶下缘释放切口末行纵行切口有关。
2.1.2 适合的三种情况是:①眼袋凸出高于上颌颧平面;泪沟以低于此平面者,两者凹凸大致相当者,采用的眶隔脂肪完全形成瓣充填泪沟。②眼袋凸度大于泪沟的凹度者,应切除部分眶隔脂肪后再作充填。③上颌浅层脂肪下移以致形成过深的鼻唇沟者,眶隔脂肪瓣充填应结合上颌浅层脂肪悬吊来进行。
2..1.3 不适合的三种情况是:①表面看有眼袋、也有泪沟,实际上问题的实质在泪沟,如果用眼袋的眶隔脂肪充填,眼袋处将显得凹陷。此种情况应用其他方法填充泪沟解决4。②眼袋、泪沟区域均低于上颌及颧部。③单纯凸出的眼袋,其沟只是眼袋的底,而非真正意义的泪沟。这类采用眼袋整形。
2.2 典型病例 女,42岁。因眼袋伴明显,下睑皮肤松弛、泪沟深6年就诊,要求行整形手术。查体见双下睑皮肤松弛,有较多横行皱纹,下睑至眶下缘眼睑明显膨出,泪沟明显,鼻唇沟深。下睑膨度与泪沟深度相当。诊为自然衰老的双下睑眼袋,上颌浅层脂肪垫松垂。遂在局麻下行外切口,切除一定宽度的皮肤。切除部分轮匝肌后暴露眶隔并切开,切开外侧弓状韧带,游离浅层脂肪,切除部分外侧组深层脂肪,游离内侧脂肪成瓣。切开眶隔下缘并纵行切开弧形的下缘,分离眶下缘及前下方。将中组和内组脂肪瓣分别通过眶缘的缝线呈倒“几”字形缝合充填固定,通过眶前软组织后在皮肤表面小纱布块打包固定。术后10天拆除打包固定线。术后形态满意。
3讨论
3.1 下睑解剖与眼袋和泪沟的形成原因
眶隔在眶隔前轮匝肌的后面,眶隔起于下睑板,止于眶下缘。是眼睑与眼眶间的筋膜屏障,内含脂肪并有血管、神经经过。眶隔内脂肪居于3个间隙内——眼球内侧的下斜肌把脂肪分隔成内侧及中央两部分,外侧脂肪球位置较深,位于眼球前方底部,浅部被弓状韧带分隔成中外两部分。
因年龄老化,眶周组织、眶隔膜、眼轮匝肌及皮肤等组织出现松弛、退化性改变,眼球下部分的脂肪球通过眼外肌之间的3个孔道膨出,在下眼睑外部,皮肤形成袋状突出,称为睑袋。这是形成眼袋一个方面的因素。
另一因素是眶隔以下,上颌骨体部区域,上唇方肌、颧肌浅面的三角形脂肪垫也因老化而松弛下垂移位。因眶隔向下附着于眶下缘(眶下缘呈弧形),一定程度阻止了眶隔脂肪的无限下移,因而悬垂呈袋状。弧形的眶隔分隔了眶内脂肪和上颌浅层脂肪。这里的软组织减少,表面形成弧形的沟状即泪沟,以内三分之二区域较为明显。
3.2 “几”字形填充法的及由来(优点)(点固定问题的可拆或不可拆的实践改进)
最初我们采用点固定法:①眶隔打开,分别将三组眶内脂肪与泪沟下缘对应的皮下脂肪缝合一针。多数受术者术后较长时间出现不同程度,填充区域凹凸不平,填充得深一些的效果不错。②改进为较深地将每一组脂肪填充缝合到眶缘表面,缝线两端不打结地引出皮肤,在皮肤表面打包固定,一周后拆除,很快泪沟重新出现,眼袋无明显改善。显然,眶隔脂肪又复位了。③又改进,用“几”字形缝合每组脂肪与眶缘的前下方,平整地填充于泪沟处,让更大面积的脂肪与眶缘处粘连。结果,部分效果满意,部分充填得仍不够充分。④分析不佳原因可能为打开的眶隔下对脂肪蒂部的压力使脂肪回缩造成,因而,进一步改良为本文介绍的方法,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3.3 手术(充填层次问题------在哪层好?)
我们认为针对泪沟的深浅不同,浅者充填深些,深者则应充填浅些。使充填的脂肪与被充填区域有一个模糊的过渡区域。
3.4 适合本法的眼袋和泪沟---------孰多、孰少的问题
应仔细检查眼袋和泪沟的凹凸关系,分析谁正常?谁不正常?从而决定采取单纯眼袋整形术,还是完全充填法或者是部分切除眶隔脂肪的部分充填法。
3.5 上颌浅层脂肪垫问题与眼袋、眼沟的关系
上颌浅层脂肪垫的悬吊复位与眶隔脂肪充填结合修复眼袋、眼眶及上颌是一个整体修复的理念,应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郑亚荣,刘凯, 李青峰, 李锋, 洪素庄, 剥离弓状缘眼轮匝肌在伴有泪槽和睑颊沟的眼袋整复中的应用,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2.28.05. 331-333.
[2]庄(飚),付小卒,曾高,路会,才杰,马海欢.眶隔脂肪释放转移技术在下睑整复术中的应用,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3.27.04.210-212.
[3]谭军, 朱轶, 钟茜, 罗明灿, 刘东平, 眶隔脂肪转移技术在下睑眼袋整复术中的应用,中国美容医学, 2012.21.02. 221-222.
[4]陈国章, 陈建伟,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矫正面部凹陷,中国美容医学 2012.21.09. 1291-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