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华
随着新课标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成了新课标考区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对文章结构、思路、中心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考查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包括分析、判断、筛选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由于选文的内容专业性、学术性很强,远远超出学生的知识面,虽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看似降低了解题的难度,但历年来各个考区这道大题的得分率始终不高,可见,大多数考生对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并不能轻松应对。怎样才能“又好又快”地解答此类考题,这的确是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
首先,应该知晓命题者设置选项的迷惑性,做到“知彼”。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善于識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八大对应关系上:
1.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2.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
3.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5.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6.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7.偶然、可然与必然。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8.有与无。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针对上述设陷情况,一般可采用如下阅读方法:
(1)读。通读全文,争取读懂,力争把握全文的基本内容。在阅读中理清全文的思路,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有效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在阅读中要做到圈点勾画,对于重要概念、重要词语特别是一些指示代词或关联词语要着重留意,这些往往会成为设题的重点。
(2)筛。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关键词主要包括:文中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表示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主要是表程度、数量、范围、特征、功能的副词,如“目前”“将”“部分”“全部”“大概”“也许”“可能”“最……”“除……之外”等);有指代意义的词,如“其”“这”“如此”“与此相反”等。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示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
(3)代。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对应的对应句。有时对应句可能不止一处,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仔细进行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内容。如果确实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补充。同时还要弄清对应句与上下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即弄清点与面的关系,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比。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增减,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可能性变为了必然性,预见性变为了现实性,将来时变为了完成时,等等。另外,还要对比题肢之间的异同,找出准确对应题干的选项。
(5)除。排除干扰项,验证答案。确定、选择一个选项的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但是因为有时原文的表述不尽科学或不尽准确,很多同学在排除的时候,往往不依据原文而凭借其他方面的知识或是自己想当然,结果导致失分。这里强调一点,排除的依据只能忠实于原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考察分析、概括和推理的思维能力,而不是考察对某一领域的学术研究能力。考场上的阅读不是为了汲取知识,怡情养性,而是为了正确地解题得分,而且花费时间越少越好,所以不必把文章读完读懂,但对试题的阅读是最重要的。完全可由后面的三个选择题的题干及选项入手,把握重要概念、词语、信息,进而连缀重要词语信息,把握语段大意、文章思路。所以我们不妨学会逆向阅读,披题入文。当然如果选文有标题,且不可视而不见。因为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概括,表明写作对象或者重点,所以首先要阅读标题,揣摩行文的顺序、思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由于小阅读文本只是设置试题的依托,试题和文本之间很少有深层联系。所以完全没有必要精读、细读全文。要学会逆向阅读,由习惯的全文精读转变为针对题目重点信息的聚焦精读,落实聚焦比较、排除干扰、认清实质的基本意识,就能“又好又快”地应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