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
摘 要:20世纪东西方影坛出现了一个共同现象,大批文人、作家开始加入到电影的创作中,电影开始向文学转化。他们的加入,使得以摄影、绘画、色彩为基础的电影创作多了文学技巧和叙事理念等深层次的元素。这一转变直接引发了法国“作者电影”和中国“文人电影”的出现。本文将结合实例分别从法国“作者电影”与中国“文人电影”产生的时间、背景,主要艺术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二者间的异同。
关键词:作者电影 文人电影 产生背景 影响 异同
众所周知,欧洲尤其是法国是世界电影的重要发源地,电影创作的新思想、新手法、新理论大多是从法国传向世界电影界的。初次接触“作者电影”与“文人电影”作品的人,往往会认为中国“文人电影”是西方“作者电影”影响后的艺术实践结果,却不想,原来中国运用影像手法表现文人内心世界的历史远比法国早。
一般而言,人们常常以为,改编意味着单纯从故事到电影的单向流动,但是作家文人的登台亮相使得人们渐渐从这样的思维模式中挣脱出来,认识到电影与文学关系出现多样化的可能性。① 在这种多样化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中国的“文人电影”和法国的“作者电影”,前者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者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浪潮”运动。这两种电影都是从文学作品中衍化而来,但由于各国文学与文化传统的差异,以及不同年代环境的影响,所以导致两国电影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文人电影”含蓄委婉,饱含沉稳持重的审美风格;而“作者电影”慷慨激昂,充满咄咄逼人的颠覆意识。②
一、产生背景之异同
“文人电影”作为一个名称概念,最早是香港学者在对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进行研究时,广泛运用的一个称谓。③ 在中国民族电影创作的历史进程中,长期以来传承着两大流脉——戏人电影与文人电影。戏人电影长于叙事,注重再现,迎合了广大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及欣赏趣味;文人电影则注重表现、注重主观抒情言志,与文人阶层的文化精神、心灵情感息息相通,是文人文化的影像载体。④ 如果要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中梳理出一条文人电影的脉絡,那么画家但杜宇在上世纪30年代成立“上海影业公司”这一举动则可以视作这一风格影片的开端。当时的影评家指出该公司的作品“虽然不能像人家一般的风行,但艺术价值实在高人一等”⑤。纵观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可知,此时的中国经受了新文化的洗礼,知识分子们开始要求接触政治,文人们也要求表达自己的主体意愿,鉴于社会身份的政治诉求,不少文人开始通过影像这一媒体形式表达自己对当时压抑、动荡年代的看法。因之,费穆、吴永刚导演的《大路》《神女》《渔光曲》等作品,以其意蕴丰富悠长、缓慢淡定的叙事风格让人耳目一新,文人电影正式产生。到了上世纪40年代,费穆的《小城之春》集文人电影之大成,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中国文人电影史上一部里程碑般的电影佳作,自此以后,中国文人电影正式受到评论界及创作界的关注。
相较而言,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法国已从“二战”的阴影中走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法国开始进入一个新时期。戴高乐奉行的维护法国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的新政策需要有新的文化来适应,同时,法国动荡不安的局面也需要新人、新形势以及新的表达方式,于是,青年人强烈要求变革现实。同时,法国的电影产业正经受着来自美国好莱坞电影竞争国内票房的压力,法国电影界和观众自发组织了“保卫法国电影委员会”,法国政府也开始以配额制度支持电影产业,一批年轻的影评家和电影工作者们积极投身到了电影创作中,在法国掀起了规模巨大的“新浪潮”电影运动。⑥ “新浪潮”电影浪潮中分为“作者电影”派和“左岸派”。电影大师弗朗索瓦·特吕弗作为“作者电影”派的代表人物,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一文中公开指出,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应当是导演;影片应当明显体现导演的个性;导演应当像作家一样,通过他的所有作品表现他对生活的观点;一个导演的作品的价值是由他一贯表现出的思想和艺术特征所决定的,“作者电影”由此诞生。⑦
通过追溯“文人电影”与“作者电影”产生的背景,我们不难发现,“文人电影”与“作者电影”都是一种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的产物。不同之处在于,“文人电影”的产生就如它所代表的风格一样,沉稳缓慢,与“新文化运动”一脉相承;而“作者电影”因为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和法国电影传统的影响,来势汹汹,充满反抗传统的革新精神。因此,“文人电影”像是吹进中国电影界的一阵清风,而“作者电影”则如海浪般迅速席卷了欧美大陆。
二、艺术特征之异同
中国古代文学的诗骚传统,注重表现,注重主观抒情言志,受此影响下的文人电影是一个表现文人文化、有着相对独立审美内涵和文化特征的电影形态。其基本内涵是:注重文化内涵,富于人文关怀,具有透辟的人性烛照力;强调主观表现,主张以情绪、情感打动人;非情节化的叙事策略;以长镜头、远景镜头为主要镜语取向,是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审美内涵、文化特征以及相对特殊表意系统的电影形态。⑧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洗礼的文人电影有来自两方面的精神源头,一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二是对中国古典绘画的借鉴。⑨所以,文人电影的画面讲求“象外之意”“动静相生”“道法自然”,以《黄土地》为例,比如《黄土地》中“腰鼓方阵”的片段,当我们看到雄伟壮观的腰鼓队伍时,可以感受到这块贫瘠土地上人们的乐观与坚韧,这是种古老的文化但同时充满着活力,导演借拍摄打腰鼓的人的精神状态告诉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创造力的民族。再如,《黄土地》一片平平淡淡地还原了生活的本真状态,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情节结构,镜头中反复出现的只有坚韧的农民和一望无垠的黄土地,翠巧每天从黄河取水的场景,全村人求雨的场景都在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这就是“道”所讲求的自然。中国古典绘画在画面构图的横式长卷或纵式立轴、空间广阔和人物渺小的特点以及体现天人合一的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所表现的深度和广度的特点等,对中国电影的画面构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⑩,对文人电影的影响也不例外。例如,《黄土地》中土地的形象贯穿始终,它采用了“以山为主”的空间构成模式,开篇就是一组黄土地的叠化:在夕阳的余晖下,千沟万壑的黄土地呈现出一种令人心悸的静默与庄严,满目的黄色渲染出无尽的苍凉与浑厚,整部影片的画面调度是舒缓的,就仿佛徐徐展开了一幅塞外风光图。同时,影片对黄河的拍摄,大都用了中近景,全景和远景较少,在长时间的静默中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这是为了突出黄河在平静中孕育和毁灭一切的能量而有意为之。
相对而言,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包括“作者电影”在内,虽没有统一的风格和共同的意识交集,却也浮现出一些共同特点。?輥?輯?訛主要表现在:(1)让电影回归电影,由电影的本质和创作元素去讨论、创作,例如:让吕克·戈达尔在不同蒙太奇和场面调度风格中运用的交叉剪辑;(2)强烈的个人色彩,忽视社会及道德面,例如:弗朗索瓦·特吕弗带有自传色彩的电影《四百下》,影片主人公安东尼就是他少年时代的代言人;(3)自给自足的影像世界,不同于直接电影式的自然主义,作者电影追求一种影片自足的纪实风格。例如《四百下》中采用的都是实景拍摄,安东尼离家出走后走在阴冷的街道,顺手偷得牛奶,穿过空旷无人的中央广场等影片段落。
由此看出,“文人电影”和“作者电影”的艺术特征同中有异,相同点在于都追求导演的作者身份,追求纪实风格,因此,二者都喜欢运用长镜头、运用实景拍摄,并毫无二致地都因个人风格鲜明而颇受争议,不得不承受商业性差、上座率低的客观结果。不同点在于,二者对待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艺术形式的态度截然不同。诚如笔者在上文所指出的,这主要由于它们的产生背景不同,因此有了风格各异的形式结构和画面构图的导演意图。
三、影响之异同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是负载着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的载体,特别是在中国乃至所有发展中国家,电影文化除了其视觉心理的娱乐功能外,不可避免地还承担着再现民族生活处境、激活民众的现实主义热情、塑造民族理想和人生理想的使命。由于电影的表意符号具有一种相对简易的世界通用性,所以人们往往通过一个国家的电影来直观地了解和认识这一国家、民族或者文化的历史和现实。”?輥?輰?訛因此,中国电影要想在世界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化风格,就必须要根植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用影像的方式将本民族的生活特色、民族习惯表现出来,电影创作关键要以普通大众的生活经历为源泉,多拍些像《神女》《小城之春》《黄土地》等这样内容普通、意蕴丰富的“文人电影”。
遗憾的是,“文人电影”产生虽早,却远远不如“作者电影”对后世电影的影响大,即便是像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王小帅的《青红》等这些极少还原个体生命体验、带有浓郁自传色彩、描绘边缘人生生存状态、貌似“文人电影”的中国影片,其本质都是受到法国“作者电影”存在主义美学影响后的结果。以“作者电影”为代表的“新浪潮”运动是一次制片技术和方法的革命,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席卷了全世界。
笔者愿意相信,中国的“文人电影”虽没有推动中国电影界进行一次大的革命,但是为当今国产电影的
发展提供了另一条出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或许我们需要借鉴“文人电影”的创作经验,重点表现富有民族风格、本土特色的内容,使中国电影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熏染下,创造出有别于好莱坞电影与欧洲电影,蕴含着中华民族底蕴的艺术文本。
慷慨激昂的“作者电影”诞生在新政策出台的法
国,它有热爱电影的民众和众多电影大师为基础,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通过长镜头、跳接等一系列个人色彩浓重的创作手法影响了西欧乃至世界电影的发展;含蓄委婉的“文人电影”诞生在接受新文化洗礼后的中国,少数懂电影的文人学者们在艰难的政治压制下创造出了首批代表作,它继承了古典文化的诗骚传统,通过道家的思想和古典
绘画的构图形成了情节平淡、构图空旷的特点。历史地看,“文人电影”的影响力远次于“作者电影”,但它赋予当代中国民族电影的启发却是无限的。■
■
?譹?訛?譺?訛 张维维:《法国“作家电影”与中国“文人电影”之比较》,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2页,第2页。
③?譼?訛 尤宇翔:《庄禅诗学精神与中国文人电影》,http://blog.sina.com.cn/s/blog_7a9bb6960101c0bs.html。
⑤?讀?訛?讁?訛?輥?輮?訛?輥?輰?訛 李辉:《论中国的文人电影》,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7页,第3页,第5页,第14页,第28页。
⑥ 法国电影新浪潮词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view/9012.htm。
⑦ 作者电影词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
1031388.htm。
?輥?輯?訛 燕海洋:《试论法国“新浪潮”对电影美学的贡献》,《大观周刊》2011年第5期,第116页。
基金项目:新疆大学2013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新疆微电影题材的开发与产品转化研究”(批准号:XJU-SRT-13007);新疆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经典影片分析》(2012)
■
作 者:张 宪,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影视文学专业2011级在读本科生。
指导老师:王 敏,文學博士、博士后,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