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航 刘丽红
[摘 要]本文通过对贫困地区教师行为的调查研究,了解教师在师生关系建构中的行为偏差的特征与表现,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贫困地区;教师职业发展;师生关系;行为偏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5 — 0165 — 02
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教的教育教学能力、心理素质、道德水准等都会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教师要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包括适应教育变革要求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师也要教会学生适应学习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程及其相关要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程的内容设计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更关注学生的探究、体验与分析、创造;课程的结构更强调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的评价更强调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的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等等,课程在上述方面的变化,对教师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这一重大变革中,如果不能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就无法胜任新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因此,研究教师行为及其转变对于教师提高其职业化与专业化程度意义十分重大。
对黑龙江省贫困地区教师的调查表明:贫困地区教师由于环境、教育资源、教育视野等方面的限制,在建构师生关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偏差,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职业发展。因此,分析教师行为偏差的表现与成因,进而提出改进对策,对于教师行为的改善意义重大。
一、 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歧视与不平等的行为
首先,一些教师偏袒家庭政治、经济状况好的学生,而对无权无势家庭的孩子不屑一顾。这样会使家庭状况不好的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因为孩子之间会进行比较。著名的伊顿公学,无论权贵之后,还是富贾之家,只要进了伊顿都一律平等。教师尤其是要善于挖掘那些他们认为劣等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其次,有些教师过于亲近某些学生,这会使他们与同伴疏远。过于亲近某些学生,把师生关系等同于成人之间的关系,这就跨越了师生关系的正常界限。而教师应该保持这一界限,分清什么该与学生分享与交流,什么不该。否则,会给学生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他们承担了成人关系中的角色,而不是同伴关系中的角色。第三,教师对学生的歧视是师生关系扭曲的表现。教师对学生的一些生理缺陷如肥胖等问题,要谨慎对待,有时即使是善意的提醒可能也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持谨慎态度,也要告诫学生不能嘲笑有缺陷的人,要理解有缺陷的人的感受,对他们持同情的态度。同时,重视有缺陷孩子的优点,在全班面前给予表扬,教会学生与他们和谐相处。
二、教师对自身行为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
首先,教师应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学生带来何种影响,如果可能对学生产生伤害,就应立即停止这种行为。教师应珍爱孩子们的生命,任何事情都不能置于孩子们的安全之上。教师应随时关注孩子们的安全,尤其要意识到孩子们所面临的各种潜在的危险,以保护孩子的安全。比如,有的孩子坐在后面看不见,教师应尽早察觉这种情况。其次,教师不应对自己不喜欢或敌视的孩子进行人身攻击。现在,保护公民的人格权与隐私权已经被写进宪法,教师更应该重视这一問题。一些教师不负责任地对一些他们认为没有前途的孩子进行悲观的预测,认为他们考不上大学、没有前途等等,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教师应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是鼓励学生,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好,而不是打击他们,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第三,一些教师希望用排榜的方法激励学生,但这种方式更多地是激励排在前面的学生,而对那些排在后面的学生,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进行比较,则是一种对自信心的最大的打击。对学业成绩差的学生,教师不应再去强化他们成绩差这一事实,更不应嘲笑与批评,而是应帮助他们恢复自信。这要求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帮助其解决之。第四,教师应认识到对学生的歧视与侮辱带给学生的损害是长久的。儿童时代的每一个孩子都在试图理解这个世界,而歧视对他们而言,不仅带来痛苦,还有困惑。因此,教师应该具有能够了解不同学生情感变化的能力,这样才能对自己的情感及时做出调整,避免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第五,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对于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教师最无助的做法是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在做出指定某一同学上黑板做题之前了解他的水平,如果该学生的水平不能使其做出教师规定的题目,就不要让该学生遭遇尴尬的境地。此外,对于青春期最敏感的所谓“早恋”问题,教师应慎重对待,不能轻易就给学生扣上“早恋”的帽子,甚至公开他们的隐私。教师应该理解:暗恋是女孩青春期社会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会从中学会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但是,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当她们喜欢一个异性时,可能会表现得手足无措。教师应尊重他们的隐私,维护他们的尊严,正确地引导而不是羞辱。
三、 班级管理中的不当策略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首先,教师对学生,尤其是新学生态度的冷漠,会使学生产生孤独、无助感,会造成学生的适应困难。教师应对学生持理解、同情的态度,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和尊重。比如学生可能会遇到某些突发事件,如生病等,教师应灵活处理,对于因特殊情况而学习落后的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帮助他们尽快赶上。其次,教师以降低分数、等级的方法来教育那些上课说话的孩子,既不公平,也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只能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第三,教师不应提问学生过于敏感的问题。比如问学生是否认识一个自杀的人。如果学生对这个人有深厚的感情,这对学生就是一种伤害。第四,教师应对班级的情况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比如,表示学生身体不适的各种声音如擤鼻涕、气喘、咳嗽、打嗝等,一般教师可能会忽略这些声音,但有经验的、对学生负责的教师会重视这些声音并会对其做出及时的反应;再比如,教师不应该轻易用“愚蠢”之类的词汇来评价学生,教师应该理解:不同学生对信息的编码是不同的,组织方式也不同,因此,应基于理解学生去评价他们,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应鼓励他们继续探讨或给予适当的暗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第五,教师对学生的生理要求要给予适当的同情与关注,而不应仅仅试图有效地控制而忽略了他们的生理需要。多数教师会规定学生在课堂上去厕所必须举手经过教师的允许。但性格特别内向、害羞的孩子有时就会尿湿裤子;但有上述行为的教师忽略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当教师教孩子申请并等待上厕所时,是在教孩子学会关注自己的需要,并逐步学会自我控制——从控制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开始。
四、 教学过程中的不当行为
首先,对天才儿童期望过高,不利于他们的发展。伦朱利(Renzulli)和里斯(Reis)将“天才”(giftedness)定义为具有高水平创造力、综合能力及成就驱动力。表现为这些孩子喜欢新鲜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由于这一点,会期望他们过于完美,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某些方面发展出色,而不是全部,因此过于完美的要求不利于他们的发展,而在满足他们的偏好与需要基础上的发展更适合这些孩子。其次,当遇到不会的问题时,一些教师会设法掩饰或迁怒于提问题的学生,这些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教师的这种做法会导致学生所获得的知识量不足,并降低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有责任心的教师应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放下自己的所谓“自尊”,像其他教师或学生学习,不断探究,直到解决问题,这种治学态度会对学生产生好的影响。第三,教师在提问学生时,要学会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提问,否则,就会使学生陷入尴尬境地。因此,启发式教学也不等于不同地提问,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不同方式。斯诺、科尔杰和杰克逊(Snow,Corno&Jackson)研究表明:一部分学生将学习看成是理解事物的手段。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关注字面意义而不是深层意义的学习。第四,教师在学习中对学生应持宽容的态度。有的教师对学生过于苛刻,不能容忍学生犯错误,因此对学生的指责与批评多于表扬,这十分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教师应该知道,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时,他们会难以区分相近的知识,因此需要教师的指导。“支架式教学”就是一种有指导的高效率的教学。在这种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暗示和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第五,教师应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境,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学生所犯的错误,应允许有意外情况出现。即使学生有错误,他真诚道歉和悔改之后,教师就应谅解,给他弥补的机会,鼓励学生进步,而不是抓住不放,进行人格攻击。第六,教师应对学生抱有信心,鼓励学生坚持始终,而不是当学生遇到困难就归于学生能力低而首先放弃了努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完成一项任务,给学生机会,鼓励他们认真负责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日本的教育极为重视这一点,无论在数学课还是体育课,无论做多么小的一件事,都必须鼓励学生坚持做完并且做好,并且这种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来完成的。教师帮助有困难学生克服困难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连续接近的方法(successive approximation),即不断强化学生的行为,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不断给予表扬,直到完成任务为止。第七,教师对学生不当的评估只能打击学生的自信,而教师客观的、发展性的、鼓舞性的评价则能够激励学生。一些教师因一次考试就断定学生将如何,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一些教师倾向于给自己不喜欢的学生较低的分数,这是一种报复行为,给低分不是教师与学生斗争的有力武器,而是伤害学生的一把利剑。教师的评价应以公正为前提,要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慎重评价学生。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还要考虑自己的语言、语气、语调给学生的影响,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性,比如教师藐视、嘲讽的语调学生都会对此很敏感,因此要杜绝这种现象。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评估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进步,因此,鼓励学生有所进步比考出高分更重要,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个人的努力决定着学习成绩,他人的评价是不能决定自己的成绩的,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努力,并认同他的努力,尽管这个学生与教师的要求可能还相差很远,因为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更为重要。
〔参 考 文 献〕
〔1〕Carolyn Orange .吴海玲,译.塑造教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42.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David R.Shaffer.发展心理学〔M〕.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4〕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