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呢?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阅览室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年段学生的阅读量都有明确的要求,目的在于“丰富语言的积累”。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们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们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因此,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养成在书海中遨游的习惯,享受知识与科技的馈赠。
我们语文组的老师集体向学校申请给各班的学生每周增加了一节读书课,并安排了专门的老师对读书课进行管理和指导。开始时,学生只是在规定的课节才会前往阅览室,但是阅读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收获和快乐,就开始要求把当堂没读完的书籍借走。慢慢的,他们在阅览室里逗留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多;再后来,有些孩子是课上读完一本,下课借走一本或多本。
二、精选专题,让学生打开视野
语文阅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同时还要精心选择教学素材,努力让学生通过阅读见到各种不同的广泛世界。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有限,他们看书往往凭借兴趣和爱好,难以避免片面和单一,所以,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对此进行指导和补充。其中,上语文专题课是很好的方法。
长春版语文教材每册书上都安排了2个探究活动:走进童话、走进大自然;围剿错别字、搜集民间故事等。从实践背景上看,这些内容顺应了新课程的语文学习应密切联系生活的理念;从性质上看,它具有凝聚性、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从意义上看,它既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也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从而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空间,使语文课程更具活力。
三、发现特长,让学生组建小社团
社团组织是目前很多学校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语文学科也可以“拿来”使用。因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有众多能力需要培养。据此,我们可以在班级里开设“书法社团”、“寫作社团”、“朗读社团”、“成语社团”、“读书社团”、“诗词社团”等等。语文课程本身的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孩子们的语文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更应该努力为培养他们的终身素养奠基。
实践证明,组建上述的一些语文小社团,使学生在原来的单纯学书本,学教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学习特长、学习爱好,这也是拓宽学生视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善用媒介,让学生走进e世界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无疑为当前的教育和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之变得灵动而飞扬,变得鲜活而丰富,变得简捷而迅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整合的研究过程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和教学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同时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使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走向生活,走向多元而广阔的世界,让我们师生时时沉浸在巨大的收获的喜悦之中。
总之,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创造语文实践机会,需要我们时时动脑、处处留心,要充分发现和合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