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术后早期负重锻炼的作用分析

2014-05-30 16:46李春华
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功能恢复

李春华

【摘 要】目的:探讨早期负重锻炼对于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术后恢复的影响作用。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4例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术后早期负重锻炼,对照组术后采用石膏固定6周后允许患者负重,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的情况。结果:踝关节周径差,术后24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6周肿胀缓解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aird-Jackson评分术后6周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负重锻炼可有效缓解肿胀,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和骨折愈合。

【关键词】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早期负重锻炼;功能恢复;骨折愈合

踝关节是人体主要的负重关节之一,不稳定性踝部骨折大多合并有复杂的韧带和(或)软组织损伤,手术修复和患者术后恢复的难度都比较大,关于术后的康复治疗还存有不少争论[1]。本文对比分析了两组患者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分别采取早期负重锻炼和石膏固定法的恢复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4例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33~59岁,平均年龄(43.8±5.2)岁,病程1~7d,平均病程(4.3±1.5)d。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13例,年龄35~58岁,平均年龄(45.1±4.8)岁,病程0.5~8.5d,平均病程(4.6±1.4)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64例患者都根椐AO內固定原则对不稳定性踝部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内踝骨折采用1~2枚直径3.5 mm的空心螺钉进行固定。外踝骨折采用6~8孔1/3管型钢板进行固定。观察组从术后1d起即鼓励患者做踝部被动屈曲训练;术后3d起进行踝部主动屈曲;术后7d坐床仿脚踏皮球做来回滚动,且可在患肢不着地的前提下扶拐下地活动;术后15d起拄拐脚尖着地活动;术后1个月摄X线片若骨折端有骨痂出现,则可患肢拄拐完全负重。对照组术后立即行膝关节以下石膏托固定,患肢水肿消退拆线后改作管型石膏固定。术后6周内不下地行走或进行踝关节活动,6周后去除石膏固定,并可完全负重。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分别在术后24h和术后6周测量健侧及患侧踝关节同一水平周径,计算踝关节周径差。按肿胀缓解评分减少>2分为显效,减少l~2分为有效,减少<1分为无效,评价术后6周患肢肿胀缓解效果,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用Baird-Jackson评分[2]系统评估术后康复疗效。评分内容包括症状、体征、活动功能、影像学特征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来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踝关节周径差

踝关节周径差观察组术后24h为(2.79±0.66)cm,术后6周为(0.55±0.28)cm;对照组术后24h为(2.81±0.67)cm,术后6周为(1.22±0.45)cm,术后24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

2.2 术后6周肿胀缓解总有效率

术后6周观察组肿胀缓解显效24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88%;对照组肿胀缓解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1.2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3 Baird-Jackson评分

观察组术后6周为(71.48±6.21)分,术后6个月为(95.34±8.17)分;对照组术后6周为(70.75±6.08)分,术后6个月为(83.26±6.87)分。术后6周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术后早期负重锻炼的方法在多年前已被提出,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术后早期负重锻炼与非负重者并无明显差异。较为传统的观念认为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术后应用石膏外固定一定时间后再做主动或被动训练[3],但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早期负重锻炼能减少术后并发症,防止肌肉萎缩等,也并不会影响踝关节内固定稳定性[4],本文研究支持这一观点。但须注意,术后早期负重锻炼必须循序渐进,由小范围到大范围,由短时间到长时间,由弱到强进行。通过术后早期负重锻炼,患者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加速,使肿胀尽早得以缓解,并且有助于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和骨折的愈合。

参考文献

[1]张加宇,雍建,陈先久.闭合性三踝骨折围手术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4):379-380.

[2] Wu S K, Yang L, Yan S F, et al. Treatment of tibiofibular diastasis without ankle fracture with endobutton device[J].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2012, 25(3):224-227.

[3] 徐彬,鲍自立,朱金华等.保守治疗不稳定型踝部骨折32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l,23(2):149.

[4] 陈晓峰.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康复评价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功能恢复
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
高压氧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早期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全厚皮片移植及大张厚中厚皮移植对烧伤后手外形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
早期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观察
膝部骨折手术患者采用CPM锻炼护理措施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改善效果观察
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干预价值评析
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干预价值评析
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比较
直系家属参与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及对肩周炎功能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