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慧星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现阶段我国的财经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将面临着新的挑战。《财政学》教学在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的《财政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财政学》教学没有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完全发挥它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财政学》的课程特点、《财政学》教学的意义,以及目前我国《财政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财政学》教学进行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财政学》 教学改革 思考 建议
一、《财政学》的课程特点及《财政学》教学的意义
(一)《财政学》的课程特点
首先,《财政学》的有些内容较为宏观,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如财政是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财政分配活动,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需要。其次,《财政学》的有些内容又较为微观,如税收是《财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税收又和实务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最后,《财政学》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在安排《财政学》教学前,一般应先安排《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课程,为学生学好《财政学》做好准备。
(二)《财政学》教学的意义
《财政学》教学的意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助于经济学专业学生全面认识整个经济学体系。《财政学》教学在经济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一种政府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侧重研究自由市场理论不同,它重点研究的是政府行为。学好财政学,有利于学生们理解政府作为市场上的一个主体,是如何进行运营,如何进行决策的。二是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财政专业的人才。通常情况下,基于财政学专业的课程安排,财政学专业学生就业可选择的范围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较为广泛,如何选择财政相关的政府部门、各类企业的税务部门、事务所、咨询公司,等等。《财政学》其实是整个财政学学科专业知识的浓缩,所以教好《财政学》,除了可以为学生补充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加强学生在税务方面的专业技能,为其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目前《财政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财政学》的兴趣问题
从目前的教学发展状况来看,与经济学中其他课程相比,很多学生对《财政学》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认为这门课程比较枯燥、实用性较差。导致这个问题的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没有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老师能够在上课的过程中使用科学有趣的教学方法对《财政学》的教学尤为重要。现阶段,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往往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轻视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第二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由于《财政学》的内容理论性较强,使很多学生很难对《财政学》课程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
(二)教學目标问题
目前,有些教师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会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财政学》涉及的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对于选修该课程的不同专业、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没有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没有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这就使得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度不高,从而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轻实践,重理论。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存在轻实践、重课本的问题。教师很少用书中的知识去指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只是简单的把教材内容加以修正和补充就直接介绍给学生。第二,教学组织方式单一。目前,教师并没有根据新时期发展的要求,改变《财政学》的教学方式,《财政学》教学使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少的采用讨论课、案例教学等方式。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财政学》的理论知识理解的不够透彻,对财政实际工作缺乏感性认识,从而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课间交流较少。很多教师,都只是简单的上课,在课间很少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师生共同进步的重要方法。在交流中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三、《财政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一)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尽量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师要注意到《财政学》课程由于涉及到政府部门的收支,数据量较大,宏观理论分析较多,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感觉较枯燥这一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变教学组织方式,抓好教学重点
首先,教师应该把传统的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讨论课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组织方式相结合。可以在讲授《财政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就现阶段我国关于财政收支、财政政策、国家预算等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及时纠正讨论中出现概念性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学得活,用的活,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其次,在《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不同的专业,抓好教学侧重点。由于《财政学》的内容其实是涉及财政与税收两门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偏实务方向的专业,如会计、财管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讲授过程中更加注重税收实务方面知识,而对于偏理论方向的专业,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讲授过程中重加注重财政理论方面的知识。
(三)规范《财政学》的教材体系
教材的好坏关系到《财政学》教学效果,它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课前、课后的主要参考书,特别是专业课教材,将会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财政学》这门课来说,首先,编写教材时应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先把基本概念阐述清楚,再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分析,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的热点问题有选择的编入教材,组织学生讨论。其次,编写教材时还应本着实用的原则。要认真研究我国现阶段高校输出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并结合当前市场的需要,以及将来市场对财政学专业人才输入的需求,在编写财政学教材过程中尽量考虑增加或更新部分内容,以培养在税务、财政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所需求的专业人才。最后,还需要本着继承和发展的原则。认真总结和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财税理论的新成果,并继承国内外财政税收理论中符合新时期经济发展要求的内容。
(四)力求评价全面,考试方法阶段化
教师需要意识到《财政学》的知识不像统计、财务管理那样具体,它属于宏观方面,较抽象。因此,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时,应该变抽象为具体,更多地和实际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应用和理解能力。要改变期末一次性的考核方式,采取教学过程中三阶段考核方法。第一次为专题讨论方式,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发言,来检查学生的
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第二次,采用案例分析方式,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根据教师提出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次,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通过这种多方面的考查,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课程开课前应设置相关课程
《财政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经济学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该课程开课前,为使知识的传授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应考虑在对该课程进行排课时能够做到前后衔接。即《财政学》应安排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等基础专业课结课之后,以及《中国税制》、《基础会计》、《税务会计》等相关专业课开课之前。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学《财政学》之前,对经济学的基础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了《财政学》之后,又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为学《中国税制》等专业课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寒波,吴金光,肖燕飞,王跃军.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财政学》课程建设与实践以能力[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2]郭永芳,王秀琴.对“财政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杨惠芳.关于高校《财政学》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4]郭永芳,王秀琴.对“财政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