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晓
摘 要:包含语文基本知识、语言积累、语感、语文能力、语言修养和审美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综合性的修养被称为语言素养。在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求语文教师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借鉴、运用古代文论知识的精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迁移文论常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语文授课、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三方面来谈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迁移文论知识。
关键词:文论知识;语文素养;审美能力;习作能力
古文知识中有许多经典文学创作理论对于我们现代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判定“经典”,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促进教学。
一、在语文授课中迁移古文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授课中,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式就是教师的精彩导入,这样才能使“教”与“学”达成共鸣,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而“质疑”即问题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好奇探求的心理,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迁移渗透古文论知识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达到有效教学。例如,我们在学习苏教版高一语文第一课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文时,教师可以首先提出“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大家知道‘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到底讲得是什么意思呢?”这样就会激发学生自主寻求问题答案的兴趣。最后得出结论:“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上》,“意”指作品的表面意思,“志”指作品的深层含义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即主张通过作品的表面意思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知”和“论”都意为了解、“人”意为作者、“世”意为时代。即我们在理解文学作品时不仅仅简单地看文章内容,必须首先要了解其作者,进而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及所处的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学生了解到这些,对于《沁园春·长沙》就有了学习的方向。因此,在语文授课中迁移古文论知识,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迁移古文论知识,提高学生语言修养和审美能力
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师只注重讲解文章内容,忽略学生的思维能力、作品鉴赏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学生语言修养、审美能力等的培训。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迁移古文论知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文中提出:“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这就是说文学鉴赏必须从六方面入手。这是正确的文学批评方法。教师可以试着从这六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下面我们一起鉴赏苏教版必修一柯灵的《乡土情结》一文:
(1)观位体
即看文章体裁的选用,选用体裁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不同。我们首先确定《乡土情结》是一篇抒情性散文,因此在欣赏此文时,就要依据散文的特征。
(2)观置辞
即分析作品语言中的深层含义。在学习《乡土情结》一文,我们通读文章会感受此文运用的诗词,语言描绘都体验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观通变
即分析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乡土情结》一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老师向学生一一分析,体会文中语言之美。
(4)观奇正
即分析作品的结构和风格。《乡土情结》一文在开头通过王维的诗词体现出作者的思乡之情,且写出什么是乡土情结。而后通过人的成长这一线索写出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升华,最后点明主旨。
(5)观事义
即分析作品题材的选择,描绘的人、事、景、物是否形象生动。《乡土情结》写的是故园之思,作者从对“小家”的思念升华到对“大家”的依恋——爱国之情。
(6)观宫商
即分析作品语言的节奏性。分析《乡土情结》的语言,可以先了解作者柯灵先生的散文语言特点:铺张扬厉、清新典雅,进而分析此文的语言特色。
以上是笔者针对“六观说”的简单举例,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散文的特点及现代文学鉴赏理论进行教学。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读一些“古文论”的书籍或者文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和审美能力。
三、在习作教学中迁移古文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及习作能力
习作教学是高中語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往往“力不从心”,成为教学的“瓶颈”。因此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的重要课题。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迁移古文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和习作能力。我国古代研究文学创作特点最早的一篇专论:陆机的《文赋》,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此时教师可以迁移《文赋》中“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即古代圣贤都喜欢进行文学创作,认为文学创作是件很快乐的事情。为什么呢?“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因为文学创作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无声的赋予声响,把久远的事物浓缩到短短的文学篇幅里,充沛的情感由心用文字抒发出来。这样学生了解到古人都把文学创作当成一种乐趣,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把写作当作应付考试、应付老师的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要想写好文章,还必须知道“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即必须积累语言,思想深刻。从而达到“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的效果。这样的迁移教学,不仅改变了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而且充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学习古人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创作,分析古文论知识,提升语言积累及习作能力。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有效地迁移古文论知识,促进有效教学。运用古之“精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