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佳琪 张玉智
摘要:市场区位理论的核心在于最优区位的确立,而最优区位的评判在于利润在该点是否实现最大化。从市场区位理论角度分析外资银行在华投资的动因及其对最优区位点的选择机理可知,作为世界经济重要参与主体,中国金融国际化是发展成熟的表现,是其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更是从根本上壮大自身实力的需要。
关键词:市场区位理论;外资银行;利润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F839.2
一、引 言
区位是人类活动包括社会交往、经济活动等在空间布局中的分布,它不是位置的单一指向,而是区和位的结合,还有被设计的內涵。区位理论是对人类活动区位发展的理论概述,其各个阶段的不同侧重建立在理论形成期的经济环境状况。区位理论先后经历了1826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40年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廖什开创性地将经济理论与区位理论相结合,以垄断资本的竞争代替韦伯的自由竞争的假设,形成一个以市场区或中心地决定的区域理论体系,指出区位最终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1]。
市场区位理论核心观点在于:第一,企业会基于市场优势或者资源优势设厂,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扩大市场区范围,不同企业在不同区域设厂形成散点分布,随着各企业规模扩大形成市场区域体系,此时各单一市场区以其生产或者消费中心为原点呈正六边形分布。第二,进入门槛不同的产品市场,对相应市场区的需求是不同的,但在市场化过程中每种商品均能够根据自己需要找到适合的市场区网络组构并推动其自身的发展。第三,以不同产品生产为核心的市场区共同构成分属于不同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景观[2]。
市场区位理论突破运输成本、劳动费用等传统因素的限制,将包括市场区位、竞争优劣、政府政策等超经济因素考虑在内,形成按经济空间分布的等级序列的市场网络系统。同时,经济区规模的扩大促进区域对同类企业的吸附性,促进同类、不同类企业在地域上的集聚,推动集聚效应的更有效发挥。
二、 外资银行在华投资现状分析
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办事处,迈出外资银行机构在中国发展的第一步。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外资银行进驻中国市场变得更加便利,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组成的中国商业银行体系逐渐形成。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外资银行在中国产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截止至2012年12月末,共有来自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中国设立42家法人、95家分行和197家代表处,包括外资银行支行在内的营业网点已经超过900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拓展,表现在经营规模、客户对象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提高,经营业务大范围扩展。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地域分布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以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吸纳外资银行的设立占国内所有外资银行数目的93%,外资投资比例更是占到95%以上。
外资银行的客户市场主要定位于为发达地区高端优质客户,此部分客户有着数量占比少但业务量大金额放量的特点,由此外资银行可以获得占比高达80%的利润。目前为止,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盈利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部分国家在世界范围的平均水平。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格局已基本形成,随着本土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很好地融入到当地的经济体系中。外资银行的专业性、全面性与我国本土银行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国内市场的银行多层次服务体系。
三、市场区位理论推动外资银行在华投资机理
市场区位理论指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跨越国界推动跨国公司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作为特殊形式的企业,不可避免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也是银行扩大经营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优市场区位的最主要动力[3]。
外资银行在华投资利润由其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之差决定,成本越低、收益越大则利润越大。因此成本和收益是外商在中国寻求市场最优区位的主要考虑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优势。加入WTO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经济体的优势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外商企业加大对华投资,共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与中国经济发展东中西阶梯状分布相类似,在中国地域范围内,外资银行的分布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尤以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为代表。外资银行将其主要业务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并且其主要客户定向为这些地区的中高端优质客户,在于成本最小化基础上将企业分布在市场区位最优的位置,以尽可能扩大服务范围,拓展业务领域,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二,政策优势。中国处于开放性发展初期,本土银行业领域发展迟缓、业务水平低下,市场占有率虽高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发展尚不完善,为此中国政府放松对外资银行在业务范围、地域格局等方面的限制。借由政策优势进入中国市场抢占市场获取预见性的高额利润是外资银行进军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
第三,创新优势。国内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衍生品交易及创新、信用卡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方面都具有国资商业银行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金融创新、资产质量、专业人才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助推其核心业务的发展和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宽。在其优势领域,借由业务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往往收取高额服务费实现在中国市场的利润最大化。第四,集聚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中国一线特大城市已经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中心,尤其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众多投资商的首要选择。
显而易见,一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跨国企业集中,集聚效应强,经济发展动力足,推动外资银行拥有更大的市场群;二这些地区金融基础好,银行之间的竞争激励企业创新,且其外溢效应也有利于金融机构的创新;三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同类型服务性公司发展健全完善,易于金融类企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四是这些地区人才配给充足,创新能力强,便于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本节约。
随着我国加入WTO成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一员,愈渐开放的国内市场、引导性引进外资的倾向政策、愈渐完善的国内市场机制等都使中国市场成为众多海外投资者争相竞争的重要平台。综合上述外资优势,国内外银行在中国市场的优势对比概况如下,也正是众多优势凸显,盈利空间无限,外资银行频频进入。
四、外资银行在华投资的广义需求圆锥体解析
考量成本和收益双向变动可知,如何使利润最大化始终是外资银行选择在华投资的最根本动因[4]。外资银行在中国建立机构是需要成本的,将银行设在上海市中心必然比设在西部某市的成本要高得多,但另一方面,上海有着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潜在客户资源、优良政府政策、企业集聚效应、创新溢出效应等,而这些方面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应要比高成本导致的损失要多得多。
市场区位理论用圆锥体形状形象地划定一个企业的最大收益地域,用其表示外资银行在华投资区域选择,具体如下。
广义需求圆锥体数学模型:
其中, R为最大市场地域半径,投资银行选择市场增长潜力最大、现行市场扩散范围最广的区域设置机构,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而东中西部城市群中大部分投资银行选择东部经济体[5]。H为消费者购买力,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具有较强购买力。
产品覆盖的地域范围越广即R越大,消费者购买能力越强即H值越大,V值便越大,即圆锥体模型的体积便越大。此时,外资银行利润达到最大。
五、吸引外资银行的政策及建议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营的主要模式,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跨越国界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意义重大。对外开放程度的持续加深、人均GDP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使中国成为众多国外银行对外投资的首选。
不可否认,货币的逐利性、商人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是其在中国寻求最优市场区位的最根本动因。但同时,外资银行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带动效应显著,外资银行进驻中国,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吸引外资银行进入,特别是进入中国中西部资金较为短缺的市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
第一,创造和谐、有序、公平的良性竞争环境。外资银行进驻中国市场,需要一个政府适度放开的、能够和当地银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放开政府对经济行为的管制,将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放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外资对国内各地区各省市的投资,同时使国内商业银行摆脱政策依赖,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转变引导、监管、防控的风险规避观念。金融国际化将整个世界纳入到同一个经济体内,任何一个经济因子的变动都很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提高一国经济的稳定性和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不在于严格的金融监管,而在与其应对突发事件的政策灵活性。引导外资银行对国内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同时注意防范由此引发的潜在性风险。
第三,制定吸收、整合、优惠的引资政策体系。一方面,为加大对外资吸引力度,可以在税收政策、进入门槛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但同时,外资在国内金融市场的激增必然扰乱原有经济运行秩序,对本土商业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转带来冲击。要实行渐进性引导政策,在不断壮大国内銀行抵御风险能力的同时,保证外资银行在法律轨道上正常运转。
改善国内投融资环境,促进国内外银行业共同发展。平等、公正、高效的市场氛围,一方面提升国内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度;另一方面,银行集聚效应为国内公众带来服务质量的提高,并且使国内银行分享创新的外溢效应,在竞争中提升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邦彦,叶光毓.从区位理论演变看区域经济理论的逻辑体系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07(4).
[2]周悦.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市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9.
[3]许文磊.外资银行在华区位布局及动因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
[4]张玉智,陈曦.以长春为中心的都市圈构建[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4(3).
[5]张玉智,辛晴文.长吉图先导区高新技术产业隆起带的构建[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5).
(编辑:韦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