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赏析不可忽视的几个小角度

2014-05-30 15:56吴玉清
教育管理与艺术 2014年6期
关键词:双关赏析手法

吴玉清

诗歌赏析是全国高考题中的重点,内容涵盖范围广,平时广大教师都花了不少的心血,我们是不是有一些巧妙的规律可循,许多老师都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总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索,诗歌赏析重在于探究作者诗中的内涵,他创作时的思想感情,诗中涉及的艺术用法,许多考生抱怨太广,太复杂,拿到一首诗一首词,只会在表面上作简单的分析,不能深入挖掘诗词中的内涵,其实我们掌握了赏析诗的一些小规律后,许多复杂的事情会迎刃而解。本文就是从诗歌赏析不可忽视的一些小角度进行总结,给大家作些参考。从今年全国卷第二卷中,我们就会发现赏析诗歌掌握了一些技巧后,对于这样的问题是不算难的。我的《高考诗歌赏析不可忽视的几个小角度》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包含象征、细节、对比、双关等,力求对一些基础的东西作探索,以提高考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从2012年全国高考卷的唐诗《落叶》来看,平时在训练学生诗歌赏析时,应该对一些小角度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我们不妨先看《落叶》。

落 叶

修 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第一问: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一、三联写秋雨后落叶的情态,从眼前秋景写到昔日春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写落叶的“思”“信”,使落叶人格化。作用:通过对比表达作者强烈的感受,使诗歌富于变化,别具情致。)其实考生都知道,诗歌赏析问到越细微处,越易答题。从第一问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把“落叶”人格化了,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傲然自立的松的赞美。从“人格化”这样的技巧去理解诗歌的内涵,就更易于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了。因此,我們平时的训练,应该有针对性的从一些小角度去训练,则更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赏析咏物诗时不可忽视事物的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作者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诗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用某些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象征和比喻有相似之处,它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我们知道清代宋匡业的《梅花》:“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作者把梅花人格化,借梅花的超凡脱俗,象征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高尚品格。宋代陈亮的《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这昭示着梅花独领风骚的品位。元代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颂那人格化了的梅清雅高洁的内在美。

宋代严羽的《诗评》中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这是说唐朝人在作诗时,借吟咏事物而阐明某种道理,诗人借助意象,表达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让读者在诗的形象中感悟出某种哲理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针对所咏的事物发表议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作者身在山中不知山的原因,阐发了“当局者迷”的感慨。

曹植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诗表现了诗人在兄长曹丕欲加害他的紧急时刻,表达了满腔怨怒之情。我们知道在那杀机四伏的宫廷里,直言怨怒会立即伤生,曹植使用了感情折射法,终使曹丕震惊而未敢下毒手。作者用“豆”和“豆萁”的关系象征两兄弟的关系,揭露了兄长的阴谋,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其理不言而喻。

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全诗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秋风萧瑟,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

韩愈的《楸树》:“幸自枝条能树立,可烦萝蔓作交加。傍人不解寻根本,却道新花胜旧花。”作者用楸树象征贤者,以萝蔓象征小人,小人借助贤者成就了自己,傍人不知其中的缘故,反而认为小人比贤者有才能了。作者借咏树来阐明人世之间的这种污浊现象,让人们明白生活中的这些事理。

一般来说,诗歌要达到这样的象征手法,均须从具体的“物”出发,主要是对事物进行议论引导读者明白事理的,或靠形象化来诱导读者悟理的。考生掌握了象征的手法,对咏物诗涉及的其他手法就要易于掌握得多,这是难点。

二、古代诗歌常用的“细节”技巧

大家都知道徐志摩的诗《沙扬娜拉》中有那么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就抓住了日本女子低头瞬间的动作,这个细节就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给所有读者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一首好诗,在细节上运用得好,能因小见大,细而传神,一个精彩的细节往往是一首诗的闪光点,聚焦点。我们且看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写一个年轻的女子荡完了秋千,忽见一位生人过来,因为自己“薄汗轻衣透”而羞怯慌张得连袜子都来不及穿上,就光着脚跑开,手上戴的金钗也滑落下来,一个活生生的少女形象,害羞、美丽、调皮,给读者的想象是无限的。后面一转笔锋,这个少女并没有一跑了之,跑到门边,靠在门上,想走又不舍得走的缘故大概是来的那个人长得很英俊吧,所以才有“倚门回首”,可为了掩饰自己的羞态,只好拿一枚青梅放到嘴边假装出嗅着的样子。句中用了“倚”“回”“嗅”三个细节,表现出女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这种有趣的场面,形象逼真,是以细节取胜的。我们说作者写了一个少女大胆的心理活动,还不如说是自己心声的吐露。

从理论上来说,诗歌创作的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对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细微而又具体的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细节在诗中的地位看似信手拈来,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诗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更能做到意蕴情浓。

李白杜甫是运用细节的高手,我们且看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蹉跎失意的李白素爱饮酒,忽然接到唐玄宗的诏书,这时更是酒兴勃然,一进家门就呼童烹鸡酌白酒,神情飞扬,颇有欢庆奉诏之意,显然,诗人的情绪也感染了家人,“儿女嬉笑牵人衣”,此情此态真切动人。饮酒似还不足以表现兴奋之情,继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一边痛饮,一边高歌,表达快慰之情,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这样,通过烹鸡酌酒,儿女嬉笑,开怀痛饮,高歌起舞几个细节 ,把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杜甫《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之深。“雾湿云鬟”,“月寒玉臂”衬托了妻子的望月愈久就思念愈深的情感,甚至会担心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境。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結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也就意在言外了。诗中“鬟湿”,“臂寒”这两个细节细致的刻画出对妻子的思念,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古典诗作里的叙事诗常用到细节描写,它要求准确而又有情趣,是作者对所写的事作细微的刻画,刘熙载的《艺概》中说:“言此事务必深知此事。”唯有细察细看,方能尽物之态,穷人之情。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里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场景,想发又有所担心,唯恐疏漏的地方只好打开信封作些补充。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这首诗在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上,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如果诗中缺少了这个细节,诗就会显得索然无味了。

三、诗歌赏析里的“纵横对比”的艺术手法

2012 年高考卷第一问就明显的考察了虚实对比的手法,由眼前实景与春景(虛景)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秋的感受。对比手法一般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目的在于使其特点更加突出,个性更加鲜明,道理更为深刻。诗歌的对比手法,主要有时间(纵向)对比,空间(横向)对比,动静对比,虚实对比等。

其作用是让作者观点、感情更加集中、直观、深刻,给读者留下了观察、想象、对比、分析结论的空间。比如高适的《燕歌行》“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用前方作战的士兵舍身保国和上层统治者醉生梦死、不务国事的情形作对比,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中“酒肉臭”与“冻死骨”的对比,把当时社会贫富悬殊,剥削阶级的贪婪、奢侈和劳动人民的饥饿、死亡情形作鲜明的比较,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和作者对当时社会的认识。李约的《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境,前者忧,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雨心忧如焚之情,后者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

时间对比是从纵向来展开的。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把诗人两次到访不同的结果委婉地表达出来,尽情地抒发了诗人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感慨,从时间上的“去年”“今日”进行对比,以“人面”“桃花”为线索,同时同地同景却“人不同”,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失落与痛苦。再如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一开头就直抒自己的心情,说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孟郊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鹄的,颇出意料。这就仿佛像是从苦海中一下子被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峰顶;眼前天宇高远,大道空阔,似乎只待他四蹄生风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境,描绘得生动鲜明。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

空间对比是以横向来展开的。如清代徐兰的《出关》“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诗歌的后两句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描写生动,对比鲜明,从空间上给人以明显的差别。“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中的最后两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运用了空间对比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作者以荠菜花自况,彰显的是自己独特的志趣和人格。

那么动静对比则是在诗中把景物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相互对比。较为著名的是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的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三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动静对比,更衬出山中的宁静。

虚与实对比是相对出现的,诗歌中虚景和实景的关系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是虚。昨夜漆黑的江面飘摇着一叶孤舟,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今早试卷帘子看时,两岸依然是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树(这里也可以看成是时间对比)。风浪有平息之时,黑夜尽头就是黎明,而风光美好的大地是永远长存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虽身处逆境,仍能以平常心,冷眼面对现实,执着自己的信念。

四、不可忽视“言此说彼”的双关手法

我们先看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古时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来实现。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作者在诗中利用“晴”与“情”同音构成双关,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这里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诗要表達的意象就隐讳得多。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说:“隐之为体,义生于外。” 我们知道在某些场合里说话是不可能把话说得那么直白,需要把话说得隐讳些,作诗也是一样,表面上写一件事,实际上是指另外一件事,这就要把诗作得委婉含蓄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作详述。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张籍在《酬朱庆馀》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着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拼的。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这都是语义双关的效果。

又如,《乐府诗集》之《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里的“莲子”“莲心”都是谐音双关,“莲子”谐“怜子”,即爱你,隐喻爱情的纯洁;“莲心”谐“怜心”,即爱怜之心,隐喻怜爱之深透,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语言婉转动人,呈现出成熟的艺术技巧。

总之,不少考生在复习诗歌鉴赏知识时,只是一味地去记概念,没有从根本上提高鉴赏能力,最主要是学会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使用的手法,这是要靠平时的积累,考纲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就可以排除那些复杂、篇幅较长、表意曲折的诗歌。而浅易的诗歌却有许多规律可循,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时,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在的意图,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找准诗歌的表达技巧。我们这里提醒的只是诗歌赏析中必须注意的几小角度,只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主要是靠积累。

猜你喜欢
双关赏析手法
层递手法
语音隐喻视角下的韩国语谐音双关句研究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七步洗手法
双关
步辇图赏析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