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爽英姿少年郎

2014-05-30 15:56杨永红
教育管理与艺术 2014年6期
关键词:阿发双喜社戏

杨永红

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以“我”少年时候随母亲去鲁镇平桥村外祖母家消夏省亲为背景,写了“我”和一群孩子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社戏》这篇小说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当属以双喜为代表的一个少年群体形象和六一公公这个农民形象。我们先撇开六一公公不谈,仅就江南水乡的这群少年做一番浅析。

毋庸置疑,这是一群聪明、善良、朴实、勇敢、能干、热情好客、活泼可爱、自由自在、英姿飒爽、富有同情心、不受封建礼教约束的江南水乡少年。他们是普通劳苦农民的孩子,传承了父辈们身上所具备的所有美好品质。但他们每个人身上又有其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孩子的性格特征。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双喜。双喜可以说是小说浓墨重彩塑造的一个少年形象。

首先,双喜是个天真可爱、活泼幼稚、自由自在的孩子。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平日里除帮家里干活,也和小朋友们一起打闹,陪全村的客人—“我”玩好玩的游戏,如捉蚯蚓、钓虾、放牛等。看到“我”这个客人因看不到社戏而沮丧且不吃不喝时,他那天生的善良、朴实促使他运用聪慧的头脑和勇敢的精神大胆而果断地帮助了我去实现看社戏的愿望。

第二,双喜是一个组织领导能力极强、个人魅力及号召力极强的孩子王。如,首先提出让大家坐八公公的大船陪“我”看社戏的是双喜,在戏看得恹恹欲睡、甚至让他们“喃喃地骂”的时候,提出返航回家的还是双喜。这群孩子听他的信他的,他在孩子们当中说话有威信,他振臂一呼,十几个孩子都会积极响应。他是这群孩子中当之无愧的领袖。

第三,双喜是一个虑事周到的人。比如,他在向母亲和外祖母打包票时,讲了三点原因竟让母亲和外祖母把心放在肚子里而允许他们带着“我”去看社戏了。他敢于打包票,原因有三:一是八公公的船是大船,安全稳当;二是迅哥儿向来不乱跑,不会出危险;三是这群孩子都会凫水,一旦“我”出了危险—落水了,孩子们也会及时跳进河里将我救起。可以说双喜讲得头头是道,让大人们百分百地把心放下来了,极其信服地把一个在大家庭中娇生惯养的迅哥儿交给了这群小孩子们。还有两处也能体现双喜做事情考虑得极周到。一是偷豆前先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二是吃豆后想好了对付八公公的策略。

第四,双喜是个做事有始有终、有责任心的人。最主要体现在孩子们带领“我”看戏前,是双喜打了包票,看完戏后,双喜将“我”完完整整地送了回来,送到了母亲跟前,并且再次向母亲打包票。两次打包票,不仅遥相呼应,也说明双喜做事绝不半途而废,而是善始善终。

第五,双喜也是一位极为勇敢、干练的人。偌大一只航船,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双喜竟敢打包票,领着十几个小孩子划着它陪“我”去看社戏,可见他是多么勇敢。去看社戏时划船动作,一拔一点之间,干净利落;归航时,仍不减初来时航船的迅捷,船速之快,甚至连夜渔的老渔父都喝彩起来。可见,孩子们做事之干练,划船技术之娴熟。

第六,双喜虽然优点多多,但也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比如,偷豆吃豆之后,他只考虑到八公公可能会知道,并想好了对策,也考虑到了阿发娘知道了会哭骂的,但却没考虑到六一公公会不会知道。最后恰恰是双喜考虑到的两个人没发现他们偷豆,而他没考虑到的六一公公却发现了他们偷了豆。当然,这样的情节极其有趣,但却丝毫不影响双喜这个人物形象,恰恰这个有趣的情节使双喜这个人物形象更加血肉丰满了,也更符合一个小孩子的特点了。再完美的人做事也会有纰漏,诸葛亮尚还有失街亭的时候呢,何况一个孩子呢!

可以说,双喜是《社戏》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少年形象,也是最值得品味的一个人物形象。

其次,在这个少年群体中,阿发和桂生两个少年形象也不容忽视。

特别是阿发的憨厚、朴实、无私、大方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如,在偷豆一节,当双喜向作为豆主人的他征求意见,是偷他家的豆,还是偷老六一家的豆时,阿发让大家等一等,他在两家地里“摸”了一遍之后,果断地说:“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了!”可见,阿发偷豆的标准是以大小来衡量的,而不是以谁家的豆来衡量的。他的憨厚朴实可见一斑,实在是非常可爱的一个人物形象。阿发的这句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话一出口,几乎就是文坛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一无二的阿发了,也是你永远都不会忘记的阿发了。可以说,阿发的形象塑造极为成功。

总之,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孩子,他们是农民的儿子,身上流淌着中国农民的血脉,同时也继承了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身上所具备的所有优秀品质,他们如天马行空般的自由自在、质朴爽朗、善良聪慧、活泼可爱、勇敢干练、英姿勃发的美好品质,感染了无数人,让无数人无限神往。

除此之外,小说还塑造了一个“我”的形象。这个形象也值得品味。

“我”是一个厌弃封建私塾教育、厌弃封建等级观念的人。

“我”也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我”渴望像双喜他们那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我”羡慕平桥村的小朋友,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也非常享受、依恋和他们在一起的时时刻刻,如看戏、偷豆这两件事,以至于多少年之后,“我”仍旧无限怀念和双喜他们在一起的时光,甚至认为那夜让人恹恹欲睡、破口喃喃骂的社戏是一辈子看到的最好的戏,认为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盐煮罗汉豆是一輩子吃过的最好吃的豆。可想而知,双喜他们对“我”的影响有多深,“我”是多么看中与双喜他们的友情,“我”又是多么依恋平桥村美好快乐的生活。

可见,“我”虽然是富家子弟,但却极讨厌封建私塾教育及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通过看戏、偷豆以及吃豆,“我”的心早已和农民子弟的双喜等人联系在一起了,“我”也完全冲破了自己阶级的界限,跳出自己的阶层,融进了以双喜为首的这个少年群体中,成为这群飒爽英姿的少年郎中的一员。

总之,鲁迅先生在《社戏》中塑造的这群英姿飒爽、个性鲜明的少年郎,已经骄傲地走进世界文学人物画廊当中,他们的音容笑貌将永远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

猜你喜欢
阿发双喜社戏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Sb(111)surfac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山中送别
羊跑羔
神韵真切 意境深邃——崔白《双喜图》欣赏
你人真好
一夜暴富
阿发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