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之路,且行且思且探索

2014-05-30 10:48范丽燕
学子 2014年6期
关键词:尝试数学老师

范丽燕

摘要:孩子从懵懂无知到学富五车都必须要经历一个过程,小学教育的前几年,孩子虽然是懵懂无知的,却会将老师看作是他们的“天”,但是在几年之后,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为人处事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需要从那种宠爱的思绪中走出来,分析如何让孩子们最大程度的释放自主学习的个性,提升成绩。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教育

作为一名老师,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孩子。他们的精彩表述能让我点头欣慰,看到他们认真倾听我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而有一天我发现不是所有的眼睛都愿意关注你,不是所有的表情都那么渴望,我开始反思我的备课,反思我的一切,并没有不同,不同的是孩子长大了,他们有自己选择的需要了。在大家学习都没有激情的氛围下,我尝试了一节新的课堂,发放调查问卷时,快乐和学习的激情都回来了,我不禁松了一口气,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自主尝试。

一、自主的尝试

本节课打破平时课堂的形式,采取了三组学习共同体进行学习,让孩子的自主性从学习形式方面起航,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能力的孩子的需求,力争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轻松达标餐的孩子们有了我的参与,学习起来比较轻松,而且当人数减少的时候我的关注度就更强,这样更能做一些适合个体需要的调控。两次实践下来人数在12~14左右,相对平时四十几个孩子范围大大缩小,因此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巡视的时候更有针对性。

合作组的孩子们根据他们的需要尽量给他们自我展示的空间,等到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提示,原计划是轻松达标组先动后静,合作交流组是先静后动,最后合二为一,我和两层次的孩子们一起挑战自我。虽然不像平时一样由我个人关注他们,但是课前我做了一些书面上的关注(也就是学习单)给予合作组的孩子们,等他们交流完后我主要对这样的孩子们给予知识方面的提炼和合作学习的一些建议,当采访到一组的时候我问“你发言了吗?”“你倾听了吗?”“谁的发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回答让我很惊讶“我们是按顺序发言的”,可谓是又惊又喜,惊的是组长只听过一遍的要求就能组织得这么有序,数学的逻辑性能体现在学习生活中,喜的是如果坚持这样下去合作学习将会形成一个“小气候”,所以课后用了些时间大大地赞美了这一小组,希望这样的合作精神能够感染更多的孩子们。

二、尝试后反思

⒈心理学上的发现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对任务的理解越深刻,有意注意就越容易引起和维持。另外通过兴趣的培养,可以引起和加强有意注意。可以说本节课的课前调查问卷的自主选择和新的模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而这种兴趣便是从事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是有利的。

2.形式上的缺陷

对于一个教室分三组不同的学习方法,在实践的第一次便出现了问题:有干扰。有干扰和困难会妨礙有意注意的指向和集中,而这些干扰和困难可能是外界刺激物,也可能是机体的某些状态、无关的思想和情绪等,要克服这些干扰和困难,必须发挥意志努力,采取特别的行动,才能使注意保持在活动的目的、任务上。轻松组学习时我的教授和学生们的发言都是干扰。为了克服这个干扰,我在第二次实践时把模式调整成如下平面图:

第一次:

第二次: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随堂听课的老师给了我很多宝贵的信息和建议,确实是因为我关注的面不够全面,当我在和轻松组的孩子们学习的时候,勇敢挑战组的孩子能安静有序的挑战任务,但是合作组的孩子们的发展可谓是大相径庭。主要是有几个方面:1.发言;2.完成学习单的速度;3.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不同组的学习单和课堂表现,大家一致认为每一个组需要一只能引领大家的领头雁,因为有一小组的学习很成功得益于该组组长分工明确,每一个学习活动在他的调配下得以有序进行。

3.知识上的问题

首先是知识掌握程度的问题,一节课孩子们对于这个知识掌握了吗?掌握到什么程度?这需要一个量的评估,而这个量通过两次实践在课堂上并不能有一个很明确的答复,这也使得很多老师质疑这样的学习模式。课后我整理了一下孩子们的学习单,发现合作组中的几个孩子错得很一致,如:40×30=120,就是对于0的个数问题有困惑,然而以前课堂上我们就能大致检测出孩子们的学习状况,这个需要课后才能检测出,时间上的落差能否弥补?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在学习单上已经把所有的书后练习都完成了,其实是相当于批课堂作业,当然下次实践。我想能否在组内设定一个“小小包青天”,评判出对错,这样老师课堂结束只需要整理出人数、人名,然后对症下药,我想这样的一对一更有针对性。

其次是知识掌握面的问题,对于轻松组和合作组的孩子们,他们“吃得下”“吃得饱”,但是勇敢组的呢?他们“吃对”“吃饱”了吗?这次我准备了数学报、数学类书籍、趣味数学故事、数学趣味题,第一次是很新奇,时间长了不知道会怎么样?我想着是不是准备一个更系统性的东西更合适呢,这一点需要和孩子们和同事们一起商量,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反思后继续

从课前大家的指导和课堂中的发现以及课后的交流中,有感动:感动前辈们的悉心指导,感动孩子们的配合,感动同事们的群策群力;有收获,知道不对才能做对,新的尝试更具有挑战性,更具有探索性,不是童年却能享受童年的探索趣味。

课堂结束的时候我问孩子们“如果再你一次机会,你还会选择这道餐吗?”现在我也扪心自问,如果还有如果,那么我会采取大家的建议,对于轻松达标组的孩子们我的教案可能要更能配合他们一下,对于合作组的孩子们我想再设一个外交官、“小小包青天”让他们走出小组,融入大组,交换心得。

课堂中存在着许多未知,正是这些未知让我们有更多的好奇心,更多的探索兴趣,更多的发现乐趣,课堂因为未知而精彩,希望这条探索之路能渐行渐远,渐行渐宽。

猜你喜欢
尝试数学老师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