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云霞
摘 要:诗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小学古诗教学时,需要教师的智慧,根据诗歌的基本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领悟古诗的意境和内涵,渗透古诗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经典的博大精深,用经典润泽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吟诵;猜想;背景;延伸一、反复吟诵,品味韵律美
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朗朗上口的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反复吟诵,在吟诵中体会诗的韵味。“好诗不厌百遍读。”通过反复诵读,强化对文字的记忆,诗的形象也逐渐浸润于学生的脑海中。还要潜心涵咏,才能渐入佳境。有的须高声朗读,有的须浅吟低唱,慢慢就会进入诗的境界,“熟读深思子自知”,无须做过多的解释,学生也能深得诗中的味道。
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教给学生有关平仄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吟诵的方法后,指导学生对诗歌的情感、节奏、轻重和语调的感悟。用独有的、夸张的手势指挥学生吟诵《静夜思》,孩子们在那时缓时紧,时长时短,时高时低的吟诵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作者因明月而思念,因明月而失落的心情。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指导学生说出节奏、唱出韵律、吟出诗味。
二、大胆猜想,感悟朦胧美
正因诗的朦胧美,才有学生“猜一猜”的空间;正因古诗的不确定美,才有个性解读、放飞诗情的余地。学古诗有一个窍门,那就是猜。去猜一猜诗人的心情,在想象、在辩读、在争议、在比照中,就有了多重的心理体验。如:在教学《问刘十九》时,使学生明白大概明白诗意后,让学生大胆猜测开始品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根据诗文内容,学生猜出了作者朴素、好客、悠闲、有生活情趣等等。对作者当时地位的简要介绍,我想作者白居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学生心里。还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夜色已深,这时两个人都醉了,他们醉什么了。”于是,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关键之处的点拨,生猜:“两人说了很多心里话,情醉了。” “两人边喝边欣赏美景,被眼前的雪景陶醉了。”“两个人的感情越聊越近,情意绵绵,情意醉了。”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猜测中,诗意已经猜得八九不离十。
三、掌握背景,领略意境美
在诗歌教学中,需要掌握诗歌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这样有助于情感朗读和作者写诗心境。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美,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使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静夜思》时介绍李白自家乡到四川游大唐,每当夜空升起明月时就会想起故乡,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介绍王维也出使过安西,了解那里的艰辛,而且送别友人后作者不到五年就去世了,诗人与友人再也没见过面,这是一首永别诗。此时学生对这首诗依依不舍的意境就理解得更透彻了。教学《长征》时简介长征时的历史背景,体会长征的艰难,学生就能领悟到红军长征时不畏艰险的精神。
四、拓展延伸,挖掘内涵美
古詩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了拓展延伸。既能增加课堂的容量、让学生耳目一新,又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提高课堂效率。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可以拓展阅读岑参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诗中“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让学生体会到了西出阳关去安西的路途艰辛。教学《长征》时可以拓展《忆秦娥·娄山关》《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清平乐·六盘山》三首诗词。了解了毛泽东,了解了过去的那段历史。教学《问刘十九》时,可以拓展阅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和白居易的《招东邻》,比对关于饮酒时的“酒同心不同”与“心同景不同”。
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能联系比照,有意识地找到对理解整首诗作用最大的拓展点,以诗学诗,以诗悟诗,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不仅能体会到诗的内涵美,而且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长此以往,定能如春夜喜雨,无声中润物,获取好的“收成”。
引领小学生品读古诗之美,体会古诗独特的魅力,需要教师有古诗教学的智慧。教师一定要有古诗的雄厚积淀,对文本的细腻解读,对古诗教学的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 重庆市武隆县第二实验小学)
?誗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