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爱交互性的教育意义

2014-05-30 14:21锁红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关爱家庭教育

锁红

[摘 要]重视父母施爱研究,子女恰当地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恩、关爱有利于家庭的幸福,是教育的重要一环。此外,研究子女对父母回应“爱”的过程有其理论可能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关爱;回应;家庭教育

当前学术界对关爱问题的研究主要集聚在教育领域,特别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以及教师对学生关懷两大层面。家庭教育中,父母关爱的实施贯穿人成长的一生,对关爱回应性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且关注关爱的交互,对于家庭教育又起着新一轮的推动作用。

一、双向关爱的内涵

诺丁斯提出,“关怀关系可以解释为关注和动机换位的一方与做出回应、接受和认可的一方之间的联系和遭遇,它是一种包含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的双向关系,而不是单向的动作和意愿指向。”与“关怀”相似,“关爱”也有类似不足。 “关爱”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德育、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在道德心理学层面,关爱被界定为情感、态度或者行动等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结合,阐述了人际道德关系的本质,与“公平”、“宽恕”公共作为道德心理学的三大主题;鲁洁指出,关爱是主体的人对客体对象的尊重、喜爱、关注、爱护以及无条件、不余遗力促进对方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媒介,在教育学界,关爱不仅作为主体在心理层面对客体的关注爱护,更在行为、认知层面上被当作一种主体的教养形式,发挥着满足客体的物质需求和规范客体行为的的独特作用;德育领域中,关爱则涉及专业概念和日常体验间的联系。在生理学层面,关爱同样承载着生物进化的意义。我国近年来兴起的教育模式也充分考虑关爱的内涵,如“幸福教育观”中就认为关爱是获得幸福体验的重要媒介,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需要了解和付出关爱;关爱的交互性是指关爱作为一种关爱者与被关爱者之间的关系,是持久稳定的交互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在体验父母给予的关爱的同时,以非固定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关心之意,从而实现情感的交互,使父母与子女双方都能通过关爱过程得到自我完善和幸福感体验。

二 双向关爱的行为可能性

(一)可预见性的子女行为子女的行为是可预见的

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需求按阶梯形式排列为五种,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他认为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

埃里克森的人生成长八阶段论也指出,人的心理成长分为八个主要阶段:建立信任的婴儿期(从出生到一岁半)、自主独立的幼儿期(一岁半至三岁左右)、主动性与愧疚共存的儿童期(三岁到六岁)、勤奋感与自卑感协调的学龄期(六岁至十二岁)、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共存的青年期(12-18)、亲密感和孤独对立的成年早期(18-24)、繁殖感和停滞感相互依存的成年后期(25-65)以及自我完美、成就感与沮丧、失望情绪相对的老年期(65岁至死亡)。由此可见,子女的行为发展依据心理需求的成长规律,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如,可以通过对子女生理需求的引导性满足,使其产生关心父母生理需求的意愿。所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采用不同的关爱方式,使其了解关爱的付出与回报、权利与责任、被爱与爱护的共存具有可能性。

(二)关爱层次的渐进性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相似,关爱也具有不同层次

李敏对关爱进行了两种层次的划分。第一种将关爱划分为由低到高的自我的关爱、自我中心的关爱、公正的关爱、非伤害性客体的关爱以及普遍的关爱;第二种则是认知水平的关爱、知情统一的关爱和知情行统一的关爱。诚然,这种划分相当的主观和不严谨。但由此可见,关爱确实存在不同层次。相互关爱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最高级别的普遍全面的关爱和知情行统一的关爱,而子女对父母的关爱则很难做到普遍无私的全心付出。

(三)父母行为的指导性俗话说,养不教,父母之过

父母的指导在子女的人格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指导、指导的方式和内容等等这些都是父母所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构成了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李天燕指出,在家庭中,父母必须树立互动的教育观和指导观。在交互中,子女对长辈的影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往往双方难以意识,需要更强的自我反省力量才能起到效果。

三 相互关爱的现实意义可以看出,相互关爱的关注也有其解决的理论可能和现实可能性,实现关爱的交互必将在多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促进儿童自我完善无论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还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裴斯泰洛奇的完整人格的培养,或是马克思所提倡的促进人全面素质的发展等等,对教育的目的仍未有一个确定答案。但是,无论哪一种教育目的论,培养儿童健全人格,促进儿童身心素质发展都必不可少。一方面,这种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在父母的关爱下,通过对父母行为的观察和模仿中,子女逐渐建构、完善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小公主、小王子”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两种不同的现象充分反映了子女对父母关爱的不同回应。其次,儿童的观念完善需要父母无意的榜样作用和刻意的教育指导,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培养其关爱意识。

促进家庭幸福幸福是个人对生活的美好感觉,也是每个家庭所追求的的目标。和谐的家庭中,成年人通过自我的学习以及对子女的教育、与子女的交互,不断充实自我;子女则在环境中受到积极的影响,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健康成长。通过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体谅的相处模式,家庭的幸福也就如约而至。一般而言,促使家庭幸福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状况、夫妻情感、夫妻素质、社交关系以及子女,子女因素包含着相互关爱的重要意义。在子女因素中,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子女个人的素质对家庭幸福与否有着决定性作用。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和谐,子女取得值得父母骄傲自豪的成就,都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相互关爱要求,子女与父母应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和相互体谅,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由于父母关爱的表达不当,致使家庭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如果能充分体谅父母的,正确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这种状况将会改善。

参考文献:

[1]李天燕.家庭教育学[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内尔.诺丁斯幸福与教育[ M] . 龙宝新,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 石中英,余清臣.关怀教育:超越与界限[ J] .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 4):28-31.

[4]马克斯.范梅南.对关爱意义的探究[ J] . 中国德育, 2006( 1): 20-24.

[5] 李晓凤,王桃林.关爱在我国教育科学中的理解及文献述评研究[J].理论与实践,2011(10).88-92 [6]窦文文.父母关爱的心理学探析[ J].教育教学研究,2009(8):156-157.

猜你喜欢
关爱家庭教育
宁波旦可韵服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用真情打开心扉,让笑容绽放光彩
心灵深处的手电光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