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
赵薇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勾起了我很多对青春的回忆及感叹,现在,我也来致一下我们共有的童年!
回首童年,最值得我们怀念的是什么?是不是那些一起玩过的游戏、一起玩耍的伙伴以及那些闪亮、灿烂的游戏时光?
游戏为我们的童年生活加入了多少心灵鸡汤啊!
一个孩子对妈妈说:妈妈,一个人一生只做三件事就好了!吃饭、睡觉、玩!
玩,对于个体的欢乐和幸福、对于个体的身心和谐有多少重要,不用“百度”,听听自己的心就知道。
孩子生而会玩,无师自通。所以,我们无需教孩子怎么玩,只需允许、守护、支持、理解。可是令人忧虑的是,现在许多孩子的游戏时间被侵占,许多孩子的游戏被异化,其实不懂玩的家长常常在有意无意地扼杀孩子的玩、干扰孩子的玩,还常常加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正如家庭治疗师李维榕老师所言:“不会玩的人,是不懂自由的人。这些人不单对自己有所限制,对别人也会不自觉地扣满枷锁。”
幼儿园的情形也不容乐观。很多研究者发出“是幼儿游戏,还是游戏幼儿”“幼儿是为游戏而游戏,还是为教师而游戏”之类的诘问。国外有学者也质疑:“在关于游戏价值的研究资料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为什么幼儿园活动室中的游戏却在迅速减少?”
我以为,很重要的原因恰恰是家长、教师不懂玩、不会玩、不知道孩子在玩!
玩,看似很简单,其实并不简单。
请先用心体会游戏和玩的共通及差异。
我们说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也说玩是孩子的天性。这时两者的意思相近。
可游戏和玩很多时候意义是有区别的,英文中,游戏是“Game”,玩是“Play”。游戏的美妙在于我们借“Game”达到“Play”这种全身心投入的身心合一状态,此时生命是灵动、和谐的,在这个状态中,人自然地与他人、外界交流、互动,进而建构起自己的心理世界。
区分“Game”和“Play”很重要:Game是一个为Play进行的设计,能否在Game中Play要看人;Game是一种可能,Play是一种实现;Game是有形的躯壳,Play是无形的状态。在“Game”中进入玩的状态,我们就说玩起来了,否则就是并没有玩起来。如果一个“Game”常常能帮助人进入“玩”的状态,我们就说这个“Game”好玩。
如果我们不清楚这个差别,就不会去关注孩子有没有玩起来,而会在意游戏有没有开展起来,于是会强调游戏的规则、游戏的过程、游戏的水平等。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明确,游戏是为玩服务的!所以,我们不能舍本逐末,让孩子成为Game的奴隶。所以,如果“超市”没人光顾,就把“超市”变成别的,就别让“收银员”一直空坐着了,也不要非得加上什么剧情去推动孩子的“玩”。
玩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以自然无为的方式体现的,如果想刻意通过“游戏”促进孩子的发展,例如,想让这个游戏发展孩子的社交技能,让那个游戏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这时“游戏”已然成为工具,“玩”已被看似良好的动机毁了。事实上,孩子在玩警察游戏时自愿学警察站岗,无意间就提高了自己的专注力和意志力。但如果倒过来,为了发展孩子的专注力和意志力而让孩子玩警察游戏,要他站岗,这时孩子就成为“游戏”的奴隶了。马未都是因为对古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看了许多古籍的,后来的《百家讲坛》开讲、观复博物馆建立,是水到渠成的事,而绝不是相反。
玩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呢。成人得自己懂玩、会玩,才能知道孩子在玩,才会在孩子玩的时候给予守护和支持,让孩子安心玩。
懂玩、会玩、知道孩子在玩,是一个幼儿园教师需要做的专业功课。借着这个专业功课,唤醒我们的童心,和孩子一起玩,是多么美妙的事!
值此“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谨以此致我们永远的童年!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