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答问名师:吴邵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特级教师、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问题1:如何把握好安全防护的度?
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向来强调防患于未然。我们首先从环境防护入手。如幼儿园内所有的门缝上都装了防护条,所有的墙角都包上了软面防撞条,所有孩子用的桌椅、玩具柜、操作柜、小床等都用圆角,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场地也由原来的地砖改为塑胶软地。每次户外活动之前,我们都要进行场地检查,看看有没有安全隐患。为防止调皮的孩子把楼梯扶手当滑梯滑,我们甚至把扶手也拆除了……总之,幼儿园排除了一切能想到的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内心也很矛盾:这样做幼儿园环境是安全了,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呢?孩子接触的家庭、公共场所等其他环境难道也能这样吗?其实,我们想问的是,幼儿园在创设室内外环境时该如何把握好安全防护的度?
(江苏无锡 杨淑英)
答:我认为创设安全的环境和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是不矛盾的。
首先,作为幼儿园的设计者、环境的创造者,园长、教师必须消除幼儿日常生活环境中一切可预知的不安全因素。“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这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的。每次户外活动之前,教师都必须检查场地有否安全隐患,这是保障幼儿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幼儿园和教师有责任消除一切可能的安全隐患,预防各种可能的危险,保证幼儿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之中。
比如,幼儿园新买了大型运动玩具,管理者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以防止不安全事故的产生。
第一,大型运动玩具的摆放位置。(1)空间的适宜性。要注意摆放在相对空旷的场地上,周围没有堆积物或尖锐的器物。因为幼儿在玩耍时是不会主动想到要注意安全的,如果环境狭小,幼儿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尤其在摆放秋千之类的运动器械时更应考虑安全性。(2)地面的软质性。放置大型运动玩具的地面要平整,且最好是草地、人造草坪、地毯、沙地,泥地也行,这样即使幼儿不小心落地也不易受伤。(3)器材的安全性。必须请玩具厂家上门安装,保证牢固性、安全性。特别要检查器材的转弯处、管状材料或绳索等的衔接处,这些部位要结实平滑,没有突出物,网绳编织的所有连接点要注意不能松脱,要注意防盗,要加螺丝塑胶盖帽。主柱焊接的地面要采用膨胀螺丝固定,用加大加厚的脚掌安装。这样可保证幼儿不被尖锐物和突出物戳伤或划伤。(4)标牌的警示性。要注意检查大型运动玩具是否已提供警示牌,有否标明使用者年龄段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要注意有些器械是只适合中大班幼儿,并不适合低年龄幼儿的,幼儿园必须要求厂家将这类警示性标牌做大且挂在醒目位置,以便家长看清楚。
第二,幼儿玩之前的准备。(1)要检查并试玩。教师要自己爬上去玩一玩,到每处看一看,体验和查看什么地方比较危险,易产生安全事故。比如,旋转滑梯表面是否平滑?爬网绳结处是否结实?等等,这样,在组织幼儿玩时可有的放矢地提醒幼儿注意防范。(2)要熟知其玩法。教师可以将幼儿带至大型运动玩具前,专门组织一个活动:先让幼儿自己找一找什么地方可能有危险,然后让幼儿上去玩一玩,接着引导幼儿讨论:怎么避免可能的危险?从而让幼儿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或主动参与规则制定,进而形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3)园部要统筹安排全园幼儿玩大型运动玩具的时间表。此安排表用以保障全园每个班的幼儿都有固定的时间去玩,同时也借此避免所有班级幼儿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因拥挤而产生矛盾和安全事故。
其次,教师有责任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它也是幼儿阶段需要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尽管教师要尽一切可能消除幼儿园中的不安全因素,但现实中永远存在着不安全因素,所以教师要敏锐地捕捉生活中时时事事处处存在的安全教育时机,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安全教育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帮助幼儿逐步从被动受保护发展到主动学会自我保护。作为教育者,要从幼儿与他人交往的安全、认识周围环境中的危险物品、运动中的安全、交通安全及求助防灾等角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具体环境的特点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以逐步帮助幼儿主动识别周围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学会自我保护。比如,人多时如何避让、如何行走,如何控制自己的速度……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让幼儿通过自主交流、发现的方式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不断丰富幼儿的安全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比如,我园后楼改造后,班级活动室的门都是塑钢做的,无论把手还是门框都非常坚硬且有棱角,如果将其用软布包起来,门就锁不上。在此情况下,班级教师开学第一天就引导幼儿找一找活动室中可能会发生危险的地方,每找出一处,教师就引导全体幼儿明确其位置。同时,教师还请找出这处可能会发生危险的地方的幼儿和全班幼儿说说:“你为什么认为这个地方容易给小朋友造成伤害?可以怎样避免?”通过这一活动,让幼儿主动观察、分析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比如,幼儿说出门把和门框很坚硬,小朋友的脸和身体的裸露部位如果碰到就可能会被割破或划破;门把手是凸起来的,而且把手的位置和小朋友的身子一样高,小朋友的头或眼睛要是碰到就有可能受伤。随后,教师又让幼儿说出如何避免这些可能的危险。有幼儿说,走到门边时,要慢慢地一个一个地走、不能跑、不能碰撞;可以在门边和把手的地方贴上红色警示标志提醒大家注意,等等。教师当下就采纳了幼儿的意见,和幼儿一起制作了红色警示标志贴在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方……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不仅知道了哪里有危险,而且知道了如何避免危险,更重要的是,知道了每到一处都要仔细观察,以发现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并设法保护自己。
问题2:谁对谁错?
我园为小班幼儿区域活动定下的规则是:先放好自己的凳子,然后取下自己的姓名卡,插到想参加的区域活动栏上,再进入区域参加活动。东东的动作较慢,所以每次等他放好凳子、取好姓名卡,他想参加的活动区域就满员了。今天,游戏一开始,东东妈妈就带着他将姓名卡插在了他最想玩的“娃娃家”栏上,然后,才让东东去放凳子……教师看见这一幕,上前对东东妈妈说,这样做不合适,违反了大家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不仅不利于东东集体意识的培养,也会对其他幼儿产生不良影响。东东妈妈则不以为然,她认为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就应该鼓励其灵活机智地加以处理。况且,孩子这么小,整齐划一的规定还会阻碍他的自由发展。此时,教师该如何将与东东妈妈的谈话进行下去呢?面对这类家长,教师在与其沟通时应注意什么?
(江苏淮安 赵建梅)
答:双方均有错,且教师的错是因,家长的错是果。
首先,教师要接纳家长的做法,要理解家长的想法。接着,教师宜避开其他家长和幼儿,采取家长能接受的方式帮助家长分析这样做为什么不利于孩子发展的问题,例如,可能会导致孩子遇到问题时总是求助于家长,不知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面临的问题,等等。教师应帮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包办代替无法解决孩子自身的问题,规则体现的是对所有孩子的公平性,等等。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告知家长自己会对她的孩子进行个别帮助,以满足孩子想要参与活动的愿望。教师要让家长看到教师对她孩子的关注,感受到教师对她孩子的鼓励,看到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建立自尊和自信。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拉近家长和教师的距离,也能促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去遵守规则。
其次,教师要反思此规则对于小班幼儿是否合理。第一,放凳子和放姓名卡应该哪个先哪个后,要充分考虑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的心理需要。一般来说,孩子兴冲冲地提早来园就是为了先插牌,教师的目的也是通过早来的先选鼓励幼儿每天早早来上幼儿园。小班幼儿动作水平本身就有待提高,如果他们因为动作慢而失去了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的机会,这样的规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更为重要的是,插牌规则对于小班幼儿是不合适的。一般插牌是从中班开始的,小班幼儿的游戏更多是同一主题或同一类型的,他们往往是看别人玩什么自己也要玩什么,因此,游戏材料的数量应该满足所有幼儿的需求。
即使是插牌,教师也应关照不同发展特点的孩子,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以保障每个幼儿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比如,第一套自选规则可以是关于早上插牌的,以鼓励幼儿早早入园,但是这对于家住得较远的幼儿可能不那么公平了。第二套自选规则可以是针对吃完午饭后的插牌的,以鼓励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吃完午餐,但是这对于吃饭始终慢的孩子可能就不那么公平了。第三套自选规则可以是关于下午起床后插牌的,以鼓励幼儿自己穿衣整理床铺,但是这对于自理能力较弱的幼儿可能就不那么公平了。第四套自选规则可以规定当天的值日生先插牌或请幼儿按小组插牌(周一是第一组先插牌,周二是第二组先插牌……)。总之,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教育需要和发展需要制定多种自选规则并加以合理运用,以保障每位幼儿都有机会选择到自己喜爱的游戏。多种插法体现的是教师的专业性,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家长了解到她的孩子总有机会第一个插牌时,她自然会认同教师的做法了。
问题3:这样提问合适吗?
今天,沈老师组织了一个小班歌唱观摩活动“挠痒痒”。沈老师以一张画了不高兴的大树的图片导入活动。沈老师先引导幼儿观察大树的表情,然后问幼儿:“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大树高兴起来吗?”听了这个提问,孩子们大多不知如何回答。这时有一个幼儿站起来回答说:“给大树浇浇水。”这个答案显然不是沈老师所想要的,于是,沈老师又做了一些引导,但孩子们还是回答不出沈老师想要的答案。最后,沈老师只好自己说出答案“给大树挠痒痒”,随后转入活动的下一环节。
在活动结束后的研讨中,有教师认为沈老师的提问不适合刚入园两个月的幼儿,原因是该问题过于开放,幼儿还没有相关经验,也不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教师应重点鼓励幼儿愿意回答教师的问题,学习大胆表达。有的教师却认为该问题适合小班幼儿,教师不必太在意幼儿能否回答,只需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空间,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的说法和建议有道理吗?请您帮助分析分析,这样的提问合适吗?音乐活动中的提问该如何把握?
(江苏无锡 凌亚娟)
答:音乐活动中的提问是开放性的还是封闭性的,是分析性的还是判断性的,是双项选择性的还是多项选择性的,等等,确实需要教师多加考虑。教师在考虑问题的类型时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明确本活动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本活动的目标是学习歌曲,那么教师的问题就应该是封闭性问题,直接指向歌词内容。比如,“歌曲里说,大树生气时,人们是用什么好办法让它高兴起来的呢?”这样的提问可以引导幼儿专注于歌曲内容,从歌词里找到答案,获得成功感。
其次,教师要明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和思维特点。即使对同一年龄班的幼儿,上学期和下学期的提问难度也会是不一样的。对于小班幼儿,所提问题可以是二选一的。就此案例而言,向幼儿提问应该包含歌词,以帮助幼儿学习歌曲。比如,“歌曲里说,让大树高兴起来的方法是给他挠痒痒还是给他唱歌呀?”如果幼儿两个都选的话,教师可以再唱一遍歌曲或者重复唱这句歌词,让幼儿注意聆听,以引导幼儿达成认真倾听歌词,主动学唱歌曲的目的。
再次,要明确本次活动的学习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的价值取向不一样,问题指向也不一样。比如,我园三位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豫剧唱段“前腿弓,后腿蹬”(我们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将之改编成了《锄草》)时,由于价值取向不同,不同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提问方式也不同。
第一位教师确定的教育目标主要让幼儿感受歌曲的韵味,要求幼儿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理解歌词内容。因此,教师在慢速地用“河南腔”清唱后,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这首歌听起来和以前听过的歌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以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对歌曲旋律的理解并提问。教师引导幼儿比较了该曲风格与其他歌曲的异同,帮助幼儿了解到该曲是河南地方戏曲。接着,教师逐句唱歌词,让幼儿体会除了旋律不一样,歌词内容也不一样。此时的问题是封闭性问题,是直接指向歌词内容的。比如,教师提问:“歌曲中‘把脚(jue)步放稳劲使匀的‘脚(jue)是指什么?”让幼儿理解河南腔唱的“脚”(jue)就是普通话中的“脚”(jiao)。
第二位教师确定的教育目标主要让幼儿根据歌词自由创编动作。因此,教师主要采取的是探究创造性学习方法。但是这种探索是有限制的,动作必须根据歌词内容来创编。因此,教师第一遍演唱后就直接向幼儿提问:“第一句歌词‘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动作把它做出来?”接着,教师根据歌词逐句引导幼儿讨论“那个草死,苗儿长得好”“心不要慌来,手不要猛”,以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并创编动作。
第三位教师确定的教育目标主要让幼儿开展锄草游戏。因此,教师主要采取的是引导幼儿观察模仿。教师所提的问题都是封闭性问题。在活动开始时,教师扮演农民出场,告诉幼儿要先学会这三个口诀,才能跟着农民去锄草。接着,教师直接示范第一个“锄草”动作,并提问:“‘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农民是怎么做的?”让幼儿直接关注教师的动作并模仿学习。接着,教师依次念唱其他口诀,幼儿在模仿教师的动作后直接进入游戏环节,从中领悟到豫剧的韵味,感受到锄草游戏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