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映敏
表演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能创造性地表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游戏。幼儿在参与表演游戏的过程中,会再现角色的对话、动作、表情,体会角色的情绪情感,并完整演绎故事情节。同时,在宽松的游戏氛围中,幼儿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改编、拓展原作中的情节、内容等。由此可见,表演游戏统整了幼儿文学想象中两个方面(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经验,并将幼儿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过程性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然而,由于教师的指导能力不足,许多幼儿园很少开展表演游戏;有的幼儿园虽然会开展表演游戏,但由于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表演游戏的价值,往往要求幼儿机械模仿作品中角色的对话或动作,使游戏变得枯燥乏味,失却了发展幼儿文学想象核心经验的重要价值。为此,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表演游戏促进幼儿文学想象核心经验的学习与发展。
一、选择适宜的文学作品
选择文学作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文学作品中是否蕴含丰富的文学想象要素。并不是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适合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在各种儿童文学体裁中,童话是比较适合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优秀的童话往往有着鲜明的角色形象和有趣的故事情节,其中典型的角色动作,简单、重复的角色对话,以及幼儿可以感知和体会的情绪情感等,是幼儿理解故事并在表演游戏中再现故事情节、创造性地发挥想象的必备要素。
二是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幼儿文学想象能力的发展会经历从具体要素的想象到抽象要素的想象,从单个要素的想象到完整要素的想象的过程。因此,适合小班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作品有如下特点:情节简单、有趣、多次重复,角色以幼儿熟悉的动物为主,数量宜少于4个,角色动作特征明显,对话语句简短、重复、琅琅上口,角色情感表达直白。如《小铃铛》《拔萝卜》《小兔乖乖》《下雨了》等。适合中班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文学作品有如下特点:情节较为丰富,有重复,有场景转移,角色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幼儿熟悉的动物,数量宜少于6个,角色对话的语句结构比较复杂,句子较长但有重复,角色情感表达比较直白,但有一定的变化。如《三只熊》《萝卜回来了》《小羊和狼》《三只蝴蝶》《三只小猪》等。适合大班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文学作品有如下特点:情节复杂,场景多次转移,角色丰富,数量不限,角色对话的语句结构复杂,角色情感变化细微。如《龟兔赛跑》《雪狮子》《小熊拔牙》《小熊请客》《没有牙齿的大老虎》《白雪公主》《月亮船》等。
二、以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
幼儿要表现出文学作品的内容,首先需要理解文学作品。教师可以组织集体性的文学作品学习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幼儿园晨间、餐前、睡前的讲故事活动和家庭亲子阅读等方式引导幼儿理解文学作品,并在开展表演游戏前重点帮助幼儿理解其中关键要素。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幼儿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及其特征,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现出角色的表情和动作,掌握角色之间的对话。
如,在开展中班《三只蝴蝶》的表演游戏之前,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三只蝴蝶在哪里,它们为什么要躲雨,去了哪些地方躲雨,后来怎么样了……在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想象三只蝴蝶在花园里会做哪些游戏,引导幼儿做一做蝴蝶飞到不同花前面的动作,鼓励幼儿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以体现蝴蝶的心情,通过师幼、同伴合作表现花和蝴蝶的对话。由此,幼儿通过倾听、问答、模仿、想象等方式充分理解和掌握了故事内容。
三、给予幼儿适时的支持与指导
(一)创设环境支持幼儿的表演游戏
1.做好表演游戏的场地安排
安排表演游戏场地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根据游戏角色数量和内容安排大小适宜的表演空间。空间过大,会出现一些幼儿由于听不到或者观察不到同伴的表演而游离于游戏之外的现象;空间过小,又会导致幼儿因拥挤而发生争吵。其次,要减少干扰。表演游戏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外界的干扰会妨碍幼儿游戏的开展。因此,教师在划分游戏场地时要尽可能减少不同游戏群体之间的相互干扰。此外,有时可根据文学作品中的场景灵活安排场地以便于游戏的开展。如,表演游戏《小兔乖乖》涉及敲门、开门等情节,因此,教师可直接把游戏安排在“娃娃家”来进行。
2.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
表演游戏中,游戏材料主要是表演的道具。因此,教师在投放时要关注材料在引发幼儿游戏兴趣、推动幼儿游戏发展方面的作用。对于小年龄幼儿来说,复杂、繁琐的道具会使他们专注于操作、摆弄,从而妨碍表演游戏的开展。因此,对小班幼儿来说,最适宜提供角色挂牌帮助他们区分角色;对中班幼儿来说,指向性明确的头饰和与角色形象相对应的服装、道具有助于其生动演绎文学作品;对大班幼儿来说,各类自制服饰和道具有助于他们发挥创造想象,深刻表现文学作品。
3.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
轻松、自由、关爱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表演游戏中建立自信。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接纳幼儿多样的游戏表现。每个幼儿由于对文学作品理解的不同以及表达表现能力的不同,在表演游戏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此时,教师要接纳幼儿个体间的差异,尊重幼儿的不同想法。其次,要充分信任幼儿,体现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教师高控的结果必然使幼儿的表演游戏变成教师导演下的“游戏”。第三,欣赏幼儿的表演。大多数幼儿的表演在成人眼中算不得精彩,但教师必须学会从儿童的视角去欣赏他们的表演,使他们树立自信,乐于表现,敢于表现。
(二)丰富幼儿的表演经验
幼儿的表演游戏不同于其他游戏,有着相对固定的脚本和游戏规则,对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幼儿的表演经验,以促进幼儿文学想象能力的发展。
1.回忆故事,激发表演兴趣
教师可通过出示故事挂图、图画书封面或故事中主要角色的头饰或手偶的方式引导幼儿回忆故事。首先引导幼儿回忆故事内容,然后重点提问故事中角色的动作、表情、对话等,最后鼓励幼儿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如,在中班《三只蝴蝶》表演游戏的组织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你还记得《三只蝴蝶》的故事吗”,鼓励幼儿回忆、复述故事的内容,并重点帮助幼儿回忆主要情节;通过提问“如果你是蝴蝶,你会怎么飞”“你能说一说蝴蝶说的话和花儿说的话吗”,鼓励幼儿表现出自己对故事中这些想象要素的理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初步了解幼儿对故事中文学想象相关要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选择角色,初次游戏
在幼儿理解故事情节、角色、动作和表情等要素之后,教师提供角色头饰等材料,让幼儿装扮成自己选择的角色,帮助幼儿从角色形象上进一步明确自己所要表现的文学想象要素。教师担任旁白,通过语音、语调的变换等方式提醒相关角色入场,用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词语提示幼儿相关的动作或对话。如,在《三只蝴蝶》的表演游戏中,教师先请9名幼儿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幼儿根据故事的发展一一上场,表现出花儿与蝴蝶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初步了解幼儿的表演水平和文学想象核心经验的发展水平。
3.讨论分析,鼓励多样化表现
刚开始,有的幼儿表情不够丰富,动作过于单一,有的会忘词,出现冷场的现象,还有的虽乐于参与游戏,但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是怎样的并不明确。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表扬初次游戏中的“好演员”,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才能更准确、多样化地表现出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动作和表情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促进幼儿文学想象核心经验的发展。
如,在《三只蝴蝶》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了交流分享:“你觉得哪些小朋友表演得很精彩,为什么?”有幼儿提到:“我看到××表演的红蝴蝶很冷,它在发抖。”其他幼儿听了纷纷模仿起来。教师追问:“人在发抖的时候,说话声音会怎么样呢?”引导和鼓励幼儿尝试用发抖的声音表现蝴蝶所感受到的寒冷。通过这样的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幼儿从只关注表现故事情节,转向同时专注于故事中角色的语调、神态、表情、肢体动作,从而对角色的情绪情感有更为真切的感受,对故事情节有更为细腻的理解和把握。
4.再次游戏,自主表现
经过对角色形象、动作、对话、表情等的进一步讨论,还没有尝试过表演的幼儿跃跃欲试,而已经尝试过表演的幼儿想完善自己的表演,此时,教师可再次组织幼儿开展游戏,重点观察幼儿表演时的对话、表情、动作,并借助拍照、摄像等技术随时记录幼儿的表现。教师不再进行旁白,偶尔会通过眼神、图谱、手势等方式给予必要的提醒,以充分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
5.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
在幼儿已经能比较准确、多样化地进行表演后,他们会逐步自发地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因此,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鼓励他们丰富表演的内容,对维持幼儿的表演游戏兴趣,促进幼儿文学想象核心经验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创造想象的范例或组织进一步的讨论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如,在《三只蝴蝶》的表演游戏中,教师播放了区域活动中不同小组表演《三只蝴蝶》的录像,幼儿看后深受启发。教师及时组织幼儿讨论“他们表演的跟我们刚才表演的有什么不一样”,启发幼儿思考更多的表演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表演不一样的《三只××》。
通过“回忆——游戏——讨论——再游戏”的过程,幼儿积累了表演的经验,教师通过观察、组织讨论和分享、示范、指导等方式,促进了幼儿文学想象核心经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