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斌
〔摘要〕 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自信,要澄清马克思主义有无政治学的疑问,明确政治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构建的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政治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的规律,以阐述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根本任务,科学地继承、变革和提升中华民族历史文明中的优秀政治遗产;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政治理论话语体系,坚持中国立场、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自信,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6-0058-04
理论自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应有品质和特性,这种自信是广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者在坚持正确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对象并不断探索和解决当代中国现实政治难题中形成的。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生活智能化、交往信息化引发的多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交流激荡,既为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也使之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面对急速变幻而又纷繁复杂的社会转型和多元竞争的政治意识形态,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自信,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学的科学发展,需要解答诸如马克思主义有无政治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构建以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理论话语体系等诸多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澄清马克思主义有无政治学的疑问,明确政治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有无独立的政治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者来说,似乎是一个自虐性的命题。但这确实是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自信首先需要回答的前提性问题。因为,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要么被认为缺乏理论性、系统性以及有违现代政治传统而遭到忽视甚至排斥,要么被人们直接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或科学社会主义。意大利人科莱蒂就曾断言“马克思主义缺少一个真正的政治理论” 〔1 〕。对此,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架构及其政治学的发展史中探究其被无视甚至被排斥的原因。
首先,政治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将之等同于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曾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自此以后,不少人长期把列宁的这种划分绝对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只有这三个组成部分,应该说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划分,“并不是作为三个不同的学科体系存在,而是作为三大批判——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所指向的‘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而存在的” 〔2 〕 (P3 ),是作为“一块整钢”而存在的。为了给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提供科学论证,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为之深入研究而且硕果累累的学科门类,就有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它们浑然一体,俨然像一块难以分割的整钢。忽视乃至排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存在,是与马克思主义整体建构的内在特性相背离的。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门政治学说,是一门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政治学说。实际上,马克思主义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甚至是爆炸性的政治现象。马克思主义在现代政治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以及它被当作一种政治武器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学界将马克思主义等同于科学社会主义,那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比之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其他分支学科更能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但将科学社会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则明显不妥。科学社会主义是政治学科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等诸多系统的综合性的科学。从广义上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语,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从狭义上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以政治为先导,从总体上综合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3 〕 (P10-11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虽有交叉和重合之处,但二者在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话语体系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不能将二者等同。如今,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之间的关系,在学界的多年研究中已经逐渐变得清晰。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遮蔽甚至被淹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英国政治学家密利本德曾对导致人们忽视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存在政治学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一是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与经由列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之间在政治学的某些方面存在争议,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甚至爆炸性的政治含义和政治后果的问题;二是从马克思本人起,所有主要马克思主义者对政治理论的探讨多半是不系统的和片段的,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需要仔细“辨认”;三是 “胜利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政权的主要政治问题在苏联已经得到解决,这些问题只有社会主义的敌人才会提出来,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主体”对政治学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采取了完全缄默或极端敷衍的态度;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基本区分,也使马克思主义内部出现一种忽视政治理论或对政治问题非常自负的倾向 〔4 〕 (P2-18 )。
在中国,引发马克思主义有无政治学疑问的重要原因,是其曾被长期取缔的历史经历。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恽代英、邓初民、高振青、傅宇芳等人就曾初步建构起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学科体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也曾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如何建设一个稳定、高效的社会主义政权体制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向苏联学习,用马列主义理论替代政治学。于是,在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政治学科被当作“伪科学”而被取消了。自此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大陆消失了30年,直到1979年,邓小平在理论务虚会上呼吁:“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5 〕 (P180 )长期被取消的经历,使得许多人对它不但陌生,而且还有许多误解,认为政治学是说空话、搞策略、耍手腕的“学问”,甚至有人还认为它是“犯上作乱”的学问,等等。这些错误观点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声誉,也增加了人们对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质疑。
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构建的基本原则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政治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首要的基本原则。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政治学家张友渔等人就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和从中国实际出发来认识我国的以及世界的政治,作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必须坚持的两条基本原则,认为这样才能“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又富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元竞争并存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自信,关键是要在一些最基本的重大理论问题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以及政治发展道路等涉及党和国家根本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上,绝不能有丝毫动摇。新自由主义在俄罗斯、拉美和阿拉伯世界造成的恶果,我们要引以为鉴。同时,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教条。在中国,既有“食洋不化”的“西教条”、“食古不化”的“古教条”,更有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东教条”。顺应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破除各种“教条”的束缚,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自信,需要在深入研究并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等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互动中推动中国政治学的健康、科学发展。
第二,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学,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的规律。现代西方政治学是西方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自信,虽然需要对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优秀成果进行辩证地分析、批判、吸收和借鉴,但我们研究西方政治学说,绝不能忽视其鲜明的阶级性,绝不能把西方政治学说当作政治学的普遍原理并教条式地不加分析地一律接受、全盘照搬,更不能把西方国家政治发展规律和模式作为普世规律和唯一模式来遵循。现代西方政治学说的主流反映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是它的政治理论表现。中国是一个东方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现代政治学理论发展成果,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其目的之一是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民主成果和政治制度。然而,现代西方政治学说不可能系统阐述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成果,也不可能给我们指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与改革的规律和道路。与此相反,它有可能包含着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责难之意。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政治嗅觉。
第三,必须以阐述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根本任务。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中国梦”和党的“两个百年”目标为牵引,运用现代政治学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在总结、继承和发扬中探索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内在规律, 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现代中国的政治学,要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出发点,深刻分析和总结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国情、民族传统和新鲜经验,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选择的必然性和基本规律。当前,有学者指出,建设现代中国特色政治学理论面临三大主要任务:一是阐明该理论承载的学术任务的复杂性,二是提升其核心政治学理论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科学化水平,三是加强该学科理论范式的本土化研究。因此,只有深刻认识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通过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建设的成败经验和辩证借鉴现代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成果,探索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途径、特点、规律和经验,才能形成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理论、观点、概念、范畴和话语体系,从而深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在逻辑。
第四,科学地继承、变革和提升中华民族历史文明中的政治遗产。中华民族几千年政治发展的历史遗产,是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根基、智慧源泉和文化基因。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的科学态度,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和创造性地改造。要认真总结中国政治发展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原则,用现代政治文明理念和方法,对其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总结,祛除封建糟粕,吸取历史精华,在继承、变革和提升中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容。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建构来说,西方政治学理论无疑是参照和借鉴的学术前沿,但是这种参照和借鉴必须以“中国化、现代化”为归宿,主要地还是要通过吸取、融合国内外政治发展实践的新经验、新成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继承、改造和提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政治遗产,铸造中西合璧的新的政治文明。这就需要我们辩证肯定和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政治文化遗产和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在努力实现中国梦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发展,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伟大贡献。
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政治理论话语体系
政治理论话语体系作为政治学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是政治发展实践进程和价值观念的现实反映。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理论话语体系,不仅是推动中国政治学研究本土化的必要手段,是提升我国国家软实力的必要举措,更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交流网络化的时代挑战和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笔者认为,中国立场、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政治理论话语体系的三个关键要素。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是在明确逻辑前提的基础上去选择话语和运用话语,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充满吸引力、竞争力、感召力、影响力、解释力和指导力的政治学理论逻辑体系。这个逻辑前提只能是中国立场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而不是别的立场,否则,就会受西方理论话语体系的影响,甚至丧失政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坚持中国立场就是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围绕中国问题,用中国的政治学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寻找政治话语中的文汇点,不断概括和打造出符合时代特征和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政治理论范畴和语言表述体系。这就需要把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和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拓展学术视野,开阔思维模式,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术思维、学术观点和学术方法,并结合充满时代气息的思想和精神,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来构建一套适应现实社会发展需要的话语体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立足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实际,在政治实践和比较研究的理论探索中,系统地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成果进行系统发掘、整理、升华和推广,在运用多种话语和方式讲好中国民主故事的过程中,实现“中国民主经验”的理论升华,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民主理论话语体系。唯此,才能在当代世界民主理论话语霸权中逐渐赢得主动权、掌握话语权,用中国特色的民主实践、民主经验和民主理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从而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
民族情怀就是要坚持古为今用和科学的历史主义原则,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创造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对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而不同的文化胸怀、民为邦本的人文情怀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等中国传统文化优良传统的现代诠释,为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思想注入民主、科学、法治的内涵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使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政治话语体系的理论源泉和精神标识。在建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政治话语体系中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需要通过大力倡导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创新意识,破除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僵化、落后的观念、意识及思维和行为方式,特别是要有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和面向未来的意识方式,运用当代中国政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批判地吸收和借鉴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创造性地提升当代中国政治理论研究的历史厚重感和水平。
当然,这还需要中国政治学界具有国际视野,即从经济一体化化、政治民主化和多元文化融合等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来思考中国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大众化、民族化、国际化和时代化等问题。以世界的眼光和胸怀,从中国走向世界或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视域建构与世界接轨的话语体系,就需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化和绝大多数国家政治话语系统存在差异的事实,从构建和谐世界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层面或高度来认识问题,形成新的明晰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和富有国际影响力的政治话语体系。其核心是通过践行并广泛宣传“政治文明”、“和谐社会”、“中国道路”、“中国梦”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新的引领时代发展的政治话语,创造出一套敢于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交锋的民主话语体系或国家治理话语体系,并从世界不同民主话语体系的竞争、交流、吸收、借鉴中建构一个有助于创造新话语、新理论、新规则的创新体制,以此推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民主话语的跨文化交流和传播,提升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政治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这是一个需要百倍努力的艰辛过程,只有立足中国政治发展实际,坚持中国立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用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全球视野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和西方政治学理论中可借鉴应用的因素,才能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同时又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这就需要我国政治学界着眼于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前景,在正确处理政治学指导思想的一元性与学术观点的多样化、政治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政治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等诸多问题上,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理论自信与自觉,用鲜活的中国特色的现代政治理论话语体系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作出更大的理论贡献。
参考文献:
〔1〕L.Colletti. A Pol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Interview〔J〕. New Left Review,1974 (4).
〔2〕孙正聿.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上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高 放,李景治,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英〕拉尔夫·密利本德.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M〕.黄子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周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