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教育在教育家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2014-05-30 12:37陈婷婷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4年6期
关键词:教育家师范生培训

陈婷婷

随着社会对教育家需求的不断加大,教育家培养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对教育家及教育家素养、教师教育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阐述教师教育在教育家产生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针对现阶段教师教育在未来教育家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强化教师教育在教育家培养中的作用。

近年来,“教育家”成为教育领域热议的一个话题,但教育家的成长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师教育在教育家成长过程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教师教育对教育家素养养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出发,论述教师教育在教育家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当前教师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使其更利于教育家的成长。

一、教育家与教师教育简述

(一)教育家简述

1.何为“教育家”。何为“教育家”,当代学者对教育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程斯辉教授认为,能称得上教育家的,应该指那些在前人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过富有成效与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为其所处时代培养出许多有用之才的人,以及那些在前人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过独到的教育理论并产生过一定社会影响的人。沈玉顺教授认为,“教育家”是指通过亲力亲为的教育实踐创造出重大教育业绩,对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是一个用于描述高层次杰出教育人才的概念。尽管不同的学者对教育家有不同的认识,但从上述定义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其相通之处,教育家应该是这样的人:第一,教育家是在教育领域内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人;第二,教育家是做出过重大教育贡献的人;第三,教育家是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人。

2.教育家素养。教育家之所以能有资格被称为“家”,是与其自身的优秀素养是分不开的。在此,笔者从人格素养与教育素养两方面对教育家的素养进行论述。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稳定的心理品质,高尚的人格是教育家与一般教育工作者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教育家来说,其人格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尚的道德修养;第二,崇高的教育信仰,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信仰,是其乐于为教育事业承担责任,勇于献身的源泉;第三,自我实现的追求,教育家正是因为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追求,才能在工作学习中不断努力,从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成长为受人尊敬的教育家。教育家教育贡献的产生是与其自身深厚的教育素养分不开的,教育家的教育素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专业知识;第二,教育专业能力;第三,教育专业精神。

(二)教师教育概述

教师教育是指培养师资力量的专门性教育,涵盖教师职前培养、教师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三个方面。教师职前培养是指师范生在正式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前所接受的教育。其课程设置包括三类:第一类,普通教育课程;第二类,专业教育课程;第三类,教育学科课程,教育学科课程主要以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法为主,同时包括教育实习。教师入职培训是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刚刚进入岗位的教师开展的教育活动,教学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学校概况、教育政策法规、教学科研及班级管理等。教师职后培训指的是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所进行的一切再教育。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育科研培训等,从而达到更新教师知识、提高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教师教研积极性的目的。

二、教师教育在教育家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一)职前教育为教育家的成长打下基础

1.教师教育课程提供为教育家的成长知识基础。教育家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知识必不可少。教师的职前教育可以为师范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教育学知识,职前教育能够为师范生提供全面系统的课程学习,促进师范生教育素养的养成。教师职前教育为教育家的产生铺平了道路,相较于非师范生,师范生能更早地用专业的眼光来看待教育,不得不说这一优势来源于教师职前教育。

2.职前教育实习为教育家的成长打下技能基础。教育实习是教师职前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教育实习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教学能力,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为更好地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基础。教育家经历了从普通教师转化为教育家的过程,而教育实习则可以帮助一名师范学生更好更快的转化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继而从合格的教师变为优秀的教师,最终成长为教育家。

3.学校文化对教育家的职业观存在引导作用。真正的教育家都是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充满信仰的。对师范生来说,他们接受师范教育所在学校的学校文化或氛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们对教育的态度。一方面,多数学生是出于自己对教师这一工作的兴趣而选择学习师范专业;另一方面,师范生的教师也是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师范生的学校文化帮助学生形成对教育的兴趣和热爱,帮助学生较早的树立从教的职业观,这种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乐观的面对从教过程中的困难,在教师岗位上“从一而终”。

(二)职后培训为教育家的成长提供助推力

如果说教师职前教育的侧重点在理论知识的学习,那么,教师职后培养的侧重点则是提高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教育家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这些成就是在不断的教育研究中实现的。以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为例,他在主持南京市中小学教育整顿改革实验中,以研究股为核心,建立学校教育课内部组织机构,总结推广教育专门知识研究和实际经验。在学校工作中,陈鹤琴始终以一名研究者和学习者的角色参与其中,不断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发展。这种在工作过程中开展的培训活动,对陈鹤琴自身教育能力的提高以及教育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作用,并成为支撑陈鹤琴成为著名教育家的重要力量。

三、教师教育在教育家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职前教育为教育家的产生奠定基础,教师职后培养为教育家的成长提供强大的助推力,接受教师教育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教育家的成长离不开教师教育。纵观当今社会,为什么有卓越成就的大教育家并不多,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一)培养目标不高

从全国各师范高校的总体情况来看,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要求具备成为教师的基本素质,其中提出要培养“教育家”的学校是少之又少。学校培养目标会对学生或教师职业目标的设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定位于“合格教师”的培养目标势必不利于学生及教师高职业理想的确立,因此,没有成为“教育家”的职业理想,师范生又怎么会为成为“教育家”而努力奋斗。

(二)现有教师教育未指向教育家素养

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一直是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所谓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是指在教师教育中学生学术素养培养和职业技能培养孰重孰轻的讨论。具体表现在教师教育中,即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所占比例的高低问题。在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中存在两个倾向:第一,学术性倾向。第二,师范性倾向。对与教育家来所,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都是必不可少的素养,教育家的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的科学实施,教学技能的提高会促进理论知识的不断深化。而当前教师教育师范性与学术性之间的不平衡,对教育家的成长极为不利。

四、改革教师教育,促进教育家成长

(一)革新教师教育理念

1.确立“培养未来教育家”的高培养目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教育家之所以能成为教育家,因为他们有成为教育家的理想,时刻用教育家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没有成为教育家的目标,就不会用教育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师范生来说,学校确立“未来教育家”的培养目标,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确立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甚至是教育家的职业理想;可以为学生营造以培养未来教育家为目的的学校氛围;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职业理想制定可行的培养内容。而对于已经走上岗位的教师来说,不仅培训机构要确立培养“未来教育家”的目标,作为教师工作单位的学校也应如此,这一目标的确立,可以帮助教师形成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提高对挫折和困难的抵抗能力,唤醒教师的专业意识,激发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内在动力,从而不断的追求自我实现。

2.引导学生与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教育家的产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教育家专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一名师范生,到新手教师、合格教师再到优秀教师、最后到教育家,其成长过程离不开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持续发挥,学校要引导学生和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重视知识的累积、教学及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完善教师教育培养课程

1.兼顾“学术性”与“师范性”。学术性与师范性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基础,它们解决的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实际上,教师教育的“学术性”和“师范性”是统一于一体的,它们之间应该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它们的相互融合才形成了教师教育的特性。因此,要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教育家的成长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基础,实现专业学科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的合理分配。课程的设置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教育上的语文、英语、思想政治等方面,同时应强化信息技术类课程、数理类课程、艺术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言语表达类课程和职业规划课程,以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2.建立具有各自特色的课程体系。有的教育家或许在相同的研究领域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教育家与教育家之间在研究特点、思维方式上是各具特色的,不论教师职前教育还是职后教育,其培训机构都应该设置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对职前教育来说,师范院校应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对职后教育来说,教师培训应以校为本,将自身理论学习与学校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以利于教师养成创新意识,帮助教师在博大精深的教育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

(三)实现教育家培养一体化

1.建立一体化的教育家培养共同体。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教师教育改革浪潮中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改变大学垄断教师教育的状况,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的制度”。教育家的培养应本着合作的理念,实现培养机构一体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学间合作,师范大学、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等之间合作培养;二是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同时,可以联合政府、社会机构的力量,实现各级各类培养机构间的合作,本着双向互惠的原则,以促进未来教育家的成长。

2.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虽各有侧重点,但并非对立不可融合。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教学内容的衔接性,职前教育能为职后培训奠定知识基础,为教师工作提供指导,职后培训能够帮助教师深入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第二,师资力量的均衡性,不同的教师对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工作各有侧重,但一个合格的教师不能割裂职前职后的知识联系;第三,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一般来说,职前教学方法主要为讲授,职后为自学研讨,这两种教学方法之间较为对立,习惯了职前教学讲授方法的教师在职后培训中不能很好的适应职后的自学研讨式学习,因此,要改善职前教育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学习的自我研究、反思和总结能力。

3.加强本硕博培养的一体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及教师专业化发展,人们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本科阶段的学习为师范生打下教育基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教育有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为未来教育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应该鼓励广大在校师范生和教师树立提高学历层次、继续深入研究教育的意识,同时,加强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间的连贯性,从而奠定全面系统的教育理论基础,提高教学及科研能力。

(四)充分发挥教育家在教育家培养中的作用

不论是教师职前培养或是教师职后的继续培训,强大的师资力量都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育家需要教师的培养,更需要教育家的培养,教育家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技巧、强大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理想的确立,都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教师教育过程中,教育家的教育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应充分调动教育家在未来教育家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开展教学活动,组织交流论坛、讲学等活动,加强师范生、教师与教育家之间的互动。

综上,教师教育与教育家产生间的关系就如同“根基”与“树”的关系,只有深厚的根基才能历经风雨,成长为一棵蒼天大树。在此,并不代表只有接受教师教育才有成为教育家的可能,纵观历代教育家也并非全是“科班出身”,但重点在于教师教育为教师未来发展成为教育家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思维基础和情感基础,有助于教师形成成为教育家所必备的素质素养。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教师教育与教育家产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教师教育的优势,培养出更多的教育家。

参考文献:

[1]程斯辉.当代教育家论[J].教育评论,1991(6).

[2]沈玉顺.“教育家”评价标准建构及其内涵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9).

[3]陈时见.教师教育课程论:历史透视与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92.

[4]孙孔懿.论教育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74-376.

[5]林森.教育家办学导论: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使命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64-266.

[6]王艳玲.教师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9.

猜你喜欢
教育家师范生培训
教育家与儿童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