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014-05-30 10:48赵瑜
教育管理与艺术 2014年6期
关键词:卡片应用题解决问题

赵瑜

我明显地感觉到解决问题是小学生的一个难点,每次测验总是在“解决问题”这部分丢分;“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拦路虎”。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解决问题”的要求是: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针对课程标准的这一目标,结合平日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对数学信息进行筛选

新课程数学教材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解决问题”的呈现形式,大多是以情境图的形式出现。这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提取、筛选与数学问题有关信息,舍弃不用或者暂时没用的信息。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呢?

(一)从图形入手

例如一年级下册课本20页做一做,给出了一幅图,上面画了15只小鹿,有6只待在原地;有17只小鸟,有8只飞走了;图下的问题有(1)树上有几只小鸟?(2)跑了几只小鹿?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求学生从图中找出信息开,如果仅仅只看问题是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所以,图文结合的解决这类问题,学生必须看明图意,再图文思考解决策略。

(二)从问题入手,从后向向前找信息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小熊购物”一课时,问题(1)我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该付多少元?通过学生的自主练习,发现许多学生将题中的信息乱用。我问学生为什么用到其他的信息?学生无语。可见,学生根本就没有“钻”进题意中去。我让学生再次读题后问: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只需要那两条数学信息?学生这才明白与面包和饮料的单价有关系,与饼干、花生、糖果的单价暂时无关。

(三)据断句,逐步解决问题

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这一单元时,许多问题需要按照题中叙述的前后顺序逐步解决如:我带了100元钱,买了一袋大米,剩下的钱∥可以买几桶方便面?

这种类型的题通常先组织学生读题,在每读到有未知问题出现的时候就停顿下来,让学先计算出结果,然后再往下读,再解决未知问题,依次进行。上面的这道题当学生读到“买了一袋大米,剩下的钱”时停下来,让学生展开讨论与计算“剩下的钱”如何去解答。

(四)认真读题,排除“捣乱”信息

在数学教材中,有一些应用题故意设置了一些干扰学生思维的无关信息,这就要求学生能独具慧眼删除题中的无用信息。如,在一年级数学下册课本上有这样一道题;爷爷有50元钱,买了一个杯子和一副眼镜,用去多少元?(杯子9元, 眼镜25元) 许多学生列式;50-9-25=16(元)。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不读题,不审题造成的。

二、对比联系,总结归纳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讲,至少要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求“一共”就要用“加法”,求“还剩”就要用“减法”这样最简单的思想。

在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求谁比谁多(或少)几的问题与求比谁多、比谁少几的问题学生容易当成一回事。为了区别这两类应用题,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进行对比性练习来加深学生对这两类问题的理解。

1.女生65人,男生42人, 女生比男生多几人(男生比女生少几人)?(提减法问题)

2.女生65人,男生比女生少23人, 男生有多少人?

3.男生42人,女生比男生多23人, 女生有多少人?

对于1题的问题学生都会,但2题和3题学生在提问时就出现思维混乱了。教师引导:2题中谁的数量已经知道了,谁的数量没有直接告訴我们?生:女生的人数已经知道,男生不知道。师;现在我们就要对不知道的提问。经过教师的这一引导,学生立即提出了“男生有多少人?”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男生有多少人?要读那一条信息?生:男生比女生少23人。师:比女生少23人,也就是比65少23。此时可以让学生比画手势的方法理解要用减法做。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求谁比谁多(或少)几的问题都要用减法做。求比谁多几的问题用加法解决,求比谁少几的问题用减法解决。

还有下面这两类应用题也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进行对比性练习。通过提问题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于加减法乱用。

1.我送给别人23张卡片,还剩42张卡片,我原来有多少张卡片?

2.我有65张卡片,给别人23张,我还剩多少张卡片?

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后仔细体会“还剩”“和”“原来”的意思,使学生理解“还剩”要用减法来解决。求“原来”没有变化之前的要用加法来解决。

三、培养检查的好习惯

学生经历了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正确的选择了算法以后,一般都能列出算式并计算。但此时,并不代表应用题的全过程已结束。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一种习惯,即检验的习惯。检查单位名称,答案是否写全,写对了,验证计算是否合理正确。这对与学生今后学习应用题乃至学会做人,都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首先,在书写单位名称时,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有时候从问题中很难寻找到单位名称。因此,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平时多积累知识,以便往后自己独立地进行判断。

其次,应用题答案的书写也是一个头疼的事,部分学生答非所问。比如问题问的是这些钱够不够?学生往往答的是算式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强调问题怎么问就怎么答。

最后,检查所得到的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即把算出的结果与原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联系起来。首先检验所列算式是否符合题意,可以结合题目说一说算式的含义;其次检验计算有无错误。

总之,面对姿态万千的实际问题,教师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积极引领学生去体验,感悟与实践,使知识得到真正的内化,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走出无从下手的“沼泽地”,迎来通向成功的“光明大道”。

猜你喜欢
卡片应用题解决问题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一张卡片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走近打折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