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景然
【摘要】单片机作为电类的传统专业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一直以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本文以专业为载体,探索单片机课程的系统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单片机专业系统化
【Abstract】As the electrical traditional courses,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But the teaching effect is not very ideal all the time. Based on proffesion as the carrier, this article explore systematic teaching model of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course.
【Keyword】single chipmicrocomputerproffesionsystematic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248-02 1.课程简介
单片机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实用性强,应用面广,是一门将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硬件与软件相联系的综合性专业课程。全国几乎所有开设了电类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把单片机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建设。
2.课程体系的研究
单片机概念多且抽象,指令多而难记,相当数量的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知半解,无从下手。很多高职院校单片机设备只有实验箱,开设的实践性内容较为单一。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强,不知可开设这门课的意义何在。教学内容重视软件,认为单片机就是编写程序,忽视了软硬件的结合。
2.1传统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单片机教学以教学大纲为基准,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为主要教学方式,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先概述硬件,再指令程序,最后是功能部件应用。如图1所示。
这种模式学生感觉枯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均不高,学习效果较差。而且以往的单片机课程中还要抽出几个学时来补充仿真软件的使用,使得单片机的课时紧张,教学效果就更差了。最后,单片机实验以验证性为主,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完后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差,对后续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的帮助不大。
图1章节教学法
2.2 项目式的教学体系
“项目驱动法”打破原教学结构框架,将单片机课程的核心技术分解为若干知识点,并通过具体实例来体现。一个项目需要用不同的知识点去组合和搭建,每一个项目又分解为若干任务,项目的完成是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一次完整的教学活动。表1是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项目内容及任务描述的基本模式。对单片机教学内容点进行整理分解为三大部分:基础、技能、综合。基础部分教学内容有单片机组成、实验教学平台使用、单片机输入输出口、数码管显示技术等;技能部分教学内容有:定时器/计数器、中断、串口通信、电机控制等;综合训练教学内容有:数字电压表设计和路灯控制系统等。每部分教学内容对应具体项目任务,如输入输出口对应信号灯控制实验;中断系统对应秒表系统设计等。
表1项目内容及任务分解
盡管选取了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项目,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充分掌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流程。单个项目之间没有延续性,而且与具体专业联系不大。
2.3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系统化课程是当前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普遍推广的一种课程模式,所谓系统化,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完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若干系统化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职业格。也就是将整个工作过程看做一个系统,再将它划分成若干“情境”式的模块,每个模块是一个完整的任务。这样就实现了项目的系统化。
我校与企业合作,在LED专业中开设了单片机课程。为了充分体现专业的特点,让单片机与专业很好的融合,我们摒弃了与LED专业无关的内容,设置了LED发光二极管、LED数码管、LED点阵显示屏三部分内容,它们构成一个大系统“多功能电子显示牌”。如图2所示。
图2系统化课程实施方案
3.结束语
对于多数高职院校而言,系统化课程方案只是一个课程框架,要得以有效实施,必须要开发行动导向的实施方案。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制度有待完善。高职教师队伍现状难以满足系统化课程要求。这些都是阻碍系统化课程实施的瓶颈。要想使系统化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全面展开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宇峰. LED在高职单片机课程中的灵活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
[2]赵永熹,黄云峰. 基于项目驱动法的单片机课程体系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