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娜
【摘要】科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人为因素及制度原因其优势并未得以有效发挥。本文从科任教师角度出发,在现状分析及强调其参与班级管理的意义与优势的基础上,介绍了科任教师如何有效参与班级管理。
【关键词】科任教师班级管理有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210-01 一、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中小学仍处于传统的单一班主任制班级管理模式,毋庸置疑,该模式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不可磨灭,但其众多弊端已经非常突出,由于非班主任教师很少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教育工作,这就使这些教师资源即他们的潜在管理和教育学生的能力处于闲置状态,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教师资源的浪费。【1】而对班级管理工作“一肩挑”的班主任却常常应接不暇,顾此失彼。面对这样的现状,弊端性不言而喻,精英教育又从何谈起?
造成以上弊端的原因大致有三:
1. 从角色关系维度而言,二者对参与班级管理的角色认识存在误差
归根到底,角色认识存在误差主要源于对各自责权认识不清。在我们的认识模式里:班主任主要从事教务管理、生活指导工作,而科任教师的主要工作在于教学。班主任常常是一个人专门负责某个班级,而科任教师却是要同时任教于多个班级,所以双方角色认识误差难免产生。
2. 部分科任教师缺乏班级管理意识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态度,不同的教育态度会形成不同的素质结构,表现为不同的教育行为。日常教学中,科任教师在很大程度上都会认为“教书是科任教师的事,育人是班主任的事”。教育理念如此,教育行为上对班级事务“不闻不问”就不足为怪了。
3. 学生人格特征、思维活动及行为方式趋于个性化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学生人格特征及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师生人格一对多的局面就此形成,无疑加大了班主任管理、教育和影响学生的难度。
二、 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及优势
1. 重要意义
对学生而言,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期大多发生在学校,发生在教学实践的每个环节及课内外的各项教学活动中。当问题出现时,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科任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对学生加以正确疏导,给予及时教育。教学重要,育人更重要。其次,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还可提高科任教师的自我存在感,降低教师职业倦怠发生率。
2. 优势
科任教师的有效参与将大大缓解单一班主任制中班主任人格与学生人格一对多的矛盾。科任教师同样有着丰富的教学育人经验,若能够强化其参与意识,科任教师可以在与班主任的交流反思与思维碰撞中生成教育智慧,打破思维定势,最大限度地发掘与利用教师资源,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三、 科任教师有效参与班级管理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1. 科任教师与班主任之间要加强合作,变班级线型管理为网状管理
科任教师作用与优势的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与作为班级管理核心的班主任默契配合。在科任教师如何协助方面,概括如下:
1) 明确角色责权, 切忌喧宾夺主
在教学中,科任教师不能因自己在学生中影响力较大而随意干预班主任工作, 要明白科任教师与班主任是一种合作协助的关系,是相互合作而不是喧宾夺主。
2) 深入了解,保持一致
科任教师要主动通过班主任了解自己授课班级的工作计划、活动安排和上学期(年)班务存在的问题及所采取的措施。同时,要主动向班主任谈自己本学期(年)的工作打算,以期得到支持。【2】
3) 相互学习,共同探索
科任教师可针对班级状况,将自己对班级管理的设想及其他班主任的有效做法,用适当的方式向班主任提出建议,主动向班主任反映自己觉察到的近期班风动态和学生学习状况,与班主任共同分析所授学科质量高低的原因,征求班主任和学生对自己的意见。
2. 树立与提升科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个人魅力
1) 以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从教学实践中感知,科任教师无形中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好本门课程上,更渗透在学生的思想领域和精神心理层面。基于青少年身心不成熟的特征,教师的很多方面(言行举止、思维方式、价值信仰等)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原材,所以作为教师要特别注重自己的形象,争取成为学生的“身心保健者”和“心理维护者”。当然,这同时也是一种行为示范策略,是范例功能的有效发挥,这样的指导和引领对学生更具价值和意义。
2) 恰当运用课堂管理策略与沟通技能
在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时,切忌将矛盾与问题激化或向班主任“告状式”、“粗暴式”地反映和转交,而是尽可能课内“消化”。此时,有效的沟通技巧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非语言刺激的消极影响最小,所以非语言刺激可作为科任教师的首选,若无效,则采用语言刺激。总而言之,“针锋相对”是此时的大忌,在尊重学生主體性与自主性的同时,使课堂保持高效有序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3) 建立积极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个成功的教师,会因时、因境将严格与热情相融合。课堂上,需保持“教师”这个角色应有的形象;而在课外,则需要与学生作更多生活与思想的交流,情感与价值的互动。这些交流与互动,使老师更多了解到学生的情感与个性,从而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使科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更为有效。
3. 建立并完善评价管理制度
现行的班级管理模式忽视甚至排斥了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可能性与积极性,同时,又缺乏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对科任教师的职责范围不予明确。【3】要知道班级病无论进入哪一个阶段,首当其冲必须研究的不是就事论事地处理问题学生,而是寻求整个班级制度的变革。介于此,一方面应创新评价机制,通过制度约束外力驱动,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变压力为动力;另一方面,要引进激励措施,将科任教师的福利、待遇与班级管理成效挂钩,评价标准与班级整体表现结合,充分调动起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让科任教师把参与班级管理从当作一种帮助转变为一种责任,从而强化其班级责任感与归属感。
总之,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有必要对科任教师与班主任间的合作性管理进行更深层理论分析与实践调查,为探索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叶建军、黄金梅:《多班主任制——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新构想》,教学与管理,2012.4.1
[2]彭亚青、张奎阳:《科任教师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初探》,班主任工作,2005.5
[3]党亭军:《现行班级管理亟待改进》,教学与管理,20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