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数学学习的好坏,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保证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关键词:培养;数学学习;习惯
一、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
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听课的注意力保持率是很低的,时常会出现“开小差”现象,那么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精神饱满、语言清晰、方法灵活、手段多样,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同时要求学生听讲时注意力要集中,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倾听他人想法,主动补充意见,对老师的演示、板书要仔细、认真观察;要按老师的要求认真操作学具,做好练习等。如一年级学生在认识1~10这几个数时,如果一味要求他们认真听,倒不如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吸引他们,“4”像小旗随风飘,“10”像油条加鸡蛋,“8”像麻花拧一遭……这样的教法不仅会加深孩子对数字的记忆,而且也达到了专心听讲习惯的养成。
二、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练习中很多错误是由于没有认真审题所造成的。因此,一定要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面对一道题时要认真翻来覆去地去读,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与思考,然后再确定解题方法。如:59.25+2.5×0.7-1.25=41.975这道题出现错误结果的原因是没有弄清四则运算的顺序,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更没有想到运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对应用题来说审题是关键,要弄清题里的已知条件与问题要求,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最后决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在教学中,就应该作出审题的示范,同时,还要让学生亲自体会审題的好处,积累审题经验,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首先要提供思考的材料。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特别是要激励学生进行思考,告诉他们:“想比不想好,想错了也没关系。”“只有想了,才有可能想对”。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明确“说比不说好,说错了也没关系”“只有说了,才有可能说对”。要千方百计地调动起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要培养认真做作业的习惯,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业的规范与要求。如做作业前要写好日期、作业来源,做作业时要认真,字迹工整、美观,格式正确。其次要让学生独立、专心、按时完成作业。特别要教育学生不要抄袭他人作业,不依赖他人帮助完成作业,对家庭作业做到少留多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要让任何“钻空子”现象出现,最后要帮学生养成能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学会检查的学生,才是真正会学习的学生。教师要多给学生检查机会,不要把检查机会都把握自己的手中,尽量让学生都参与到检查、评价中来,让学生个个争当“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我相信,只要教师能持之以恒地进行引导和训练,学生就会逐渐把握合理的学习过程,他们也会逐渐养成一种勤于思考、勤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主动地学、积极的学、紧张地学、高效地学,进而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杨之霞.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策略,2009(3).
作者简介:丁鹤立,男,出生年月:1981.6月,专科,就职于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韩麻营镇韩麻营中心小学,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