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菊华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如何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对比中西文化差异,拓展学生课外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西方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提高沟通技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文化渗透;初中英语;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英语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其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邓炎昌、刘润清编著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地运用所掌握的词汇语法进行跨文化交际。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eck也说:“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大傻瓜”一说虽然有些夸张,但现实生活中一些英语考试拿高分但与当地人交流时时常闹出笑话的例子却比比皆是,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对方国家的文化存在诸多盲点。可见,文化渗透在语言教学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英语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加大文化渗透的力度,并由此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二、初中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现状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多地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知识技能,而忽视了文化背景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致使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但是缺乏在不同的场合下恰当地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在当下的教育大环境中,学校、教师、学生都已经意识到文化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并在不同程度上开始关注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渗透,但是从实际教学当中教材使用、教师讲解和学生领悟的情况来看,依然有所欠缺。
近年来,英文教材都在努力寻找语法能力、交际能力和文化浸透的平衡,以及相互之间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朗文国际英语教程》(Side by Side)为例,每隔三章出现一期的“公报”(Gazette),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富含文化信息的阅读材料。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设置等原因,很多教师仍将此部分留给学生自主阅读。
文化教育被认为是一种附加和补充,而不是语言学习的根基。课堂上,教师对文化教学的关注度不够,因此文化教学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教师即使有文化渗透的意识,但只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讲解,并没有在教材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上刻意关注文化教育。
教师本身文化知识是否足够系统、精湛也影响到文化渗透的效果。目前,在日常备课过程中,教师本身对某些文化背景并不是十分了解,学校也很少组织相关的校本培训和交流学习。这势必造成学生的领悟不够透彻,也很难在交际中使用。
因此,学生的文化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依然低于语言能力。当下十分重要的是,如何从教材使用、教师素质提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提高文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導下,以类似学科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实践,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
三、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
从人类文明之初至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社会,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始终没有间断过,并且变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任何国际交流都归结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国际交流是跨语言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跨语言的背后是跨文化。中国与说英语国家相距较远,生存的空间不同,历史不同,因而社会影响也不同,所形成的文化背景有天壤之别。假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加大文化的渗透力度,学生在某些场合会因缺乏常识而贻笑大方;更严重的可能会引起误会,造成不必要的“公关危机”。中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决不能因片面追求高分而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漠然置之。因此,英语语言教学必须注意文化背景知识和思维方式,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同步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只一味地注重语法的教授,从一定程度而言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路也不能走得更远。初级教师注重“授人以鱼”,中级教师秉承的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清楚地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近几年新编的中学英语教材中,许多课文以及阅读材料都选自英美国家原始材料,涉及文化因素的语言内容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技能培养同步推进。因此,一位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语言知识,理解和传授语言符号,而且要有足够的西方文化底蕴,能通过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掌握“活语言”而不是“死语言”,使得学生掌握英美文化的精髓。所以,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师更应该注重在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在渗透文化教育时,教师应结合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英语水平、认知能力、接受程度等有意识、有选择地进行补充。笔者曾经在阅读教学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多次尝试文化渗透,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例如:对《朗文国际英语教程》(Side by Side 2)中的Friday 13一文,初一年级学生已经知道Friday 13 即黑色星期五,对西方人来说是个不吉利的日子,笔者适时地鼓励他们自己找原因,扩展了阅读的纵向;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做一个有关中西方迷信的presentation(展示),学生兴趣颇高,从阅读中了解了很多西方的风俗,也从活动中增长了很多知识,扩大了阅读的横向。
又如:在上海版牛津教材9B第三章课文The night of the horse(《木马之夜》)时,笔者补充讲解希腊文化,介绍特洛伊战争的起源,学生对赫拉、阿西娜、阿弗蒂落等名字充满了兴趣,也对他们的关系充满好奇,并在笔者的建议下饶有兴趣的看了电影《特洛伊战争》,后面更引发了诸多讨论:如果你是帕里斯,面对三位女神的选择,你会选谁?为什么?如果你是护城队长,在士兵报告特殊情况时,会如何?除了木马,你还有什么更胜一筹的兵计?所有这些问题,都引发了学生之间激烈的讨论,更激发了他们自发学习希腊文化的热情,阅读了多篇介绍希腊神话的英语短文,进一步丰富了文化知识。由此,整个课程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都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2.了解文化差异,提高沟通技巧
在中學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关注文化实质与内容对语言形式、习得、运用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要着力解决构建在其他民族文化基础上的语言习得和运用的文化阻抗问题。中华文化与英美文化虽然有许多反映人类文化的共通之处,但在很多方面又存在差异。在中华文化背景下,我们如果不了解英美文化,即使进行了相当多的语言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掌握了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也不可能自如地进行英语的理解和表达,因为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都存在一个潜在的前提——文化理解。
在日常生活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不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就有可能出现语用失误,形成交际障碍,造成文化冲突。
低年级的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应该学习大量的日常用语,做大量的听说练习,因为其中涉及到的英语日常用语文化背景复杂多样,十分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而教师在讲授日常用语时,应有针对性地对教材中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在日常口语和交际中的应用进行同步解析;同时,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语言是不断发展的现实,因此在渗透文化教育时要注重材料的时效性与实用性。
比如:我们很早就被告知英美人不能接受别人询问他们的年龄、个人收入等问题,认为这是在干涉他们的私生活;而中国人谈这些问题则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中国人喜欢谦虚,在听到别人表扬自己时总是要自谦一番;而英美人则直接说“谢谢”,认为自谦是虚伪的表现,同时也可能导致别人误认为自己无能。但现在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业正在悄然进行互融,如果我们依然沿用老套的事例,我们的学生在走出国门或与西方英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难免会信息滞后,交流生硬,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首先采用相互比较的方法找出中西文化的异同,给学生点出差异所在,然后针对差异从不同方面设置练习,并要求学生在日常练习中逐步掌握正确的表达和交往方式。
3.渗透文化特征,进行习语教学
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习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文化,并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
例1:Ive got cold feet.
字面上理解是“我的脚很冷”,但如果回答“要不要穿上厚袜子”等就贻笑大方了。实际上,“害怕、临阵退缩”才是cold feet的本意。
例2:A: Im preparing an interview offered by IBM Company. It means a lot to me.
B:Break your leg. You can do it.
从字面含义看,B的回答非常令人费解,怎么别人想要从他这里得到鼓励与肯定,他反而触人家霉头,要“把腿断掉”。如果不明就里,A或许与B结交也不无可能。当然,如果已经知道这个短语的含义是“祝你成功”,相信又会是另外一种可能。
习语不仅难以理解,更难于运用得当。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注意体会,对于不能理解的习语一定要查词典。只要能持之以恒,一定可以正确地理解习语并准确地使用它们。
像以上这些反映文化差异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如此,有的学生虽然语言知识和词汇量都掌握得不错,在一句话中没有不认识的生词和短语,表面意思也能理解,但却无法体会出句子背后的隐含意义,这其实就是缺少对英美文化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因此,教师应注重教学生了解各种词语、固定搭配、常用成语中有关宗教、历史、神话等方面的文化因素,以帮助他们准确理解语义差异。
在学生英语知识比较丰富,并掌握了一定的语言使用技巧的基础上,教师应注意向他们渗透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只有深层次了解了中西传统价值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才能有质的提高。正如笔者之前所说,随着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方文化正在悄然进行互融,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及时了解相关变化,以便给学生带去更为科学、更具时代特征的文化介绍。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英语教师不应再用大量时间孤立地传授语言知识而忽略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应采取多种途径,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逐步让学生感受西方国家的文化,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帮助他们拓宽国际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不能为教知识点而教,文化的相互渗透也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有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在英语教学环节中注意对学生在文化差异方面加餐,融文化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多了解外国的民风民俗,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交际中把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处理得当。这样也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与意义,达到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本杰明·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这句名言阐释了英语语言教育的真正内涵。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化素养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必须通过教学过程中日积月累的文化渗透,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徐相国.论高中英语教学的文化渗透[D].苏州:苏州大学,2008.
[3]朱浦.与英语新课程同行——教学专题透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成晓艳.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问题与对策[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5]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