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教育

2014-05-30 16:10:28范洁舒荣宋晓丽
学理论·上 2014年7期
关键词:环境教育

范洁 舒荣 宋晓丽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一起,并将建立“美丽新农村”提升到新的高度。鉴于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起基础性与先导性的作用,文章从环境教育角度分析其对环境友好型公民培养与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这对实现农村环境可持续发展与村民可持续的幸福有重要意义。文章重点论述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教育。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公民;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025-02

一、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是一个阶段性与动态性的概念,新农村作为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必须反映时代的特征,因而其衡量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1]。目前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建设新生态环境。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以农村得到可持续发展和使村民幸福获得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为目标,以村民为主力军的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方面,新农村核心在于环境友好型公民与新农村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使努力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美丽新农村目标。

二、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阻碍因素

(一)环境保护知识欠缺,村民环保意识低

村民对于新农村的模糊认知在于国内环境教育的缺失。村民在感性与理性上都未对美丽农村形成正确认知,故而难以形成一套支配自己环保态度与环保习惯,无法内化为农村环保情感。村民对美丽新农村在思想上没有正确认识,不能从行动上真正参与新农村环境建设过程中。而这种认知上的进步、行动上的落实则需要通过系统教育,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实现[2]。

(二)环境保护动力不足

在“中国公民的环境意识”调查中,在中国环保民间组织一项中,对其了解的只占3%,听说的55%,不了解的47%。我国社会团体组织规模小,力量弱,数量少。目前村民的环境保护动力不足。根据中华环境联合会发表的《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情况蓝皮书》统计,我国环保民间组织有2 764家。主要类型有: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民间自发组织、学生环保社团、港澳台及国际环保民间组织驻大陆机构等。政府部门组织的虽占了49、9%,却难以制定出可行性的政策;其中民间自发组成的只有7.2%,并且这些组织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种经国家法律认可的制度[2]。农村中鲜有形成强大感召力与支配力的村民自发环保组织来给予村民更多激励以落实环境保护行为,加之村民委员会对其支持力度低,这使村民难以在新农村环境建设上有自己的发言权,更没有在自身的环境权受到损害时主动争取幸福存在的行动。

(三)环境保护情感薄弱

“生活方式……是这些个人的一定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的生活的一定方式。”[3]这种观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意味着生活方式是有一定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条件下活动着的每个人所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每个人的活动不断被修正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与膨胀的消费欲望促进了大量生产浪费,这源于人们对于村庄环境的淡薄情感,只是单方面认为个人与环境是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而没有内化与一种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双向保护的情感意识。薄弱的环保情怀难以激励村民主动积极地加入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去。

三、建设美丽新农村的措施

我们对自然敬畏的缺乏只是表象,更内里的还是我们缺少一种对自己传承生态文明的态度,是缺少一种崇敬自然的信仰。环境友好型公民的含义:环境友好型公民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种结果。作为环境友好型主体,第一,要与环境友好相处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第二,与环境友好相处的习惯(行为模式)需要一个过程;第三,与环境友好相处的情感和社会氛围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2]。这三个过程可将环境教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过程对应的是由环境教育者向学习者传授环保知识,使学习者初步形成环保意识;第二个过程对应的是通过环境教育实践,学习者逐渐形成环保行为习惯;第三个过程对应的是通过对学习者“绿色情商”的培养,使其内化为一种环保情怀,最终成为一种无意识保护环境的新型村民。通过环境教育的三个方面使村民在新农村环境建设过程中不自觉成为环境友好型公民。

(一)传播环境保护知识

建设新农村的经验告诉我们美丽农村的建设其难点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人的意识,只有村民在思想上对新农村有正确认识,才能主动加入建设美丽村庄的队伍中。而这种认知上的进步与行动上的落实则需要村民通过环境教育掌握环境基本知识进而逐步形成环境保护意识。瑞典政府非常注重对全民族的环境教育,自小学三年级学生便开始学习环境保护知识,使民众从小就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儿童环境教育对人的一生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在人的一生中也是最容易实施环境教育的时期[4]。因此环境教育需要首先从中小学学习者抓起,以未成年人为重点对象,教育他们充分认识环境保护重要性并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主动向成年人传播环境知识,不断扩大环境知识宣传范围。人们在环保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环保意识。这可有效促进村民的环境保护知识的掌握。

(二)注重环境教育实践

习惯是一个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行为自觉。这种自觉的形成需要靠多次实践来完成。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是学习过程的两个方面。环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学习者需要将所学知识及时实践于生活中,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环保习惯并一直保持下去。环境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主张“在环境中学习”,强调参与,将教育引向与生活、社会相结合。未来的中国环境教育的内容,必然更加重视知识、方法和目的的统一,重视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决不仅仅是“环境科学知识与环境道德伦理知识”[5]。

(三)培养村民的绿色情商

克里斯汀·韦尔丁在《情商》一书中将情商定义为“情商是一种了解和控制自身和他人情感的方式”[6]。大卫·卡鲁与彼得·沙洛维在《情商管理者》中提出与情商有关的四大技能:辨认情感识,运用情感,理解情感,管理情感。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提出与情商有关的四大技能:辨认情感,运用情感,理解情感和管理情感,他还将“绿色情商”定义为“生态商”,是我们适应生态环境的能力。“生态”指对于生物体及其所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理解;“商”指适应环境的能力。“绿色情商”可让我们了解环境知识,并将知识加以合理运用减少环境破坏的能力[7]。

我们认为绿色情商是一种将环保思想与行动统一于学习生活中的能力,我们通过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识,对其产生积极情感,逐渐适应环境并通过控制自身对环境的消极行为,自主合理减少破坏环境并适当改善环境以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对绿色情商培养的重要作用。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先祖对自然的认识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以“心”、“物”、“德”、“循环”等范畴诠释了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并在其中寻求一种平衡,对自然的宽容是中国传统生态理念的基本精神[5]。在今天人们仍然需要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生态情操,汲取先哲朴素环保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并内化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一种积极情感。这对培养新村民及建立美丽农村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九十年代绍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对策研究”课题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及其指标体系[J].浙江社会科学,1993(4).

[2]陈彩锦,康燕雪.环境友好型公民[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崔建霞.环境教育:由来、内容与目的[J].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山东大学学报,2007,(4)

[5]张晓光,赵宝新,王永利.刍议绿色情商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6]克里斯汀·韦尔丁.尧俊芳译.情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7]丹尼尔·戈尔曼.绿色情商[M].陈嘉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环境教育
浅析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未来英才(2016年2期)2016-12-26 13:24:04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
考试周刊(2016年99期)2016-12-26 11:06:03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幼儿游戏中的环境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3期)2016-11-19 17:16:02
当前幼儿环境教育策略探研
成才之路(2016年32期)2016-11-19 17:12:34
家校合作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1期)2016-11-19 10:11:5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29:12
幼儿教师环境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9期)2016-10-31 17:57:56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8期)2016-10-12 1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