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曙梅
【摘要】中学历史教育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初三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所以无论历史学科在中考中的地位如何,初三教师还是努力要提高初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而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点,本文对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三历史 学习兴趣培养保持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52-02 历史学科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人文素质的教育功能。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人文素养的培养往往比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基础。初三是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毕业后,除了读普通高中的学生,那些上职高和走向社会的学生,将不会再接受系统历史学科教育。所以,无论历史科在中考中的地位如何,初三历史教师还是应该克服困难,想办法提高初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和保持初三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上好新学期第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中“首因效应”认为,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会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重要影响。历史课也要在开学第一课就吸引住学生,为以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初三历史课开篇是世界古代历史,这个部分的知识在中考中占的分值极小,很多初三老师为了赶进度,常常几课并在一起简单串讲知识点,造成第一节课节奏太快且枯燥乏味,丧失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机会。所以我在上初三第一节课时,本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思想,精心准备了《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的内容,在上正课之前,先播放一小段很多学生看过或听说过的电影《木乃伊1》,然后马上导入与这部电影内容有联系的“金字塔的国度”一节,并展示了许多相关图片,而且对这一课中的其它内容如“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也都进行了拓展,精彩的视频,精美的图片,充实的内容,牢牢吸引了学生,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上起课来神情專注、兴致盎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上好第一课,除了教学内容和素材的充分准备之外,教师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比如:清晰严谨的表达、亲切自然的教态、令人信服的知识储备等综合素养,使学生产生既崇拜又敢于接近的心理,拉近师生的的距离,并使之对下一节历史课充满期待。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了第一节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的历史教学就比较容易展开了。
二、创设历史教学情景,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是一个相对漫长和持久的过程,仅仅有好的开头和一时的热情还是不够的,若想长久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此后还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不断创设历史情境,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开展九年级上册第12课《美国的诞生》一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就用多媒体展示了美国国旗,并请同学们说出它的含义是什么?虽然美国国旗学生并不陌生的,但对它所蕴含的意义却知之甚少,急切等待答案揭晓。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了这个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就很顺利了。当然,创设情景也不一定在新课导入时,也可以在中途学生精神有点倦怠时、或是在最后结束时插入。比如:复习《日本历史和中日关系》这个专题时,在带领复习完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后,我观察到部分学生有点走神,就用多媒体展示了学生很喜欢的日本动漫导演宫崎骏的照片和他作品的几幅图片,并告诉学生宫崎骏正好出生于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的1941年,他的家族经营的飞机工厂生产的飞机就是二战中日本用得最多的零式战机,他此后的成长和成功都是在二战后日本重新崛起的大背景下。通过这个插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被点燃,对相对陌生的日本战后历史的掌握也很牢固了。又如:在开展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教学时,我的情境创设是在完成教学内容后,给学生展示了一首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于 1 865年为悼念被刺总统林肯而写的抒情短诗《啊,船长,我的船长》,还配了音乐引导学生朗诵。如此一来,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南北战争各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还对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所作的牺牲产生了深深的崇敬之情,下课了还有很多学生沉浸在这节历史课的氛围中,使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历史知识、历史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部得以有效实现。
虽然创设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样的插入一节课中不宜过多,时间也要控制在5分钟以内,以拨动学生兴趣之弦为目的,要服从于课堂的整体计划,切忌喧宾夺主。
三、联系实际问题引领,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与当前的现实没有必然联系,与自身的生活实际无关,学习历史只需对这些人物和事件进行记忆,“背多分”,很乏味。面对这种情况,历史教师应当设法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历史对当前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借古喻今、学以致用的历史思维。比如:在复习《日本历史和中日关系》这个专题时,我结合当前中日因为钓鱼岛争端而引出的诸多时事热点问题,提出“新时期如何处理中日关系?”,激起学习热情,引发学生思考。因为中国人由于历史的伤痛和耻辱,在思考“新时期如何处理中日关系“时,情绪冲动有余,理性思考不足。所以,在学生思考讨论之前,我还简单介绍了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著的《菊与刀》中对日本民族性的分析:日本人既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既骄傲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对中日关系进行更深入、更理性的思考。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正确处理中日关系,了解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菊与刀》的介绍,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使他们知道,只有匹夫之勇的民族是脆弱的,具有理性的、智慧的民族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如此,就能让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就会让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逐步的提高,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
总而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科教学实践中,老师如果能够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持,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就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